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触点研究的高校线上教学学生注意力失焦现象分析
2021-05-25李霞吴政宏
李霞,吴政宏
(北京邮电大学 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北京 100876)
一、引 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线上学习受到了高校和教师的关注与重视。高校纷纷开设网络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师在屏幕的一端讲课,学生在另一端听课,这样的线上教学成为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存在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受到监管,其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学生往往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暂停学习活动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这种在线上碎片化学习中出现的注意力弱化现象被称为“注意力失焦”[1]。然而,注意力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对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在线上教学中更加突出[2]。因此,了解线上教学背景下高校学生注意力失焦的原因,对于理解和优化大学生线上学习模式,提高大学生线上学习注意力和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现象概述
近年来,研究者对大学生注意力失焦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关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注意力问题。Cavedini等[3]研究者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注意力涣散和注意力下降等问题[3]。Eagleton等[4]人认为,线上学习者倾向于快速浏览网页而不是阅读和思考,缺乏注意力参与和评估技能。Wiradhany等[5]研究发现,频繁的媒体多任务处理与注意力调节、行为调节、抑制冲动和记忆方面的问题相关。另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线上学习中注意力失焦的原因和对策。Nawro等[6]认为,应对注意力问题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时间管理。曹培杰[7]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数字化学习中注意力失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专注度下降,自我监控、计划和互联网娱乐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胡姣等[2]40通过质性分析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访谈研究,发现该群体注意力失焦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投入不足和缺乏内驱动机。史佩瑶[8]对高校学生群体注意力失焦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如提高自身投入度与自控力、提高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和设置具体学习目标等。陈常胜等[9]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居家在线学习过程中存在中等程度的注意力失焦问题,年龄、性别均是注意力失焦的影响因素。韩昊[10]认为,为了减少注意力失焦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高自控力和投入度,提高信息的识别和提炼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虽然关注网络学习中存在的注意力问题以及大学生注意力失焦的现象,也对其原因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多是从注意力失焦的结果倒推原因,对于产生注意力失焦的实际过程关注较少,也少有人从场景的角度审视这些失焦行为。因此,本研究聚焦大学生群体,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结合线上教学的交互场景,运用统计学方法,探索大学生注意力失焦表现背后的原因,对大学生线上学习注意力失焦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三、注意力失焦场景的接触点分析
(一)线上学习中的接触点分析
接触点简称触点,是用户在与产品发生交互时,双方产生某种形式接触的点[11]。触点连接了用户与场景,研究触点可以更加全面地梳理交互场景。为了探寻高校学生在线学习期间注意力失焦的原因,可以通过寻找学生在上课时出现分心状况的交互场景的方式来实现。本研究从高校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的触点出发,从五个方面对高校学生可能存在失焦行为的交互场景进行了分解,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在线学习中的交互触点
本文把高校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的触点分为物理触点和信息触点两个部分,物理触点是学生与现实环境的连接点,信息触点是在学习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连接点。物理触点细化为两个部分:设备交互是学生和手机的交互、学生与网课平台的交互等;环境交互是上课期间学生与家人的沟通、受环境噪音的干扰、与环境物品的交互等。信息触点分为三部分:师生交互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操作,如老师发起的课堂研讨,学生向老师的提问等;生生交互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互,如私下交流课上问题的答案,回复他人的即时消息等;内容交互指课程中发生的信息传递和获取,包括课程本身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自发获取的知识等。
(二)线上学习交互场景的细化
为了从场景中总结学生出现注意力失焦问题的主观因素,还需要将上述交互场景细化为具体问题场景。
失焦场景与问题的筛选主要采用半结构式用户访谈的方式。访谈对象为2020年春季学期有过在线学习经历的高校学生。在访谈开始前,笔者首先向受访者介绍了注意力失焦的含义和表现,使受访者对注意力失焦问题具有初步概念,从而对自己的表现有一定认识;然后,笔者分别从设备交互、环境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内容交互五个方面向受访者询问,协助其回忆在线学习期间注意力失焦的具体场景和交互操作,询问其失焦原因和想法并记录。笔者在访谈后对学生注意力失焦的场景进行筛选和去重,设计了问卷问题。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让受访者根据描述与自身的符合程度打分。
同时,为了确定各个因子对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程满意度的影响,笔者还设置了三个问题作为因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设计
四、注意力失焦现象的调研分析
(一)调研结果的因子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2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本科生占比92.5%,本科生各年级比例分别为16.67%、25.83%、29.16%和20.83%,分布较为均匀。研究收到120份问卷,去除1份作答时间小于30秒的无效问卷后,共119份有效问卷。受访者对于在线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能够较好地参与本次线上调查。
