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 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通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近五年变化情况分析

2021-05-25朱倩曹丹何婷黄炜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21年1期
关键词:补充剂坚果对华

朱倩 曹丹 何婷 黄炜

(金华海关 浙江金华 321015)

1 前言

随着食品贸易不断全球化发展, 如何高效有力地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欧盟于 2002 年以(EC)No178/2002 条例为法律依据,建立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以下简称RASFF)。该系统是保障欧盟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1],也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之一[2]。 该系统为欧盟成员国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强力支撑,也为其他国家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研究拟对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情况进行收集和统计[3],从通报数量、通报国家、通报类型、产品类型、危害类型5 个角度对2019 年RASFF对华食品通报特点进行分析, 探讨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同时,本研究拟对2015~2019 年RASFF对华食品通报情况进行整理和比较分析[3-4],期望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思路, 为食品生产企业规避贸易风险、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2 RASFF 简介

RASFF 是一个供欧盟各国交流在食品或饲料中发现的严重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信息的平台, 是欧盟有关当局进行食品或饲料安全管理和防控的有效工具。该系统成员包括欧盟委员会,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欧盟各成员国,挪威、列支敦士登、冰岛三个欧洲经济区国家(EEA)以及瑞士。当成员国掌握了任何关于食物中存在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或间接严重风险的信息时,立即通过RASFF 将信息传递给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经分析判断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其他网络成员国[1]。 这种信息交流有助于各成员国更加迅速协调地采取行动, 有效应对由食物造成的健康威胁。 除了成员国之间互通信息外,如果通报的产品已经出口至非RASFF 成员国或者通报的产品来自非RASFF 成员国,欧盟委员会也将会向该国进行通报,以便其采取适当的措施。

RASFF 通报每周发布1 期, 每年发布 1 次年报。 RASFF 通常会通报在通报国市场上出售或在与欧盟邻国接壤的欧盟入境点被扣留的食品、 饲料或食品接触材料中发现的风险。 根据已识别风险的严重性和产品在市场上的分销情况,RASFF 通报分为四类:预警通报、禁止入境通报、信息通报和新闻[1]。

3 2019 年对华食品通报情况统计和分析

3.1 2019 年对华食品通报数量和通报类型

RASFF 通报的产品分为食品、食品接触材料和饲料三大类。 2019 年RASFF 对华通报总数为404例, 其中食品类通报253 例, 食品接触材料类通报127 例, 饲料类通报24 例, 食品类通报仍是造成RASFF 对华通报的主要因素。

从通报类型看,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的253例通报中预警通报43 例、 边境拒绝通报141 例、注意信息通报57 例、跟踪信息通报12 例,分别占通报总数的17%、55.73%、22.53%、4.74%。边境拒绝是主要的通报类型,通报产品主要有坚果、坚果制品和种子,可可和可可制品、咖啡和茶,谷物和烘焙食品,水果和蔬菜,肉和肉制品,上述五类产品引起的边境拒绝通报占2019 年对华食品边境拒绝通报总数的68.8%。 由于边境拒绝风险危害程度高于其他3 种通报类型, 说明欧盟对上述几类中国输欧食品的安全问题关注度高,监管力度较强。

3.2 通报国家

如表1 所示,2019 年共有25 个国家对中国出口欧盟食品进行通报, 其中排名前五的通报国家分别为英国、西班牙、波兰、荷兰和意大利。英国对我国产品通报数量最多, 通报的产品类型主要是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强化食品(27 例),谷物和烘焙食品(8 例),坚果、坚果制品和种子(6 例),这三类占英国对我国食品通报总数的67.21%。

表1 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国家统计

3.3 遭通报产品类型

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涉及的产品类型共计19 类,如表2 所示。 排名前五的产品类型分别为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强化食品,坚果、坚果制品和种子,水果和蔬菜,可可和可可制品、咖啡和茶,谷物和烘焙制品, 这五类产品类型占了通报总数的67.98%,是我国食品遭通报的主要产品类型。

