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研究在中国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谈起

2021-05-25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瘟疫共同体

高 虹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讲话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文艺是世界语言,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共建共享。由此可见,一切文学作品终将回归到一个问题:人类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文学即人学,其本质终究是探讨人的命运和人生的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经典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战争与和平、生态与未来等全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死攸关的共同话题。纵观世界历史,文学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每有疫情发生,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文人创作,都会记录瘟疫的相关情况及严重后果,这便使瘟疫文学作品成为世人了解和认识瘟疫的颇为重要的知识手段。2020年,新冠病毒的全球性爆发,让人们对瘟疫、疾病、灾难、人与自然的关系、家国之爱、人类的命运与共等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反省;中国的众多学者也对包含疾病的题材及其相关文化的西方瘟疫小说书写关注有加,期待通过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对其历史文化功能进行还原,从而提升人类对疫病的认知、使人们重拾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一、研究概况

从中国知网、北京大学图书馆及中国国家图书馆等较权威的文献检索信息统计结果来看: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的翻译学家和学者们一直致力于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译介、研究工作,出版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译著149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相关译文及论文443篇。具体数量分布如表1(以《瘟疫年纪事》《霍乱时期的爱情》等11部经典瘟疫小说为研究对象)。

表1 西方经典瘟疫小说译著及相关论文情况

表1呈现的数据是按照每一种书目的名称为主题搜索所得出的结果,是专门针对单部作品的研究。那么,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又如何呢?在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分别以“西方瘟疫文学”“西方瘟疫小说”“西方文学+疾病”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结果分别为3篇、2篇和15篇;以“共生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发表论文数量分别为160篇和7 000余篇,仅在2020年,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成果就高达1 000余篇,这足以说明国内学者对它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再分别以“西方瘟疫小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瘟疫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生视域+西方瘟疫文学”“西方瘟疫文学+共同体”为主题进行论文检索,结果均显示为0。由此可见,尽管国内一直不乏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但大都集中于对单部作品的研究,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实时动态的整体系统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譬如,尽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呈持续上升趋势,但绝大多数是从国内的经济、政治、教育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切入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鲜有对国外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笔者再以关键字作为检索项,发现在使用频率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637次)一词最多,“共生视域”(6次)次之,“西方瘟疫文学/小说”(0次)一词则从未出现在关键字中,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对西方瘟疫文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是留白之区。

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译介工作是西方瘟疫文学研究中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国内西方瘟疫文学的研究状况和水平。西方经典瘟疫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工作起步于1958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方平、王科一翻译的《十日谈》,22年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再次出版了该部小说,自80年代至今,方平、王科一翻译的《十日谈》历经十次再版,足见其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除了方、王二人,陈世丹、钱鸿嘉、肖天佑、王永年等的《十日谈》译本也在90年代至2020年间分别由长江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反复再版。《鼠疫》是另一部在中国颇受欢迎的瘟疫小说,80年代至今,国内《鼠疫》的主要译者有刘方、徐和瑾、吴立静、刘合文、郭宏安、顾方济、徐志仁,仅2020年,该小说的译著就高达7部,足见国内学者对当下疫情与文学之关联的敏感度和重视度。相比这两部著作的大量译介,其余几部瘟疫小说的译著则稍显逊色:《霍乱时期的爱情》的4部译著均在2000年前面世;《瘟疫与人》《瘟疫年纪事》《传染病屋》的译本较少,其头版分别于1998年、2005年、2007年出版,且前两部著作的再版几乎都出现于2010—2020年间;《屋顶上的轻骑兵》《瘟疫与霍乱》《失明症漫记》《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译著均只有一部,分别出版于2013年、2014年、2018年和2019年。综上所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以说我国在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译介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这些作品的大量译介,无疑给国内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他们更深、更全地研究西方瘟疫文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作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1世纪初升温,近十年来日趋成熟和完善。刊登有关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研究论文的主要刊物包括《外国语文》《外国语文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电影文学》《外国文学评论》《世界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世界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及各类学报。这些刊物登载与西方经典瘟疫小说有关的论文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几大主要刊物登载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相关论文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当代外国文学》刊载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研究论文最多,包括对《传染病屋》《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及《鼠疫》的研究,仅对《鼠疫》的研究就有4篇;其余刊物和各类学报等则零散刊载了其他一些主要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论文,但数量均偏少,且前后相隔时间较长;从80年代至今,纵然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数量不少,但质量却差强人意,相比于443篇的论文研究总量,能在国内几大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却不足30篇,足见国内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尚有努力的方向和进步的空间。

