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共融共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1-05-25刘缙李思玲
刘缙 李思玲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根和魂,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只有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保证院校合作朝正确方向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形成融合教育,永葆合作发展的先进性与高势能。为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得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共融共享意义重大、非常必要,而且具备良好的实现基础和可能性。同时提出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文化精神涵养工程、育人环境优化工程、魅力校园展示工程等4大工程,共建共融共享内容丰富、品味高雅、格调健康、青春荡漾的校园文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又是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根和魂,只有找到自己的“根脉”,学校才能构建出独有的风貌气质,凝练出自身的价值归属和教育追求。因此,共建共融共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保证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合作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确保合作深入,实现互惠共赢,形成融合教育,永葆合作发展的先进性与高势能。
二、调查基本情况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作为调查的时间周期。 调查对象为粤港澳三地高职院校师生、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采用自编“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共融共享调查问卷”,从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共融共享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出发设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校园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共建校园文化的可能性等方面,利用“问卷星”工具在网络平台上发放并开展调查,共发问卷305份,收回有效问卷305份,有效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认知方面
在调查中,问及“校园文化应包含哪些方面”时,调查者9541%认为应包括“精神文化,如价值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7475%认为应包括“制度文化,如规章制度等”;8033%认为应包括“行为文化,如社团活动等”;8361%认为应包括“环境文化,如校园建筑等。问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调查者7705%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数据表明,调查者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知是清楚和全面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多个层面,而且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虽然一些调查者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但总体上反映出大家了解和重视校园文化,认为校园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方面
在调查中,问及“当前校园文化存在哪些问题”时,调查者5246%认为“重视显性文化建设,忽视隐性文化建设”;4557%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档次不高”;4525%认为“校园特色风格不明显”;40%认为“封闭性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的较少”;282%认为“校园活动不能满足需求”。
数据表明,目前粤港澳地区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共融性、档次和特色不够,需要从多层次多领域不断提升和优化。
(三)关于共建校园文化的可能性方面
在调查中,问及“对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所了解”时,调查者6033%认为“想了解,比较感兴趣”;问及“开展大湾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共建是否有必要”时,調查者4754%认为“非常有必要”,5115%认为“有一定的共建空间”;问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有哪些优势”时,调查者7738%认为“具有较高的文化认同度”,7148%认为“具有区位优势”,6787%认为“具有资源互补性”,6557%认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问及“若校际资源可共享,您认为可以实现共享的资源包括哪些”时,调查者918%认为“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音乐厅等硬件资源”可共享,7115%认为“师资、课程、技术、管理等软件资源”可共享,7279%认为“学术讲座、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文化资源”可共享。
数据表明:一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际共建校园文化意愿强烈,有助于校园文化共建的开展;二是粤港澳校际校园文化共建具有文化、区域、资源、发展优势,这为校园文化共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三是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共享资源非常丰富,只要加强整合、合理规划进行共建,既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减少资源重复投入,又可以拓展师生的交际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起到双赢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共融共享意义重大、非常有必要,而且具备良好的实现基础和可能性。
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共融共享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文化精神涵养工程、育人环境优化工程、魅力校园展示工程等4大工程,共建共融共享内容丰富、品味高雅、格调健康、青春荡漾的校园文化。
(一)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建设党群团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各高职院校互联互通的德育“立交桥”,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积极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发挥湾区名人、身边好人、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场所,在校园里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公园、主题街道等,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着力开好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探索素质教育课程弹性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制改革,互派交换生加强交流学习;整合各高职院校教师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开发微课、慕课和跨专业课程,形成科学与人文融合、通俗与高雅相通、课内与课外互补、知识与技能并举的多元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择;利用新媒体搭建各高职院校网络交流平台,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大湾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建立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3.坚持人文育人
坚持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人文素材,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构建以“人文湾区”为导向的人文育人格局,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大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广泛开展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大力倡导文化创新,联合成立职业教育研究会、岭南文化研究会等学术文化研究协会,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开展文化创造活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文化自信,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二)文化精神涵养工程
1.凝练学校精神文化理念
以孙中山先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愈挫愈勇”的进取精神为滋养,积极传承城市精神和地域文化,注重归纳凝练学校自身精神文化、育人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深化和丰富校训、办学理念内涵,构建和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理念體系;加强对校史资料的搜集和归档工作,以多种形式记录和表达学校的建设背景、历史沿革、办学成就、学校精神风貌等,全面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
2.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将个人理想与伟大中国梦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创造条件支持和组织大湾区高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高水平技能和科技竞赛,相互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凝练和拓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和主题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精心打造文化活动特色品牌,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提升专业技能,不断推出高品质、有影响力的学生活动项目;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严格考试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挖掘利用先贤圣哲和地方名人的文化思想,提升学生人格、修养等内在品质。
3.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和完善学校统一领导、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制定教师行为规范,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和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自律,提升师德修养,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月等活动,以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为契机,评选表彰一批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努力践行师德规范,增强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育人环境优化工程
1.协同共建校园景观和文化场馆
本着共建共享、独具特色的理念,加强校园文化景观整体规划,提升文化景观布局的整体性、风格的一致性和建设的规范性;进一步丰富校园环境的文化蕴涵,建设一批具有浓烈时代气息、富含地方文化特质、承载各高职院校历史文化底蕴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工程、文化长廊以及雕塑作品,提升校园景观的育人价值,做到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相协调;联合共建博物馆、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音乐厅、学术交流厅、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场馆,打造文化场馆育人新平台,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2.携手搭建各类媒体融合发展的宣传平台
加强网络文化总体规划,共同打造具有大湾区高职院校特色的主题网站,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丰富网络文化资源,努力建设一批具有高职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深受师生喜爱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校园各类媒体融合发展,切实加强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联合建设与管理工作,构建全覆盖、多棱镜式的校园微信矩阵;高度重视和科学研判网上舆情,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师生网络道德和文明水平,切实掌握话语主导权。
3.积极推进绿色和谐校园建设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校园建设,以节能减排、综合利用为重点,在节水、节电、节约原材料等方面推行新技术、新方法,在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可以综合利用的场馆,进行资源高度整合和有效利用。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努力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实现校园建设智能化。进一步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工作,构建宁静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努力创建和谐的校园发展环境。
(四)魅力校园展示工程
1.打造校园文化精品项目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发挥活动育人功能,丰富大湾区高职院校师生文化活动内容,将各类活动品牌化、系统化、主体化,初步形成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主题的向上向善活动教育体系,培育一批反映学校精神理念和师生价值追求的文化精品,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亮点。大湾区各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将本校独具特色、拥有一定知名度的精品文化品牌集中亮相、交流互鉴,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共同打造精品学术论坛,邀请各高校名人专家开展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2.培育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各校在办学风格、办学理念以及学生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师生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性,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升华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和学校发展的动力引擎;大力加强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挖掘和传播,推动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培育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把产业文化列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考核中,切实提升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产业文化的能力,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进一步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文化新常态;创新宣傳方式,用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简练而富有内涵的语言打造好、宣传好学校品牌符号,讲好学校故事,传播好学校声音。
3.加强校园联谊文化建设
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联合、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挥国家骨干、优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共建共融共享校园文化,使大湾区高职院校成为广大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联盟,定期召开联盟工作联席会议,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术科研、联合培养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校园文化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共同打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葛晓敏.新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05).
[2]占莉娟.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3(03):25-29.
[3]谭容杰,姚中进,黄德胜,林丹霞,李美萍,余虹.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3):180-18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共融共享研究”(项目号:GDGZ19Y044)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校青年教师高等教育学研究重点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绿色素养通识教育的探究”(项目号:19GGZ00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