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相关性、贸易国关联与中国贸易多元化

2021-05-25刘林青陈逸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进口国出口国关联度

刘林青,陈逸婧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出口规模快速增长,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中重要的驱动因素。与此同时,世界环境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再次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贸易自由化水平严重倒退,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应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商务部《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进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深耕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快深化多元贸易、培育新优势新动能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现有关于中国如何拓展贸易多元化的研究较少,从理论角度看,理论基础大多停留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从实践角度看,也并未深入阐述出口增长具体实现路径和原因。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球贸易格局面临巨大变革,中国出台多项稳外贸政策措施恢复市场活力,同时鼓励外贸行业加快布局新兴市场,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体现了出口在中国当前经济增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针对以上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拓展现有研究,提出以下问题:中国的贸易多元化进程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来推进?如何科学规划出口结构以扩大出口产品范围?不同类型产品的出口态势是否存在差异,该如何制定相应的出口策略?如何寻找和进入新市场以实现贸易市场多元化?现有市场对于建立新的贸易关系又有哪些帮助?

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丰富和深化已有研究:(1)聚焦国家-产品视角,基于1995—2017年全球贸易数据,了解国家通过相关产品和邻近市场拓展出口产品和市场范围的过程,为中国进一步开展贸易多元化提供建议;(2)过去的研究大多只关注了出口市场的地理邻近效应,本文分别从需求侧(进口国)和供给侧(出口国)两个角度,对进口国家之间、出口国家之间的关联度对贸易造成的影响分别进行解释;(3)本文在理论应用与测量指标上进行创新,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视角进行拓展,并采用尤恩等(Jun et al.,2020)[1]构建的产品相关度、进口国关联度、出口国关联度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以加深对国家出口范围拓展的理解。

二、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最早出现在基于劳动价值学说的绝对优势理论,这一理论将生产过程的研究作为贸易理论的起点;比较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认为,两国只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各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两种理论都将国际贸易解释为生产技术的差异,劳动是其中唯一的生产要素。现实生产中投入的要素不仅仅只是劳动力,还有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各国根据其不同的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通过对资源的重新配置决定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地位,进而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结构;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进出口类型,可以形成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国际贸易,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发现,贸易总是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差别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间还发生了产业内贸易,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古典贸易理论来解释。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不符合实际的社会经济行为,于是将假设放宽,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结构的假设转变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并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考虑企业异质性,解释国际贸易的新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发展。在新贸易理论的热潮中,新经济地理学也同时进入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有学者通过对部分国家出现的较大“产业集中带”,以及各主权国家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区域型贸易活动的观察,发现生产和贸易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并不是偶然因素,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始分析经济活动在地理上集中的原因。通过新贸易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假设,可以发现企业和个人在选择居住地区的行为上可能会对区域经济优势产生影响。企业为了利用较大市场产生的规模经济,往往会选择在具有较大市场的地区进行生产活动,人们也更愿意居住在较大的地区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和多样化的产品,企业和个人的倾向会进一步增大市场之间的规模差异,累计循环效应不断扩大之后,一个地区原本的规模经济优势将会变得非常大。同样的道理应用到国家层面,各个主权国家和政府也可以在决定生产的区位时发挥作用。这种观察国际经济的新视角,揭示了传统经济地理文献中外部性概念的局限,构建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为研究国际与区域间经济贸易活动的分布与演变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豪斯曼和伊达尔戈(Hausmann & Hidalgo)等人提出的产品空间理论备受关注,它不同于传统比较优势的静态视角,而是从动态的角度强调比较优势的演化过程[2-4]。该理论从微观层面的“结构观”出发,将产品升级所蕴含的比较优势演化与一个国家产业升级的路径和经济绩效联系起来,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运用社会网络法,将产品蕴含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产品之间的关系纳入网络中。该学派首先继承了技术学派关于发展中国家生产产品会面临“隐含”要素的困难,并因此关注一种特色的学习方式——学习人们擅长生产什么[5]。企业第一次尝试生产某种商品时,会了解生产相关产品的信息从而效仿进行生产,因为它向相关性较强的产品获取生产知识和信息所需克服的磨擦较小,学习成本也更低;当企业对成本和技术的探索产生知识溢出时,该领域原有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可能会受到影响[6-7];从宏观层面看,国家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能力就建立起来了。一个国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探索的企业家数量会对该国最终生产和出口产品的范围产生影响,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组合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调整,进一步形成国家之间的差异,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3]。张亭和刘林青(2016)的研究也表明,中国的产业发展更多地是依赖现有要素禀赋的积累,遵循一种“渐进式发展”的路径;从类型相对单一、技术水平低下的产业结构开始,借助相关产品累积的能力获得知识溢出,在“干中学”的策略中不断提升外贸优势[8]。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产品相关性对中国向已有贸易伙伴出口相关产品具有促进效应。

