APP下载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护理专业静脉输液故障与处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25朱颖亮关颖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液面滴管输液

朱颖亮 关颖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藏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之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并肩作战,对教师所给的任务进行分析探究,明确所学知识的目标和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所学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静脉输液故障与处理在书本编排中所占比例较少,往往让学生产生“非重点”的错觉,在上课时如果不让学生多“体验”故障,而直接讲授如何“处理”故障,学生难以产生深刻印象。再者,授课的地点是课堂而非临床,更加难以让学生理解解决输液故障的紧迫性。笔者把任务驱动法作为本节课的教法,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和探究,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和记忆,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掌握常见的静脉输液故障的类型和处理。

一、趣味导学,考察学情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学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在课前,为了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对本节知识进行预习,构建学习支架,笔者已提前在班级交流群上传了和本节知识点相关的微课视频和“一位老年患者在输液时因为液体不滴,肢体高度肿胀”的案例让学生提前预习。完成预习后,请学生制作一个骰子,把自己认为需要重点掌握或疑难的问题写在骰子的侧面。

上课时,学生已经按学习能力强弱均衡搭配为原则,分好6人为一组就坐。教师展示课题,让学生以“抛骰子”的方式相互提问,小组成员进行抢答,答对的同学小组为他加1分。教师在学生抢答的时候巡视察看,了解学生预习的疑问和情况。对学生掌握得好的问题及时表扬并适时提问,让答案出自“同学之口”。对学生疑问较多,难回答的问题,公布在黑板上,作为本节课共同解决的“任务”。这样的分组互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迅速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及时的小组加分,既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让他们获得小集体的荣誉感,为小组合作探究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

1.用物准备

准备好静脉输液仿真手臂、输液架、静脉输液器、0.9%生理盐水、止血带、输液贴、消毒液、棉签、弯盘、病号服等。

2.人员准备

各组派小组长为代表,以抽签的形式领取“情境模拟任务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5个不同的情境模拟任务,分别是“液体不滴或输液速度减慢”“茂非滴管液面过高”“茂非滴管液面过低”“茂非滴管液面自行下降”“茂非滴管液面以下进入空气”。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学生强调,在角色扮演输液过程中,必须在教师分发的仿真手臂上操作,禁止真人操作。与此同时,提示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应揣摩所演角色的人物感受。患者的情绪、顾虑、护士的态度、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等都要在角色扮演中重点展示出来。

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的活动任务,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静脉输液故障发生在病人身上时,护士及时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急迫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寻找答案,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细心、关爱患者的工作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制表归纳,展示成果

每小组派代表展示角色扮演活动的成果,其他小组边观看,边探究4个问题:(1)每小组的演绎场景中,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问题?(2)罗列出导致这种输液故障的原因。(3)思考归纳每种原因可以如何有效处理。(4)操作中如何取得患者配合,安抚患者的情绪。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规格统一的大白纸和彩笔。小组成员把合作探究的成果以表格的形式写在大白纸上,最后派代表对本组制成的表格进行讲解,汇报成果。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重点知识从模糊到清晰转化,每个小组就探究的成果在台上展示和汇报,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又让重点知识一次次强化。学生在“解锁任务”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喜悦,分享的喜悦,主动收获知识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提高,为日后临床更好地与人合作、分享工作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四、言传身教,正确示范

“紙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言传身教,是教授学生技能的重要方式,特别对于护理学基础这类实训较多的课程尤其重要。这些操作一定要靠学生多动手,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而教师的规范示教是学生正确进行实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生基本掌握静脉输液故障的理论基础后,教师需要规范地展示临床常见的静脉输液故障的种类和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讲授的要点如下。

1.液体正常流动的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无菌溶液或药物输入人体体内的技术。液体之所以能顺利输入静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液面需与大气压相通。临床医院的输液器都附带有通气管来实现这个条件,如果输液器没附带通气管,可以在液体的另一个孔插入独立通气管。目前,临床上很多医院为了方便运输和减少污染,还会使用软袋包装,大气压直接使软袋变形让液体有效输入人体。