表2 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产品类型及其数量

对通报较多的5 个产品类型进行通报原因统计,结果见表3。 可以发现,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强化食品类食品遭通报的主要原因是食品补充剂中含有DNP、含有西地那非等未经授权的物质或其他未申报的物质;坚果,坚果制品和种子类食品遭通报的主要原因是黄曲霉毒素超标; 水果和蔬菜类食品遭通报的主要原因是农残超标和碘含量过高; 可可和可可制品, 咖啡和茶类食品遭通报的主要原因是农残超标; 谷物和烘焙食品类食品遭通报的主要原因含有未授权的转基因成分。

表3 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较多的5个产品类型的通报原因分析

3.4 遭通报危害类型

2019 年RASFF 将食品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危害类型分为34 类,对华通报的食品中涉及的危害类型有23 类,排名前五的危害类型分别是成分(通报50次)、霉菌毒素(通报 40 次)、农药残留(通报 31 次)、掺假 / 欺诈(通报21 次)、食品添加剂和调料(通报17 次)。 分析发现:(1)我国遭通报食品的危害类型比较集中, 排名前五的危害类型通报数量之和占通报总数的60%(159/265),占通报总数一半以上。(2)危害类型和产品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即部分危害类型集中出现在某几类产品中。 “成分”常见于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强化食品以及水果和蔬菜中,“霉菌毒素”常见于坚果、坚果制品和种子中,“农药残留”常见于水果和蔬菜以及可可和可可制品、 咖啡和茶中,“兽药残留”常见肉和肉制品以及鱼和鱼制品中。

对遭通报最多的危害类型进行分析。

(1)成分。成分是指食品中存在某种未授权有害组分或者某种限用组分含量超标, 影响到人和动物健康与安全。 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中的第一大危害类型是成分, 共50 次, 占通报总量的18.87%。遭通报的主要原因是含有2,4-二硝基苯酚(DNP),含有未授权物质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西地那非硫羰类似物,碘含量超标等。 遭通报的主要产品为食品补充剂、 海藻、 紫菜等。 其中因2,4-二硝基苯酚 (DNP) 不合格而被通报的数量在2019 年激增, 从 2018 年的 7 例增长到 2019 年的 26例,且几乎所有被通报的DNP 均是以产品在线交易的方式进行销售。

(2)霉菌毒素。 一直以来,霉菌毒素都是RASFF对华食品通报的主要危害类别,2019 年因霉菌毒素引起的通报有40 次,占比15.09%,主要表现在黄曲霉毒素B1 或者黄曲霉毒素总量超标、 赭曲霉毒素A 超标,具体产品主要是花生及其制品、葡萄干等。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欧盟严格的标准有关,欧盟设定的相关指标限值比我国低, 相关指标分类的细化程度比我国高;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较为落后,企业在原材料选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未把控好质量。

(3)农药残留。2019 年 RASFF 对华食品通报中农药残留的通报次数仅次于成分和霉菌毒素, 引起的通报共31 次,占比11.70%,主要表现在茶、枸杞中存在未授权的农药成分或者茶、枸杞、红猕猴桃、生姜根中相关农药残留超标。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茶中存在未授权物质唑虫酰胺,共11 例,不合格产品中所含唑虫酰胺浓度在0.021 mg/kg~1.2 mg/kg 不等, 而欧盟法规规定唑虫酰胺的最高残留限量为0.01 mg/kg。

(4)掺假/欺诈。2019 年 RASFF 对华食品通报中掺假/欺诈引起的通报共21 次,占比7.92%,主要表现在相关产品缺乏认可的分析报告、 缺乏健康证明书、或者两者都缺乏。 掺假/欺诈涉及到企业的诚信问题,欧盟对此类问题一直都高度关注,相关企业对此类通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积极了解出口国对出口产品要求, 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出口产品的质量控制和依据提供。

