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学生服产业发展现状及质量提升建议
2021-05-25
学生服是学生群体德育、美育的日常载体,是学校校风、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学校加强统一管理,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氛围。当前,学生服产品种类较为广泛,按层次分有幼儿园、中小学学生校服;按季节分有夏装、春秋装、冬装;按款式分有正装、礼服、运动服、夹克、大衣以及学校定制的功能性服装。
近期,湖南省纤维检验局组成调研组奔赴长沙、株洲、娄底、邵阳、怀化、岳阳、常德等地,深入走访学生服企业,调研学生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困扰,探索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渠道,为学生服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建立“发展坐标”、找准“发展风向”提供有力支持。
湖南省学生服产业发展现状
学生服是学生群体德育、美育的日常载体,是学校校风、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学校加强统一管理,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氛围。当前,学生服产品种类较为广泛,按层次分有幼儿园、中小学学生校服;按季节分有夏装、春秋装、冬装;按款式分有正装、礼服、运动服、夹克、大衣以及学校定制的功能性服装。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公布数据, 2019年度全省各类在校学生人数1395.33万人,含小学、初、高中在校人数899.16万人,其中城镇中、小学学生人数近500万人,按每人每年平均采购各类学生服3套计算,全省学生服消费市场约1500万套,平均每套按80元价格计算,预计湖南校服市场12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湖南省共有学生服企业100余家,平均年产值约600万元,因此本土企业年产总值可达6亿元,呈现以下4个特征:一是企业分布呈现区域性。当前,全省学生服企业分布在14个市州,但主要集中于长沙、益阳、岳阳、株洲、湘潭5个地区,其他地区所占份额偏小。二是经营理念呈现传统性。目前,全省学生服产业以传统生产加工为主,受文化、观念、视野等方面制约,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传统守旧,缺乏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以及走出去的意识。三是生产规模呈现局限性。全省学生服企业绝大多数规模较小,单个企业从业人数只有几十人,全省从业人员不足2000人,除旭荣、苗阳、顺吉为中型企业外,其余均为小、微型作坊式企业。四是市场竞争呈现多元性。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范围内,以本地企业销售为主。而在省内其他地区,外省学生服生产企业以其集群化、产业化、低成本优势正在迅速抢占湖南市场,市场竞争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学生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服作为学生的“第二层皮肤”,成为学校、家长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的学生服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学生服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风险,尤其在近两年抽检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未见明显改善。另外,行业发展、质量监测等方面也呈现出短板、弱项,下面就调研中收集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
(一)生产质量亟待提升。
1. 质量意识的困惑。学生服生产企业质量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2020年监督抽查情况看,学生服产品质量有所下降,2020年度合格率为87.4%,比2019年合格率下降了6.9个百分点,主要问题集中于纤维含量、pH值、色牢度三个方面。其中,纤维含量不合格12批次,pH值不合格3批次,色牢度不合格5批次。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把好“入厂关”。部分小微型学生服生产企业不具备原材料检验能力,也不委托专业机构做原材料检测,导致有问题的原材料进入生产环节,进而流入市场,危害学生健康。二是没有把好“出厂关”。部分企业为缩减程序、节省成本,对于应当逐批次检验的产品,往往在第一批检验合格后便不对以后批次进行检测,甚至在原材料及工艺发生变化后,依然无动于衷。特别是在“产品合格证”这项工作上,尤为突出。打擦边球,钻质量监管空子,让产品合格证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三是没有把好“诚信关”。2020年初的疫情给全省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个别学生服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淡化了质量和诚信意识,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以缓解运营压力,获取最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2. 营商环境的隐忧。一是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放慢了发展步伐。目前,湖南本土企业的学生服产业链不完善,没有学生服原材料生产地,原料均从外省进入,提高了全省学生服生产成本,弱化了市场竞争力。二是限价令影响了质量提升。2011年湖南省物价局、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湘价教〔2011〕27号)等文件,限定长沙小学生夏装、秋装、冬装价格分别不得超过60元/套、60元/套和100元/套。限价文件一直沿袭至今,但其限价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和家长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和需求的矛盾:家长需要的是价格和质量匹配的更优质的校服产品,但文件从源头限制了学校、厂家提供达到家长要求的产品的可能。同时,外省企业向湖南省倾销低价低质校服产品。近几年来,受利益驱使,“三无产品”校服流入校园情况日趋增多,长此以往,恐形成劣币驱除良币局面,对全省学生服市场产生冲击,且全省学生服多年来在低价位徘徊,严重阻碍了全省学生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学生服质量提升。