二、研究特点

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译介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对其作品的研究源于80年代。众多小说译本的出现打开了国人了解、研究西方瘟疫文学的大门;对其作品的研究更有益于国人借古通今,以史为鉴,在激励读者思考各种疫病与人类共生共存关系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总体看来,从80年代至今,中国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研究呈如下特点:

(一)相比于国内学者大都热衷于仅对西方主流大国如英美等国的文学研究,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将关注点置于世界主流文学圈之外。《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十日谈》分别是加缪(法国)、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的作品,由前文对译本及论文统计数据可知,此三部作品的研究成果在所有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相关研究成果中,位居前三甲,大部分研究成果从2000年起集中出现,且在近十年内达到顶峰,这既说明三部作品确是旷世经典之作,又说明国内学者对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研究的敏感性和包容度在与日俱增。

(二)国内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译介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生重大疫情和灾难之际较为突出。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5.12地震、2016年的黄热病、2020年的新冠,这些重大的“灾难年”都见证了为数不少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研究成果。具体情况如表3:

表3 西方经典瘟疫小说在重大“灾难年”的研究成果情况

由表3可知,每遇重大疫情或灾难,国内总有针对西方瘟疫小说的研究成果出现,且对某些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然而,国内学者在重大“灾难年”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鼠疫》《十日谈》的研究,无论是译本还是论文,二者的研究成果都位居一、二;《瘟疫与人》《瘟疫时期的爱情》虽有译本,但数量仅为一,且论文数量较少;《屋顶上的轻骑兵》《瘟疫与霍乱》《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传染病屋》《末世一人》不仅译本为零,对应的论文数量更是寥寥无几。可见,在历经重大灾难或疫情之际,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译介工作还可加强、增多;特别是针对目前译本较少或尚无译本的瘟疫小说尚有丰富其论文研究成果的空间和可能。

(三)研究视角和范围不断拓宽。研究者采用各种批评理论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进行分析研究,而不仅限于对作品主题、人物、写作特色等的分析。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国内的西方瘟疫文学研究者也在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借助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后殖民主义、存在主义、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法等多种理论范式对西方瘟疫小说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贾艳锋在《〈十日谈〉的女性形象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十日谈》中几种不同特点的女性形象,分析其成因及意义,以彰显薄伽丘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杜巧玲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传染病屋〉的叙述特征》一文中指出,《传染病屋》中非线性的叙述、黑色幽默及结局的开放性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对小说主题的诠释发挥了关键作用;倪楠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乌尔比诺——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一文中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阐释了乌尔比诺医生人格系统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与协调,进而揭示其自身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统一。

1.研究者尝试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超越传统分门别类的方式,实现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整合性研究。自2000年至今,国内学者尝试从翻译学、叙事学、医学、美学、伦理学、语言学、词汇学、哲学、社会学、文化符号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西方经典瘟疫小说。有的将文学与一门学科融合起来研究;有的将文学与几门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透过跨学科、跨文化视域来丰富和完善国内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以期研究成果更丰富、客观、全面和有价值。王亭亭的《〈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中的传染病伦理学研究》一文揭示了当代传染病伦理学所面临的伦理困境。”[1]王洪智在《康德道德哲学视域下〈失明症漫记〉的善恶谱系》一文指出:“人性和道德将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从‘自然法则’走向‘目的国’,从而实现至善。”[2]蒋天平在《社会建构论下〈霍乱时期的爱情〉对殖民医学的逆写》一文中质疑了殖民医学的进步性、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并表明了本土医学的有效性和文化的永恒性[3]。王尤迪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美学解读》一文中从审美着眼的对象、审美表现的内容和审美表现的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的美学特征。陆洵在《法国疫病叙事:以〈屋顶上的轻骑兵〉中霍乱意象为例》一文中指出:“《屋顶上的轻骑兵》构建了‘霍乱’这一微生物的符义形象,凸显了霍乱在表现人性、展现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文学价值。”[4]