各国不仅需要学习如何生产和进出口产品[4,9-10],也需要克服地理距离、文化差异和信息摩擦以进入不同的出口市场[11-14]。这种知识的外部性具有地理邻近的特征:国家在建立新的出口时,常常会通过两种方式触达合作伙伴。首先,他们会直接搜索外国合作伙伴,可以将其建模为地理位置偏向的随机搜索;其次,一旦国家和企业获得了新的外国联系网络,就可以通过这些地方远程搜索新的贸易伙伴;企业的出口国家越多,其随后进入新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且更可能进入与当前出口目的地邻近的国家[15]。目的地国家的进口决策也会受到地理邻近效应的影响,刘斌和赵晓斐(2020)发现,邻近进口企业数量越多,潜在进口企业从相同市场进口的概率越大[16]。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进口国关联度对于中国向潜在目标国家出口同种产品具有促进效应。

企业不仅从自身以往的出口中获取经验,还会从邻近的出口国家获取信息[17],特别是当企业将出口范围拓展至所在地未曾出口过的市场时,企业通常只能凭借邻近市场获取出口知识[18]。因为进入一个新的出口市场往往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需要投入较高的探索性开拓成本[19],企业会尽量获得“先驱者”的信息,以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5]。巴哈尔等(Bahar et al.,2014)的研究也表明,国家和地区进入新出口市场的能力受到知识扩散的限制,当一个国家出口某产品,他的邻国出口该产品的可能性会大出65%,即企业更有可能出口其地理邻居已经出口的商品[20]。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出口国关联度对于中国向潜在目标国家出口同种产品具有促进效应。

学者们还研究发现,移民、共同语言和社会网络的存在也会影响知识传递和交流,进而影响国家的贸易增长[11,15,21]。

三、关键变量定义

本文将采用尤恩等(2019)[1]的测量方法来衡量产品相关性、进口国关联度和出口国关联度。该方法在对产品邻近度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原本基于全球所有参与贸易国家优势产业组合计算的指标进一步聚焦于贸易关系中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之间,形成产品相关性的测量方法,并将该思路运用到进口国关联度和出口国关联度的计算中。

(一)产品相关性

产品相关性反映的是产品生产和销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信息流动,这种信息流动的范围从国家之间、行业之间到公司内部产品线之间都存在。国家在进行一项新的出口时,由于要素禀赋和制度现实,其出口与生产方式需要随之改变和适应[22]。于是,国家和企业会主动向外探索,捕获产品要素信息、市场需求信息、销售渠道信息等与出口相关的知识,以转换为自身的生产和出口能力。当潜在成本和信息的探索产生了知识溢出时,国家原有的生产模式和产品组合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国家之间的差异便由此形成,从而影响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3,23]。

为了显示这种差异,豪斯曼等(Hausmann et al.,2007)通过对出口某种产品的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加权平均来构建这一衡量标准[3],其中的权重反映了该产品中每个国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对于每种商品都会产生一个相关的收入/生产力水平(也称为产品生产率水平,计算方式见式(1)),然后,通过计算一国出口加权平均值,就构建了与该国出口篮子相对应的收入/生产率水平(也称为国家出口平均价格水平,计算方式见式(2)),以衡量一个国家专业化模式相关的生产力水平。

式(1)的具体形式为:

(1)

式(1)中,PRODYp表示产品p的生产率水平(复杂度),Eip表示i国产品p的出口额,GDPpercapitali表示i国的人均GDP。在此基础上便可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国家的出口平均价格水平,即EXPTi。

式(2)的具体形式为:

EXPTi=Eip/∑pEip×PRODYp

(2)

