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的味道(创作谈)

2021-05-25陶纯

福建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食粮当代作家文学作品

陶纯

世界上大致有两种食粮——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既然是食粮,是食品,那么它必然是有味道的。人们通常认为,文学作品是精神食粮。那么,文学作品也必然是有味道的。餐桌上,色、香、味俱佳的食品,自然都是好食品;而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它的味道要复杂得多,不能仅仅用色、香、味来简单概括。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涵盖酸甜苦辣咸等各种混合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反之,一部不好的作品,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乏味的,甚至是散发腐臭气的,这类作品便可称之为文化垃圾。

回味一下自己喜欢的我国经典作家的作品,从《史记》起,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再到《红楼夢》《聊斋志异》,然后鲁迅、金庸的作品,再过渡到我比较喜欢的当代作家如莫言、余华、迟子建、刘恒等。读他们的作品,总能让我嗅到一种浓郁的味道,这股味道是非常独特的,是别人没有的,它弥漫于字里行间,能打通我的任督二脉,最后几近把我融化,然后就感觉这味道冲出了肉体,携着受震撼的魂儿,弥漫于身外的空间团团转,形成一个气场。

若论写作,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总认为,当代人赶不上古人。那时候日子过得缓慢,没那么多鸡飞狗跳的事情,人都很悠闲,识字的人,就爱琢磨文字,而且他也不着急,不那么急功近利。古人甚至为一首诗、一个字,琢磨经年。现在需要干的事情、需要关注的事情太多了,光手机就放不下,谁还那么仔细?再说环境,古时候更贴近大自然。苏东坡从开封到黄州上任,那时要走七天。坐马车,骑驴,山路步行。一路上小桥流水,老树昏鸦,芳草萋萋,星月齐天,都是诗情画意。当然他心情不佳,衬出巨大反差。现在高速公路,两三个小时就到,一路都是大烟筒、高楼房、小汽车,你还有多少诗情画意呢?往回看中国文学,古人写出了小说《红楼梦》,而且一出手就是攀上绝顶,几乎是后无来者,难以超越;古人还写出了最好的诗歌、散文。古时候没怎么有报告文学,所以当代人可以自豪地说,报告文学很繁荣。说到底,科学进步的同时,基本就是文学衰退的开始。过去古人使用几万汉字,现在越来越简化,快节奏了。

好味道的食物是百吃不厌的,好味道的小说大体也如此。好味道,往往都是小火、慢火煨出来的,太快了肯定就不行。跟古人比,过去人写得少,琢磨得多,下笔慢,慎重。现代人不同了。有的著名作家几乎一年一部长篇,已经快有二十部长篇了,有的作家一部长篇长达数百万字,有的网络作家每天都要写上万字。你算算,中国四大名著加起来,也才三百万字左右。我看到一个段子:一个作家说他半年写了两部长篇,朋友劝他,你写慢点好不好?太快了,曹雪芹多没面子,他得多惭愧呀,他十年才写了大半部《红楼梦》。这位作家也挺实在的,说你给我一百年,我也写不出《红楼梦》,不如学袁隆平,三季稻四季稻的,管它好不好吃,产量高就好。当代不少写作者持有这观点。这使人想起养殖业,比如养猪,过去最少得一年才能出栏,现在呢,三个月就要杀掉。你说哪个猪肉好吃?不言而喻。

现代作家写小说偏重叙述,已经不大会写对话了,即使写对话,也懒得用引号,不知是故作高深,还是赶时髦。你看古人写的小说,即使是现代作家如鲁迅、巴金、张爱玲的小说,也很注重写对话。《红楼梦》里,每个人说话几乎都不一样,三言两语写活一个人物形象,千人千面。当代作家,差不多千人一腔了,仅仅是完成叙述而已,全没了对话的色香味。这便是写作水准的弱化。

上面吐嘈了半天,不是拿古人压今人,拿死人压活人,而是想给自己提个醒,鞭策自己尽量写慢一点,尽量写短一点,少制造文学的垃圾。作品好不好,在我眼里,主要看你是否写出了作品的味道。我这篇《汪家的宝贝》是否有点味道,那要读者来说。非要我说,那我只能说:老婆人家的好,文章自己的好。

责任编辑杨静南

猜你喜欢

食粮当代作家文学作品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落叶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当代作家老照片
落 叶
苜蓿:天马的食粮
蛛网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