(二)监管服务有待加强。
1. 检测工作有待完善。一是产品送检难。纤维检验资源布局不均衡,尤其我局在2017年起因政策限制停止委托检验后,全省的检验资源无法满足企业就近就便快速检验需求,导致部分企业将样品送往省外检验机构检验。二是投标时效难。产品检验一般需要3~5天的周期,而招标文件挂网到开标时间紧,加之送检难导致检验时效难以跟上投标步伐。三是质量控制难。各省有自成体系的质量标准体系,企业送外省检验机构检验后与全省标准存在差异,给企业质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标准应用有待规范。2015年6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教育部、国家标准委、原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校服的安全与质量应符合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但这3项标准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矛盾。一方面,标准间的质量安全指标不统一。监管部门在面对同类产品无法“一把尺子量到底”,加大了监管监测难度。另一方面,标准的技术参数在各地应用有所偏差。我国地域辽阔,各省的气候、湿度、温度等方面差别较大,致使三项国标不能完全满足各省的实际需求,即使全省的学生服企业按照相关要求生产,依然有部分产品出现问题,无法适应湖南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湿冷的气候特点,造成家长意见很大甚至产生投诉现象。
3. 质量监测有待加强。一是实施细则尚未出台。虽然在国家层面有学生服管理工作意见,但全省没有出台学生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缺乏规范准确的指导。二是横向联系不足。市场监管局、教育局、学校的信息交流不及时,协调配合不主动,难以形成合力。另外,在同系统、不同属地的管理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全省三级市场监管部门对学生服的监管力量薄弱,只有岳阳、益阳、常德三市有专业纤检机构。监管和执法队伍的专业人员少,业务不精,如对监督抽样的流程、方法不够熟悉,标准不够熟知,致使不能做到精准监管。四是外省学生服企业生产销售存在监管盲区。全省学生服监督抽查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季度新生开学期间,外省学生服企业利用监管时间盲区,只在冬季进行学生服销售,规避监督抽查。
推动新时代学生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0年是“校服新政”实施的第五年,湖南学生服质量提升工作始终朝着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向前进,社会、学校和学生满意度较高。但学生校服功能单一、款式陈旧、美育不足等问题亟待突破,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差距。为此,推动学生服高质量发展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攻坚破难。
(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企业作为学生服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强化质量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质量第一”的理念,自觉把企业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之中。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原料采购、产品设计、成品检测、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加强管控,在设备投入、产品研发、技术标准、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从原辅材料入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规范台账管理、落实检测制度。要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质检、品控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学生服安全、质优,在生产源头上抓出“合格品”。
(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当前,湖南省学生服产业正面临发展的机遇期,学生服市场正在成熟发展,但我们也清醒看到,全省与福建等学生服产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全省学生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大力支持、社会高度关注,需要营造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
1. 营造良性竞争新气象。湖南省学生服多年来在低价位徘徊,企业间为了相互争抢市场,出现了相互压价的恶意竞争,进而形成了学生服市场恶性循环,影响了全省学生服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装备协会和学生服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的服务、自律和协调作用,规范学生服市场良性健康发展。同时,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要加以规范,引导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 优化资源配置新政令。要让学生服产业按照市场规则优化配置资源,相关职能部门务必转变传统观念,清理影响市场的行政因素,采取面向社会民众问卷调查、听证会等形式科学合理调整当前的“限价”令,破解因价格机制给学生服市场带来的困扰。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价格,建立定期根据发展进行价格调整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学生服配置中的作用,为学生服高质量发展破冰扫障。