(2)液面和穿刺部位存在高度差,一般50~60cm为宜。若高度不够,大气压和液体压会等于或低于人体静脉压力,液体无法进入人体,甚至会出现回血现象。

(3)确保管道通畅。针头无堵塞并且在血管内部,任意一个条件没实现皆会导致静脉输液故障的发生。

2.液体不滴的情况

(1)针头滑出血管外。患者穿刺部位会疼痛且液体不滴。此时应拔出针头,给予患者安慰和解释,缓解患者的不安。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另外为患者选择穿刺部位,肿胀严重时可指导患者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敷上生土豆片解除肿痛不适。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此时液体不滴或滴速缓慢,但穿刺部位无肿痛。遇到这种情况,护士可翻转针柄或变换肢体位置,老年人等皮肤松弛的患者可尝试轻轻绷紧其手背皮肤,液体流动良好后可用胶布或硬纸板进行局部固定。

(3)压力过低。病人输液肢体过高或输液袋过低,液面与穿刺部位没有达到合适的高度差。处理方法:适当调高输液架或降低肢体高度。

(4)针头堵塞。液体不滴,关闭调节器后若用手挤压头皮针处的输液软管会感觉到有阻力感。若松手有回血,证明针头部分堵塞,若无回血,针头已全部堵塞,应拔出针头,另外找血管穿刺,切勿强行挤压茂菲氏滴管或软管,以免血凝块进入血液循环造成栓塞发生。

(5)静脉痉挛。多为输液环境温度较低或输液时间过长所致。可为病人加衣保暖,局部热敷,解除血管痉挛。

(6)输液管道受压扭曲。检查通气导管,输液管以及头皮针处输液软管有无扭曲受压。多观察,多整理。

3.茂非滴管内液面过高的情况

可先夹紧滴管上方的输液管,打开滴管侧壁的调节孔,待液体下降到滴管的12或23时,可关闭调节孔。若输液装置无调节孔,可把输液瓶取下,倾斜瓶身使插入瓶内的大针头露出液面,茂非滴管液面也可自行下降。

4.茂非滴管液面过低的情况

可通过轻捏茂非滴管,让液面升至所需高度。特別强调的是,若液面已下降至茂非滴管以下,导致空气进入输液管,可先暂时调小输液器,挤捏滴管让其液面上升,再用手或笔把茂非滴管以下的软管上卷,让空气往上走,进入茂非滴管液体内。若液面下降至接近头皮针软管附近,可先反折头皮针,把软管连接处分离,待空气全部排出后,再重新把接口连接紧密,确保无空气进入患者体内。

5.茂非滴管液面自行下降

检查输液管衔接处是否都连接紧密,滴管有无裂缝造成漏气,有需要时更换输液管。

五、回顾疑问,效果评价

学生上课前存在的疑问在课堂中能否有效解决是评价课堂效果的标准。课前,对于学生的疑问,已在黑板上进行了罗列,经过课堂探究,他们已经能对之前的疑问做出准确回答。本节课表现积极的学生已在各个环节获得组内的加分,根据分数的高低,评出本节课的“学习之星”,激励他们加倍努力。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任务驱动法引领下课堂效果的评价,笔者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针对任务引领、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效果进行评价。共发放问卷41份,收回41份,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100%。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反馈出,学生对任务引领、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环节满意度高,以“任务驱动法”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信息材料加工越深入,记忆效果越好。学生根据领到的任务卡设置案例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这不仅需要学生先对书本知识点进行吸收消化,还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分析,无形中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深加工,记忆效果更好。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也能更快地作出反应和处理。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六、讨论

任务驱动法应用于静脉输液故障与处理的教学,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可。他们表示,在探究中学习,小组合作中学习,情境演绎中学习,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学生获得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效能感、自豪感。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中走出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同时提高了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在学习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临床沟通技巧。及时的反思和评价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液面滴管输液
滴灌浇花器
吸管“喝”水的秘密
牙签变星星
一道浮力与压强综合题的拙见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迷宫
颈枕输液袋
输液
三不对扣井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FeSo4的制取及易被氧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