但是,用上述与收入相联系的EXPY和PRODY指数来度量产品复杂度存在缺陷,其结果将是富裕国家生产或出口复杂的产品,贫穷的国家生产或出口简单的商品,这与事实存在差异。为了修正这一缺陷,伊达尔戈等(Hidalgo et al.,2007)运用统计物理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产品的异质性,通过共发生机制,以各国的优势产业组合构建产品邻接矩阵,创造性地提出“产品空间”,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进行可视化,在此基础上运用反射方法计算经济复杂度指数(ECI)以及产品复杂度指数(PCI)[4]。其基本原理是:出口代表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与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相比,出口必须通过相当严格的市场考验。一个国家要在某种出口商品上显示出比较优势,就必须具备生产这种商品并成功出口的能力。如果两种商品需要相同的生产要素,那么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就会更高。这里选择以国家的优势产业组合为对象的原因是为了捕捉真正的相似性,而不仅仅是边际出口[2]。在选取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作为研究对象时,该产品的出口份额必须要足够大,当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大于等于1时,意味着该国出口在该产品中的份额大于该国出口在所有产品中的份额。因此,用优势产业组合作为研究对象既囊括了所有重要的出口,又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噪音。

要计算产品间的邻近度,首先需要计算各国各产品的RCA指数,该指数代表了某国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表示某国某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全球该产品出口值占全球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24]。其计算方法如下:

(3)

式(3)中,RCAc,p表示c国产品p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全球该产品出口值占全球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E(c,p)代表c国产品p的出口额。

目前大多数研究将RCA=1为界定某国的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临界值,即当RCA>1时,认为该产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当RCA≤1时,表明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为了简化对产品优势与否的判断,将RCA指数以1为临界点取0~1逻辑值:

(4)

根据上文可知,同时生产两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产品的国家越多,则可以认为这两种产品的邻近度越高。产品i和产品j的邻近性便可通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这两种产品的最小条件概率[4]来衡量。当Øpp′=1时,说明产品p和产品p′总是一起出口;当Øpp′=0时,说明没有国家会同时出口这两种商品。如果两种产品之间的邻近性越高,则认为生产这两种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能力越接近。公式如下:

Øpp′=min{P(Xp,t|Xp′,t),P(Xp′,t|Xp,t)}

(5)

以对产品邻近度的计算为基础,尤恩等(2019)将这种基于全球所有参与贸易国家的优势产业组合所计算的指标拓展至在一对双边贸易关系中贸易双方的某种产品之间,构建产品相关性指标[1]。如图1所示,以中国作为出口国为例,产品相关性意味着当中国在t时期向印度尼西亚出口产品1和产品2时,在t+2时期,中国有极大可能性向印度尼西亚出口和产品1、产品2相关联的产品3。

图1 产品关联与中国出口演化

产品相关性将已有贸易关系中相关产品的邻近度作为权重,则出口国对进口国出口与其他已出口产品密切相关的产品p的概率,可通过将产品p与任一产品p′邻近度与出口国向进口国出口该产品的出口额的乘积求总后,除以产品p与所有产品邻近度之和与出口国向进口国总出口额的乘积来计算。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6)

(二)进口国关联度

国家在建立新的出口时,会通过现有目的地网络触达新的贸易伙伴。有学者在过去理论性经济地理文献[25]的基础上对解释国际贸易的经验模式进行拓展,将国家间的物理距离引入贸易理论模型,使用1986—1992年法国企业的数据证明:国家间地理距离在塑造贸易格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国家在出口过程中对某一国家发生了“电击”(意为已经建立或有意向建立的贸易关系),那么它将在整个贸易网络中传播,企业的出口国家越多,其随后进入新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且更可能进入与当前出口目的地邻近的国家,其强度取决于贸易网络的结构[15]。

以中国为例,如果中国在t年向国家d出口,那么它很可能在未来的t+2时期进入在地理上与国家d接近的国家d′。使用现有出口国来查找出口目的地的可能性为拥有许多出口伙伴的国家带来了优势。这种优势的建立与国家间的地理距离是成反比的,d国和d′国的地理距离越大,中国进入d′国市场的可能性会更小。因此,本文在公式中使用距离的倒数来描述进口国距离对出口国贸易的作用。尤恩等(2019)继续将这种地理邻近作用的影响拓展至双边贸易关系中贸易双方的某种产品之间,构建了进口国关联度指标[1]。如图2所示,以中国作为出口国为例,t时期中国向泰国和印度出口产品1,在t+2时期,中国很有可能向泰国和印度的邻国缅甸出口相同的产品1。

