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①

2021-05-25王倩倩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咽鼓管腺样体中耳炎

王倩倩

(河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分泌性中耳炎为临床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儿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中耳内积液、传导性听力下降等[1]。患儿受到主诉能力较弱影响,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易导致其听力水平降低,甚至可造成失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手术切除腺样体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案,能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效恢复听力水平,但传统腺样体切除术易存在腺样体残留,可能造成咽鼓管圆枕、腺样体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影响整体治疗效果[3]。本研究选取我院89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旨在分析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04~2020-09我院89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n=44例)女20例,男24例,年龄4~12岁,平均(8.05±1.79)岁,病程3~19个月,平均(11.42±3.71)个月;观察组(n=45例)女19例,男26例,年龄4~12岁,平均(8.27±1.58)岁,病程3~20个月,平均(12.04±3.5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经鼻咽部CT、鼻内镜等检查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年龄4~12岁;就诊时伴有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听力下降等症状;经测试证实为传导性耳聋;均拟行手术治疗并签署同意书;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慢性鼻窦炎;慢性鼻咽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后鼻孔分泌物堵塞;凝血、免疫功能异常;手术禁忌证。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传统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全麻,并使用0.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置入Davis开口器,以充分暴露患儿口咽腔。经双侧鼻腔,导入吸痰管(10号),至口腔,引出牵拉软腭,扩大鼻咽间隙。经口咽将腺样体刮匙、刮刀置入,平稳推动刮匙,刮除腺样体。之后经口咽将纱球置入,压迫创面,时间为5min,止血。

1.3.2 观察组: 接受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术前操作同对照组。选择适合直径的鼻内镜,经患儿鼻腔置入鼻咽部,对于鼻腔宽大者,可在术中经单个鼻腔(或分别经双侧鼻腔),行入内镜、切割刀头操作,之后切除腺样体。对于鼻腔严重狭窄者,可反向刀头经口腔反向进入鼻咽部,然后行腺样体切除。术后使用高膨胀材料填塞鼻腔、鼻咽部。两组术后均接受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共7d;使用黏液促排剂,2周。

1.4 疗效评估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鼓膜、听力、光锥等恢复正常,咽鼓管畅通;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听力水平提高>20dB;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痊愈、有效计入总有效。

1.5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疗效。(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气导听力阈值,包括0.25kHz、0.5kHz、1kHz。(3)比较两组并发症,包括中耳感染、鼓室硬化、听力下降等。(4)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d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即白细胞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取晨起空腹3mL肘静脉血,以1500r/min转速,离心15min,取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较对照组79.55%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气导听力阈值

术前,两组气导听力阈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0.25kHz、0.5kHz、1kHz气导听力阈值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气导听力阈值对比

2.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术前两组血清IL-6、IL-2、TNF-α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 d观察组血清血清IL-6、IL-2、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d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2.4 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4例中耳感染、3例鼓室硬化、2例听力下降,并发症发生率为20.45%(9/44);观察组出现1例中耳感染、1例鼓室硬化,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χ2=5.265,P=0.022)。

3 讨论

腺样体肥大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不仅能阻塞咽鼓管咽口、后鼻孔,导致吞咽时鼻咽内压力增加,引起咽鼓管反流,还能使病原体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引起中耳炎,严重影响听力水平,甚至导致失聪,危及患儿身心健康。手术切除腺样体为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传统腺样体切除术虽能有效恢复患儿听力水平,但因视野受限,术中切除范围、深度有限,易出现腺样体难以彻底清除的现象,还可能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咽鼓管,形成瘢痕粘连,阻碍咽鼓管,加大并发症发生风险[4]。随着内镜技术发展,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因具有视野开阔、精准切除、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逐渐得到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3个月,两组0.25kHz、0.5kHz、1kHz气导听力阈值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接受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听力水平。其主要是因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能借助鼻内镜,扩大视野,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并利用鼻内镜可清晰地显示腺样体及其与周围组织边缘关联性的特点,可保证手术切除的准确性,从而彻底切除腺样体,同时能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还能有效清除鼓室内分泌物,有效帮助患儿缓解鼓室内负压,改善咽鼓管功能,从而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此外,将腺样体完全切除后,可完全清除长期存在的慢性感染病灶,解除咽鼓管阻塞,避免咽鼓管逆流[5]。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接受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并发症少。

分泌性中耳炎伴有局部炎性物质积聚,可发展为全身炎性反应,加之手术创伤引起应激反应,可加剧炎性反应[6]。故本研究针对手术前后炎性反应予以对比,结果显示,术后3 d观察组血清血清IL-6、IL-2、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炎性反应,加上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创伤较小,可促进术后病情转归,进而缓解炎性反应。可知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可抑制炎性反应,缩短康复进程。

综上,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接受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听力水平,减轻炎性反应,且并发症少。

猜你喜欢

咽鼓管腺样体中耳炎
哪些原因可以引起中耳炎
咽鼓管圆枕形态与胆脂瘤型中耳炎术后不干耳的关系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鼻窦炎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的影响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儿童患感冒,小心中耳炎
听不清,嚼软糖
呼吸不畅,并非都是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