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评价研究

2021-05-25黄明元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圈效应融合

黄明元

(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中崛起的朝阳产业,尽管较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晚且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确立的深化改革精神,特别是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旅游与农业的产业融合以及农业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政府、众多研究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学者开始关注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研究

农业旅游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而后在日本、以色列等国得到充分发展。农业旅游在国内外研究中,有不同的称谓,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尽管其视角与内涵略有差异,但本文在搜集和整理文献时,都作为农业旅游来翻译与理解。国外学者对农业旅游效应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扶贫效应[1]、经济效应[2]、环境效应[3]、社会文化效应[4]及效应评价体系,认为发展农业旅游能给妇女创造就地替代农业的就业机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污染环境等负面影响;发展农业旅游与保护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效应评价体系方面,国外学者大多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应用于农业旅游,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文发展指数(HDI)、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PSR模型、生态足迹(EF)等。国内对农业旅游的实践与学术研究都晚于国外,我国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观光农业及其研究,大陆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农业旅游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国内学者对农业旅游的关注主要围绕农业旅游基础理论与效应评价等方面,农业旅游基础理论方面包括对发展动因与机制[5]、经济性分析[6,7]、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8]等的探讨。谢春山等[9]运用熵权模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三个层面对区域旅游效应进行了评价,但并不是针对区域农业旅游;方世敏等[10]采用熵值法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等三个维度对南洞庭湖区域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刘佳雪[11]采用耦合协调模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对南京江心洲农业旅游开发的耦合效应进行了实证评价。国内外学者对农业旅游效应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常用宏观经济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来探讨,对区域或具体企业实践的指导性不强,国内对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评价实证研究较少,特别缺乏对客家文化圈农业与旅游融合效应的评价。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产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探讨其融合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探讨与评价2009—2018年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水平,以期对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农业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意义的参考。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包括广东省的梅州市、福建省的龙岩市与江西省的赣州市。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面积15 925平方公里,有“世界客都”之称;龙岩市,又称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总面积19 027平方公里;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门,也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总面积39 379.64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3.6%。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三市的农业与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巨大潜力。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所在区域是粤闽赣三省的欠发达地区,既分属不同省份,又有客家文化背景的共性,属于“闽粤赣经济合作区”(系国家确定的八大经济区域之一,也是南部沿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相连,形成共振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极。因此,研究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区域农业旅游,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殊作用。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发展工业缺乏竞争优势,传统农业也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很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旅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且该区域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通过农业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理性选择。

(二)研究方法

1.融合效应函数

设xi1,xi2,……,xir为描述经济效应的r个指标,xi,r+1,xi,r+2,……,xi,r+s为描述社会效应的s个指标,xi,r+s+1,xi,r+s+2,……,xi,r+s+t为描述生态效应的t个指标,(fx)、g(x)、h(x)分别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R(x)为该指标体系下的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

为消除旅游子系统与农业子系统相关的观测指标的测量度级不同而造成的影响,将两个子系统中的观测值进行无纲量化处理,为避免0值的出现,应用平移法增加0.0001的偏移量作为该指标的无量纲值,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经无纲量化后,农业旅游的融合效应函数(计算公式)如下:

第四步,求权重

第五步,计算综合融合效应R(x)的得分

三、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评价

(一)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旅游是旅游与农业融合而生成的新业态,其融合效应包括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12],以此作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评价的三个维度。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数据可得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参考相关文献[5,11]并对其适当调整来设计三个维度的各个指标,构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2019年《赣州统计年鉴》与《赣州年鉴》、《龙岩统计年鉴》与《龙岩年鉴》、《梅州统计年鉴》与《梅州年鉴》,以及2009—2018年《赣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龙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梅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或均值替代化获取以补全。

表1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水平分析

依据上述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和熵的可加性获取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权重值(见表1),通过运算得到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三市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与综合效应值(见表2),并将三市综合效应值用折线图来直观反映(见图1)。

由表2、图1可知,三市无论是综合效应,还是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2009—2018年10年间基本呈逐年提升态势,其中赣州的水平均好于龙岩与梅州两市。

2.对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三市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水平的整体态势分析

为便于对三市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水平的整体发展态势的考察,将三市各年份各效应值汇总后取平均值(见表3),并用折线图来直观反映(见图2)。

由表3、图2可知,三市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平均社会效应、平均经济效应、平均综合效应水平在2009—2018年间呈逐年提升态势,而其平均生态效应水平在折线图中几乎成水平直线;平均社会效应水平在2015年超过其平均经济效应,且自2015年之后其平均社会效应与平均经济效应距离拉大。

表2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三市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效应时间序列分布表

图1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三市农业与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

表3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三市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平均效应时间序列分布表

图2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三市农业与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2009—2018年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的农业旅游开发,无论综合效应还是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基本上是呈现逐年增长的提升态势。

2.三市的农业与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市除赣州市综合效应达0.7715相对较好外,龙岩市与梅州市的综合效应值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总体来看,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不断加速,但产业融合机制与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区域联动创新机制还不健全,这些都阻碍了农业与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的提升。

3.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发展不均衡。各市普遍存在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的问题,特别是生态效应在较低水平下提升缓慢,重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轻生态效应的情况有待转变。

(二)相关建议

旅游与其他产业关联性较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应逐步向深度融合转变,创新旅游与农业融合的新业态,探索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促使农业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释放,以提升农业旅游的综合效应。

1.上规模上档次,以文化创新来提升农业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难以复制的能力。旅游的内涵是文化,通过“时间、空间与文化”等三个维度作用于农业旅游[13],以体现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城镇或城市市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上,市民远离乡村,忙碌的工作之余,对乡村的依恋与乡愁主要体现在对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的向往[14];在文化维度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体验的精神需求与日俱增,文化体验是旅游的精髓,是一种时尚。然而,目前农业旅游的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其同质化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差异性促使其异质化,这是农业旅游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与旅游的融合综合效应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文化底蕴深厚,要发扬与创新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将文化资源与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创新。同时经济效应来源于规模经济,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较大的投资,打造较大规模的上档次的农业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圈农业旅游产业。

2.创新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以扩大其社会效应。目前农业旅游参与主体单一,利益分配机制单一,且多是“吃农家饭、钓池塘鱼、玩休闲牌”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应统筹规划,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应该是参与农业旅游的天然同盟者,应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旅游的积极性,运用“政府+农户”“企业+农户”“政府+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旅游开发中来,扩大农业旅游的受益面,带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改善乡村的生活方式;还要加大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为乡村振兴贡献农业旅游产业的社会价值。

3.创新农业旅游开发理念以提升其生态效应。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重经济效应而轻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特别是忽视农业旅游的生态效应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亟待解决。因此需要转变与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旅游的生态效应的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农业旅游景区本身,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旅游开发的生态观念有一个示范作用,可以带动整个农村地区严控生产环境,减少生产中农药、化肥与农用塑料薄膜的污染;同时农业旅游也依赖农村生态环境,因此农业旅游开发主体应有长远观念,加大在农村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将景区与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农业旅游产业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

4.构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机制与粤闽赣边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应构建有利于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资源融合、市场融合与技术融合等三个方面的融合机制。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政府应积极支持市场主体不断开发新的农业旅游资源,鼓励旅游市场的创新优化与市场的扩散,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旅游的融合,形成有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产业融合机制,满足农业旅游发展需求。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提速,区域合作逐步成为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在这一背景之下,粤闽赣边区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构建以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区域信息共享等内容的区域联动机制,对粤闽赣边农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及其效应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圈效应融合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懒马效应
《融合》
圈里事儿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