图2 进口关联与中国出口演化

进口国关联度将邻国的地理距离作为权重,将d国与邻国d′地理距离的倒数与出口国向该邻国出口产品p的出口额的乘积求总后,除以d国与所有邻国地理距离的倒数之和与出口国产品p总出口额的乘积来计算。公式如下:

(7)

(三)出口国关联度

与上述进口国关联度的原理相似,国家和地区进入新出口市场时,会向其邻国探索有关如何出口到目的地的知识流,出口国之间会交流诸如建立分销中心、融入当地文化、规划运输网络等信息。与远距离的国家相比,出口国也更愿意从近距离的国家获得知识和信息,相近的国家间具有更相似的资源、文化与贸易方式,相关知识的通用性更强;在地理距离上的合作也更加便利。尤恩等(2019)继续将出口国之间的信息搜寻与能力扩展聚焦于贸易双方的某种产品之间,构建出口国关联度指标[1]。如图3所示,以中国作为出口国为例,t时期印度和日本同时向印度尼西亚出口产品1,在t+2时期,印度和日本的邻国中国极有可能也向印度尼西亚出口产品1。

图3 出口关联与中国出口演化

出口国关联度同样以地理距离作为权重,当出口国的邻国向进口国出口产品p时,出口国会向进口国出口产品p的概率,可通过将进口国与任一邻国地理距离的倒数与出口国向该邻国出口产品p的出口额的乘积求总后,除以进口国与所有邻国地理距离的倒数之和与出口国产品p总出口额的乘积来计算,即:

(8)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贸易数据来自于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vard University)的发展实验室(Growth Lab)。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和芬斯特拉(Feenstra)等所制作的“全球贸易流量表”并进行了清洗,包含1995—2017年全球各国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修订2(SITC Rev.2)标准分类下4分位代码的双边贸易额。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数据,首先选取全部国家和地区中有产品级国际贸易和2008年GDP数据的185个国家,其次再从中选取人口大于120万的147个国家,再从中选取2006—2008年间平均出口额大于10亿美元的131个国家,最后剔除三个数据质量问题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最终保留128个样本国家。128个样本国家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9%,占全球GDP总量的97%。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为对主要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主要有最大值、最小值、均值以及标准差。表2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相关系数矩阵中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方向与预期一致,其中中国对某一目的地出口产品p的贸易额受到产品相关性、进口国关联度和出口国关联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初步验证本文假设。接着本文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VIF),如表3所示,VIF均小于5,初步排除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可能性。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相关系数分析

表3 方差膨胀因子(VIF)

(三)模型构建

本文将借鉴贸易引力模型的思想来进行研究。丁柏根(Tinbergen,1962)最早将起源于牛顿物理学的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用于研究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26]。随着研究的推进,学者们陆续向其中加入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等。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三种关联度对未来贸易的影响,并分析其他因素如共同的边界、语言等是否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对被解释变量设置滞后两年,并控制了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及出口目的地国家的人均GDP及人口数量。

由于在怀特检验中发现模型存在显著的异方差问题,误差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组内相关性,本文采取稳健标准误与聚类标准误,对来源国、目的地国和产品进行聚类;通过豪斯曼(Hausmann)检验得出应该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但由于模型中存在虚拟变量,固定效应会将这类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删除,为了保证变量的丰富性,最终采取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模型进行回归:

(9)

五、研究结果

(一)基准回归结果

表4显示了基准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产品相关性、进口国关联度和出口国关联度对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具有促进效应,与上文假设基本一致。具体来说,产品相关性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国在该产品上的新增出口额上升0.023 2;模型(2)显示,进口国关联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国对进口国的新增出口额上升0.020 3;出口国关联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国的新增出口额将上升 0.016 7;回归系数均在 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因此,在国家拓展出口市场与产品范围的过程中,出口产品间的知识流动是存在的。中国会从自身过去的出口产品中寻找机会,获得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与出口经验。国家间的贸易网络中也存在着知识流动,地理上邻近的进出口国家间也会交流有关出口市场、技术、渠道等信息,甚至共同合作,这种地理集聚能提升国家的出口能力,可以帮助实行贸易多元化。