4 2015~2019 年对华食品通报情况比较分析

4.1 通报数量和通报类型比较分析

2015~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总数分别为 271、146、223、209、253,分别占当年 RASFF 食品通报总数的 10.36%、5.67%、6.54%、6.63%、7.30%,具体见表4[5-7]。 2016~2019 年,对华食品通报数占欧盟食品通报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可能与近几年来中欧食品贸易不断扩大有关。此外,近五年来边境拒绝通报一直都是RASFF 对华食品通报的主要通报类型。

表4 2015~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情况

4.2 产品类型比较分析

对2015~2019 年 RASFF 对华食品通报产品类型进行统计,结果见表5。 分析发现:(1)近五年通报数量排名靠前的产品类型几乎未发生变化, 说明欧盟对中国输欧这几类产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比较关注。 (2)从 2018 年开始,遭通报的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强化食品数量急剧上升,数量和占比均翻倍,2019 年直接超过坚果、坚果制品和种子成为遭通报最多的产品类别。 这和近几年欧盟对食品补充剂监管加严有关,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于2017 年6 月颁布了《食品补充剂协调指令》,规定了在欧盟食品补充剂的生产中可使用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其化合物,并对食品补充剂的化合物纯度、标签广告、每日最大限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3)遭通报的谷物和烘焙食品近五年来呈现增长趋势,2019 年的通报数量是 2015 年的 2.5 倍,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4)近五年来,遭通报的坚果、坚果制品和种子这类产品正逐年大幅度递减,从2015 年的126 例(占比46.49%)降到了2019 年的44 例(17.39%),这说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我国坚果类产品的安全质量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表5 2015~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总数排名前十的产品类型

4.3 危害类型比较分析

近五年来RASFF 对华食品通报所涉及的危害类型统计结果表明(表6):(1)近五年通报总数排名前五的食品危害类型依次为霉菌毒素、农药残留、掺假 / 欺诈、成分、食品添加剂和调料,这和元延芳等[4]总结的2013~2017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排名前五的危害类型保持一致。 (2)虽然 2013~2017 年和2015~2019 年这两个五年总数排名前五的危害类型没有发生变化, 但分析每个危害类型在当年所占的比例,可以发现有些变化已经发生。从2018 年开始,因“成分”不合格而被RASFF 通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到2019 年“成分”不合格已经成为了引起食品风险的第一大危害因素; 从2015 年到2019 年,“霉菌毒素” 在当年危害类型中所占比例正逐年降低,2015 年占比38.01%,到2019 年占比已降到15.81%。(3)“农药残留”、“掺假 / 欺诈”、“食品添加剂和调料”、“致病微生物”、“管控不足或管理差”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仍旧是触发RASFF 通报的主要因素。

表6 2015~2019 年RASFF 对华食品通报总数排名前十的危害类型

5 总结和建议

RASFF 对华食品通报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仍旧严峻, 输欧食品遭通报次数呈逐年上升态势, 遭通报的产品以及通报原因均比较集中, 且被通报的主要产品类别正逐步在发生变化,2019 年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强化食品通报数量超过坚果、坚果制品和种子,成为了遭通报最多的产品。 对此, 相关出口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引起重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及时了解出口国重点关注的产品类型和危害类型, 加强国外法规和标准的跟踪和研究,完善自身质量监管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充分利用和及时收集研判国外预警平台发布的信息, 根据实际情况丰富监管模式和手段, 有针对性地强化遭通报较多产品的监管;加强国外法规标准的研究,完善我国标准体系, 加强国外最新法规的宣传和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及时规避风险。

猜你喜欢

补充剂坚果对华
加拿大提议将葡萄籽提取物用于膳食补充剂
运动营养补充剂对运动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
摇一摇坚果罐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坚果也分高低脂,肝炎患者要分清
美行业协会众声反对白宫新的对华关税威胁
别给孩子乱补膳食补充剂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爱吃坚果的小松鼠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