大四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完成毕业论文为主,课程较少;因升学的缘故,研究生的成绩评价标准发生变化,所以研究将数据依据年级分为三组,即大一至大三群体为一组,大四学生为一组,研究生为一组。将年级分组与各触点中的问题以及因变量进行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出的结果均大于0.05,说明不同年级在注意力失焦表现和成绩变化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故可以将全部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新的综合因子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12]。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上文中的交互场景进行归纳。在使用因子分析归纳问卷信息前,首先需要验证研究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KMO为0.792,大于0.6,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说明数据可用于因子分析研究。数据通过Bartlett 球形度检验(p<0.05),说明研究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一共提取出5个因子,特征根值均大于1。5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解释率分别是19.172%,13.491%,12.108%,10.733%,8.413%,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3.917%,说明这5个因子可以提取研究问题大部分的信息量。
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方法(varimax)旋转本研究数据,以便找出因子和问卷问题的对应关系。表3展示了因子对于问卷信息的提取情况以及因子和问卷问题的对应关系,并依据载荷系数的大小由高到低排序。从表3可知,所有问卷问题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和因子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子可以有效的提取出信息。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表格
(二)注意力失焦原因因子提取
第一个因子中,“我会回复朋友的即时信息”“我经常使用手机玩游戏/刷社交媒体/看视频”和“我会对课堂内容感到无聊”的因子载荷值较高,反映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不足,容易被手机等移动设备吸引,说明学生在课程期间使用移动设备导致了注意力失焦。本文将第一个因子总结为课堂内容兴趣。
第二个因子中,“我经常同时使用多个设备学习”,“我容易受到环境噪音/家人的干扰”“我会被宠物或其他物品所吸引”和“我较为依赖课程回放功能”的因子载荷较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说明其学习习惯也会导致注意力失焦。本文将第二个因子总结为学习环境与学习习惯。
第三个因子中只包含两个研究项目,且三、四两个因子的主题具有一定相似性,其中一个研究项同时属于两个因子,所以本研究将两个因子合并为一个因子。“我可以很容易地在平台上找到需要的功能”“老师能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馈”和“我经常主动和老师交流”的因子载荷系数较高,反映了学生在网课期间探索平台的其余功能,以及学生与老师研讨时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失焦的现象。该因子主要表现了老师、学生和平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互,所以将其总结为探索平台功能和师生交互。
最后一个因子中的研究项为“我会主动与同学交流答案”“我会主动找朋友闲聊”和“老师较频繁地进行课堂研讨”。前两个选项是学生之间自发的交流沟通,第三个选项是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之间的沟通,所以这个因子为社交活动。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将高校学生线上学习期间注意力失焦的原因总结为四个因子,如表4所示,分别为课堂内容兴趣,学习环境与学习习惯,探索平台功能与师生互动和社交活动。
表4 因子构成表格
(三)注意力失焦因子对学生的影响
得到影响因子后,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因子与因变量的关系,即每个注意力失焦的因子对学生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将四个影响因子与学生本学期的成绩排名、成绩排名变化以及满意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说明存在相关性,2个“*”代表关系紧密。
表5 影响因子与因变量的数据图
由表5数据可知,A因子与成绩排名及课程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学生对课堂越缺乏兴趣,他们越倾向于出现A1—A6中的注意力失焦的行为,导致更低的成绩排名以及更低的课堂满意度。B因子与成绩排名变化和课程满意度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学习环境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B1—B5中的注意力失焦行为,他们在线学习的成绩会更低,课程满意度也会更低。
C因子与成绩排名呈正相关关系,与课程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喜欢探索平台功能虽然会造成注意力失焦,但会让学生更了解平台功能,这些学生的成绩也会更好,课程满意度更高。同时,师生互动频繁也会显著提升网络课程的满意度,愿意主动思考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对线上教学满意度更高,成绩排名也会更高。
D因子与成绩排名和课程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社交活动频繁的学生更可能有更高的成绩排名和课程满意度,但是与朋友闲聊频繁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说明社交活动因子对课堂满意度的影响与社交讨论的内容有关:和课程相关的讨论会提高课程满意度,与课程无关的讨论会降低课程满意度。
五、教学建议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出现注意力失焦的现象在所难免。A、B因子中的问题,即学生对课堂内容兴趣不足、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环境差等会对学生线上学习带来负面影响。C、D因子对于学生线上学习大多带来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注意力失焦可以认为是正面失焦。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注意力的特点,从在线学习的物理触点和信息触点出发,合理利用学生注意力失焦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减少A、B类因子失焦行为,增加C、D类因子的失焦行为,合理分配注意力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力失焦的行为,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线上课程中,学生要进行一个甚至几个小时的学习,这种长时间的连续学习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当学生的注意力减弱时,他们容易自发地转向手机或身边的其他物品,造成负面的失焦影响。因此,教师可以从信息触点的角度出发,适当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如提出课堂问题及引发学生思考,并邀请部分同学谈论自己的观点,主动帮助学生转换注意力的焦点;或是发起课堂研讨,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思路和想法,通过改变课堂节奏,帮助学生释放更多的注意力资源,从而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教师也可以从内容交互的角度出发,适当修改所教授的内容,使其更适合网络课程。
课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熟悉平台功能。网课平台是在线学习中重要的物理触点,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学生对网课平台的熟悉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网课的满意度,同时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学生居家学习缺乏监督且自我导向性强,所以合理正确地使用网课平台是保持学生注意力、避免注意力失焦的关键措施。同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网课学习中只使用单个电子设备,或将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通知暂时关闭[9]61,以减少环境交互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