表4 基准回归

通过比较产品相关性、进口国关联度、出口国关联度这三种相关性指标的影响,本文发现,产品相关性对未来贸易额的促进作用是三项指标中最大的。这说明国家直接从其过去出口的相关产品中获得市场、渠道、技术等信息,对于提升出口表现,实行贸易多元化更有效果。国家与地理邻国进行交流,需要跨越地理距离、认知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从本国过去曾生产过的产品、有过的出口经历中吸取经验,更容易沿着同样的学习路径迅速掌握相关能力,拓展新的相关产品和市场。除此之外,出口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语言邻近性也与贸易额的增加有关,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则会抑制两国间贸易的增长。

(二)分时期回归

接下来本文将贸易数据分为四个时期: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1年、2012—2017年,这是根据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浮现、2012年从金融危机开始复苏等时间点来对数据进行分期的。从回归结果(见表5)可知,从定性的角度四个时期与表4结果相同,符合上述有关国家拓展出口市场和产品范围的结论。

表5 分时期回归结果

(三)分PCI(产品复杂度)回归

上述发现证实了三种相关性指标会对贸易额产生影响的假设,表明产品相关性和进出口国之间的关联性应有助于实行贸易多元化,其中,产品相关性对贸易额的影响作用最大。本文进一步尝试探究,是否存在特定于产品中的学习渠道,在中国传播建立或增加贸易关系所需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呢?接下来,本文将研究不同产品复杂度的产品中知识流动的重要性程度。根据产品复杂度指数PCI(product complexity index)将产品分为低产品复杂度(PCI≤1/4中位数)、中产品复杂度(1/4中位数

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产品复杂度变强,产品相关性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这一结果与国际研究的经验有所不同。一项针对世界多国贸易数据的研究认为,产品的复杂度越高,需要了解的诸如材料、技术、渠道等方面的信息越丰富,学习生产和出口的过程更复杂,相关的复杂产品就更能捕获与产品出口更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流渠道;该研究也初步证明了随着产品复杂度的增加,产品相关性对贸易额的促进作用越大[1]。而在本文的检验中,这一结论并不成立。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中国当前的出口结构中高PCI产品数量较低,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的高科技品比例较低[27],且高PCI产品高度产业内分工,中国处于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生产分工的低端环节,如加工和装配环节,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密集度显著低于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28]。由于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环节,中国在技术密集环节的生产和出口经验并不多,需要从相关高PCI产品中进行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因此产品间的知识流动不够频繁,暂未能对未来贸易发挥充分的促进作用。

表6 分PCI回归结果

随着产品复杂度的增加,进口国关联度对未来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认为,这是由于进口国对高PCI产品的质量把控、准入标准等要求更为严格,更愿意付出时间和成本与其他国家交流有关产品的货源、物流、议价等信息,且高PCI产品常常具有更高的价值,进口国对高PCI付出的学习成本相较于低PCI产品收益更高。出口国关联度对贸易额的促进作用则随着产品复杂度的增加而变小。由于中高PCI产品的生产通常以低PCI产品为基础,而邻近国家的需求偏好相近,生产部门对低PCI产品的需求也较为相似,所以出口国的关联度对低PCI产品出口贸易额的促进作用更大[17],且高PCI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市场或国家在生产同种产品时,在原材料、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小[18],此时国家间的地理邻近与关联程度对出口表现的影响反而没有那么显著。

本文的实证结果还有一处值得注意的地方,在高PCI产品中,出口国关联度的系数出现了负值,对出口贸易额产生了轻微的抑制作用。这或许是由于中国与地理邻国中的高科技产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存在竞争造成的。日韩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发展多年,技术积累、市场经验都具有相当的实力,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大约从1990年才开始发展,最初在商业和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任航(2020)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数据库(UNCTAD STAT)的数据测算2005—2018 年中日韩三国知识产权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发现中国知识产权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虽整体上呈增长态势,但知识产权贸易竞争力相较于日本、韩国仍有较大差距[29]。随着中国贸易能力的提升,与日本等国的贸易生态位重叠值表现呈上升趋势,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形成了更加激烈的竞争[30]。学者发现,中日韩三国在中东欧市场上出口的商品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即在中东欧国家的进口市场上总体呈现出较强的竞争性,竞争主要表现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上,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挤出的可能[31]。结合检验结果本文认为,在高PCI产品上,中国与地理邻国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可能在相关的合作和学习方面产生了竞争性回避,使得出口国关联对贸易产生了抑制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实行贸易多元化的进程中,既会受益于国家间的进出口关联以提升出口表现,又会由于国家间竞争产生回避和抑制。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结果的稳定性,本文采用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1.随机效应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往往会使参数的个数迅速增加,自由度的损失往往较大。鉴于此,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重新回归,结果保持一致。