3. 创新质量激励新方法。质量是企业发展之本,是产品生存之要,是市场竞争之宝。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要共同发力,齐抓共管促推学生服高质量发展。随着去行政化改革的推进,湖南地区诸如“湖南名牌”“驰名商标”评价工作等企业荣誉逐步停止,本地学生服企业在招投标中不占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并继续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企业”等质量评价活动,提高荣誉含金量,增强企业产品质量和创新争优的积极性。加大学生服产品质量正向宣传,形成重质守法、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对优质学生服企业,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对不合格学生服产品采取曝光和禁入市场等措施,形成奖优罚劣的营商环境。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完善质量监测体系。
学生服质量关系千千万万学生的身体健康,一直是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关心的问题,抓好学生服质量监测工作,要以监督抽查为手段、质量监测为支撑、行政执法为抓手、联动监管为保障,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服质量监测新模式。
1. 质量监测要有新思路。要形成质量监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服生产企业质量档案、使用单位质量档案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市场监管部门实施点面监管提供支撑。要掌握学生服生产企业与生产质量具体情况,宣传引导生产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标准意识,坚持从严监管,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生产企业实行“零容忍”,严肃查处,一票否决;同时充分利用质量监测手段服务市场监管,建立结果处理机制,一方面帮助生产企业整改问题,进一步改进工艺,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给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为其重大决策提供依据,筑牢学生服安全“防火墙”。
2. 联动监管要有新举措。学生服质量提升和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市场监管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力、携手协作。市场监管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市场监管部门要对学生服生产企业从原辅材料入厂、台账记录、工艺生产、出厂检验等实施全链条监管,以及对学生服的日常管理、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等情况,及时与教育部门信息共享。教育部门要与市场监管部门互通情况,督促学校做好校服送检和报备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要重点监管中标学生服企业,监管学生服面料、纤维含量、安全指标、标注标识、检验参数等要素,防止“问题校服”流入校园,把学生服质量控制在源头。
3. 地方标准要有新发展。湖南省学生服研发能力弱、产品开发少,地方标准停滞不前,没有行业主导权和话语权。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学生服研发的投入和扶持,联合科研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因地制宜研发地方标准、行业标准,鼓励扶持旭荣、苗阳、顺吉等有实力的学生服生产企业参与标准研发,多向发力制定适合湖南地区学生服的地方标准,健全学生校服标准体系,助推全省学生服高质量发展,增强全省学生服产业市场竞争力。
4. 业务能力要有新提升。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一要提高基层监管机构能力水平。全省市场机构改革后,市县两级学生服监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监管要求,需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做到会管善监管,懂法会执法,全面提高基层监管和执法水平。二要提高检验机构业务能力。全省纤维制品检验资源分布不匀,全省除长沙及周边地区外检验能力比较弱,地市纤检机构可借助省纤检局和省质检院的技术优势,采取办班培训、跟班学习、委托代培等方法,还可送外省培训,以“他山之石”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市县两级纤维及制品检验能力。三是提高企业自检能力。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质检实验室,我局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培训人员,提供技术比对服务,助推企业完善质控体系。四是加大学生服标准宣贯力度。积极开展学生服标准培训,撰写纤维制品标准汇编,免费发放给各市(州)县市场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为执法机构和企业答疑解惑,全面提高他们贯彻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5. 检验检测要有新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严重影响学生服企业生产经营,我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为企业免费检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但我局检验资源和经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部分市县监管机构经费也不足,他们在学生服监督抽查中“短斤少两”,对学生服监管不够。建议参照湖北等省做法,实施政府财政拨款,开展免费纤维制品检验,减轻企业和基层监管机构负担。检验机构要改进服务,缩短检验周期,为企业所急所想,满足企业投标时间紧、时速快的要求,为校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纾难解困。同时,免费检验要有新思路,要将教育机构作为免费检验的主要服务对象,由学校提出检测申请后,采取学校自行送检或邀请第三方检测的形式让我们参与进来,施行免费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