2.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进行解读是国内西方瘟疫文学研究的另一重要特征。几乎每一部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成果都包含从比较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有的文章侧重于东西方不同文学、文化的对比研究;有的侧重于对东西方两位不同作家的某两部瘟疫作品进行比较;有的侧重将西方某一瘟疫小说与另一西方小说并置比较;另有研究者青睐将西方某一作家的某两部瘟疫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赵丹丹、高超的《萨拉马戈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色——以〈失明症漫记〉和〈复明症漫记〉为例》一文探析了萨拉马戈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色,进而了解萨拉马戈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所思所见[5]。石晶的《对〈霍乱时期的爱情〉和〈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一文对新世纪女性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卢家兴的《加缪与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生命哲学比较——以〈鼠疫〉和〈务虚笔记〉为例》一文揭示了二人的生命哲学的成因、契合点和差异之处。上述研究成果有一共性:阐明了西方经典瘟疫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无论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思,还是对新世纪女性面临的困境的思考,在遭受重大灾难之际,作者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健康、精神状态和生存困境,而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所在:人类共处一个星球,同呼吸,共命运,越是遭受重创之时,越是需要求同存异,共同应对灾难,实现共生共存共发展。

3.以个体研究为主,整体研究为辅。纵观历年来国内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成果都是围绕单部瘟疫小说展开的,其人物、主题、写作技巧、艺术特色等,或进行纵向剖析,或开展横向对比,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地为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研究注入新鲜血液。除开对瘟疫小说的个体研究,整体研究的尝试也于90年代拉开帷幕:吴锡民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在广西师院学报发表题名为《西方文学与疾病》和《西方文学与疾病再思索》的论文。前者“从西方文学史中文学与疾病的事实联系出发,着重从比较文学角度和文学主体生命机理的视野,探究二者联系之奥秘,从而悟出它们的实践意义:文学与医学加强合作,在经济大潮中大有用武之地”[6]。后者联系西方文学实际,得出公允结论:“病理因素本身不具什么创造性,但其给作家所造成的病痛则有益于作家深化对生活的洞察,对生命的体验。”[7]吴锡民在90年代初期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所做的整体性研究尝试为2000年后研究者们对西方瘟疫小说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王予霞在《西方文学中的疾病与恐惧》一文中指出,“人类面对形形色色的疾病所表现出的恐惧却具有浓厚的社会文化属性。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在‘疾病’中注入各种文化内涵,使其呈现出隐喻特征,从而使得对顽疾的恐惧远远超出疾病本身,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8]。范蕊在《西方小说中的瘟疫题材》一文中,以《十日谈》《鼠疫》等西方经典瘟疫小说为研究对象,得出结论:“瘟疫与人类关系密切,不仅影响社会进程还影响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状态。”[9]仅在2020年新冠之年一年出版的相关论文就高达9篇,足见国内学者们对文学于现世重要意义的敏感度和重视度。王晓路在《疾病文化与文学表征——以欧洲中世纪鼠疫为例》一文中,提出“作为揭示人的历史境遇、张扬生命文化的文学书写对于疾病文化的表征,可以使人们重拾对自然的敬畏感并间接地奠定社会文化发展所需的观念基础”[10]。管新福在《避瘟、祛魅与隔离疗法——西方近现代文学中的瘟疫书写》一文中指出“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近现代文学,开始理性思考瘟疫冲击下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隐喻社会失范和人性失格、悲悯人类付出的沉重代价、透显人类对自身和瘟疫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告诫人类要正视人性的弱点、善待生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11]。

三、结语

文学即人学,其本质终究是探讨人的命运和人生的意义,“对于文学书写本身所包含的疾病题材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文化,人们有必要加以关注,以对其历史文化功能加以还原并提升认知”[10]。三十余年来,国内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研究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能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国家大政方针的相关研究十分稀少;作品中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结合、瘟疫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西方瘟疫小说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也尚有深入的可能和空间。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当下,任何一种疫病的爆发、流行最终都会将全人类拉进一个共同的命运漩涡之中,正如研究中世纪文化遗产的学者库克所指出的,“鼠疫一直就在我们的周围”[13]1。人类绝不能对其置之不理,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在今天,依然,甚至可以说应该借助文学的力量,通过研究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的经典瘟疫文学作品来不断提升对疫病的认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瘟疫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绘画中的瘟疫 下
绘画中的瘟疫(上)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