2.滞后一期

基准回归将主要解释变量滞后两期,本文将主要解释变量滞后一期重新进行LSDV回归。结果表明,产品相关性、进口国关联度和出口国关联度的影响系数仍然在 1%的显著水平下为正。

3.更换自变量

产品相关性可以用不同的指标衡量,产品距离是产品空间中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当前所生产和出口的某种产品与该国部分优势产品的接近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可以反映某产品的出口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当前的出口组合。本文所述的产品相关性也是基于产品邻近度计算,反映国家获取制造有关产品所需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的指标。为了验证本文衡量指标的适用性,将产品距离替换产品相关性指标,重新回归。由表7可知,系数为正且结果在1%的水平下显著。

表7 稳健性检验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产品空间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基于1995—2017年全球贸易数据,讨论出口产品的相关性以及进口国与出口国的地理关联度对中国实行贸易多元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产品类别进行研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讨论,最后通过稳健性检验证明结果稳健。研究发现:(1)产品相关性显著提高了中国对外出口额,相关产品间的相关性可以帮助国家提升与出口和生产有关的能力。产品关联性相较于进出口国关联度,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因为直接从过往产品中吸取经验所需的学习成本更低,受到的干扰因素更少。(2)进口国关联度与出口国关联度均对中国贸易额呈现显著的促进效应,说明国家间贸易网络中存在着知识流动与合作机会,国家间的地理集聚效应有助于实行贸易多元化。(3)分样本回归发现,随着产品复杂度(PCI)变强,产品相关性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这一结果体现了中国当前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比例较低的特点。由于处在部分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高复杂度产品间的相关性未对中国出口贸易发挥充分的促进作用,但或许存在巨大潜力。(4)在高复杂度产品方面,中国与其他出口国的关联对出口产生了抑制,本文结合过往研究猜测是由于国家间在进口市场中总体呈现出较强的竞争性所造成的挤出,该猜测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二)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对于中国进一步优化对外出口结构、实行贸易多元化,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沿着相关性原则开展贸易产品多元化。国家能够从具有相关性的产品中迅速获得出口能力和经验支持,中国应该根据当前产业的优势和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结合相关性原则合理优化对目标国家的出口结构;大力支持技术关联紧密的上下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同产品集聚和相关产品集聚,避免相关性较低的产品占用资源,逐步建立合理多元的总体出口格局。

第二,利用进出口国关联实现贸易市场多元化。国家在寻找和进入新市场时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中国应该“以邻为鉴”,基于现有市场拓展更多对外贸易关系,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激发区域化动力,实现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享资源与平台,助推中国实现出口市场扩张。

第三,正视短板,提升高PCI产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中国的高PCI产业部分处于国际生产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未充分发挥产品相关性对贸易的促进效应。在全球产业分工加速变化的背景下,国内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中国已经进入了以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为主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应继续以创新、创造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做到出口结构优化,稳中提质,引导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第四,增信释疑,在高新技术领域与周边国家开展良性互动。中国和周边国家在高PCI产品上存在较强竞争,应与此类国家进行良性互动并开展差异化竞争,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与各国保持对话和交流,完善合作机制;在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作等重要关口畅开方便之门,满足自身扩大对外开放需要的同时,让世界更好地共享中国机遇,展现中国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进口国出口国关联度
基于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羽毛球技战术综合评价分析
基于熵权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藤茶药材等级研究
墨西哥为全球最大鳄梨生产及出口国
秘鲁成世界第四大生姜出口国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明年中国将成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谢文骏与刘翔110m栏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对比分析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倾销对出口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