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0年度棉花质量提升分析报告
2021-05-25
根据《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关于做好2020年棉花质量提升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2020年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在全省开展了对棉花种植环节的籽棉质量监测。本次质量提升行动共采集样品84个,并结合近几年我省棉花公证检验质量情况进行质量分析。
一、湖北省棉花种植基本情况
棉花曾是湖北省农业经济作物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0年后播种面积最高是2008年的814万亩,皮棉总产量最高是2012年53.15万吨。近年来,受国家棉花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影响,棉花产业逐渐向新疆转移,我省植棉面积持续下降。2020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194.55万亩,皮棉总产量10.8万吨,种植面积和皮棉产量处于历史低位。
二、湖北省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一)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变化趋势。根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湖北棉花面积已从623.39万亩调减到194.55万亩,总产量由45.97万吨下降到10.8万吨。
从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从2013到2016年3年呈现年均17%左右的剧烈下降,2016至2017年种植面积基本持平,但从2017至2018年又下一个台阶,降低了27个百分点,2018至2019年略有回升,2020年相比2019年又继续下滑了20%。
表1 2013—2020年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湖北省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逐年降低,从2013年的7.28%到2020年的1.83%,呈断崖式下降。
表2 2013—2020年全国及湖北省产量统计表
(二)棉花加工企业变化趋势。2014年,湖北省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最高达到138家,年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2014年国家停止临时收储后,全省参加公证检验的棉花加工企业数量从2013年的132家降到了2020年的4家。由于资源锐减和竞争加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被迫停产、转产甚至破产。
(三)种植面积及产量大幅萎缩的原因分析。近年来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种植棉花与种植粮食等经济作物比较效益偏低,且补贴标准低,补贴到位时间偏长。目前国家对棉花实施目标价格补贴,长江和黄河流域棉花补贴标准不足新疆的一半。二是棉花生长周期长,受气候影响相对较大,植棉风险高。棉花生长周期横跨夏秋两季,受到干旱、降雨影响较大,过于干旱或过度降雨都会带来减产减收。三是传统种植模式难以产生规模化效益。据了解,目前棉花生产仍然以杂交品种、育苗移栽、大水大肥的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受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影响,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直接导致棉花市场竞争力弱、生产不断萎缩。四是种植棉花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近年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劳动力逐渐老化,而且种植棉花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纷纷改种其他劳动力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的经济作物。五是棉花价格波动剧烈。近年由于受国际市场供需影响,棉花价格波动剧烈频繁,总体呈下降趋势,使得棉农、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在棉花的生产、消费、流通环节始终面临巨大风险,导致棉花种植面积的持续萎缩。
三、湖北省棉花质量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一)湖北省棉花质量变化趋势。目前,我省棉花种植依然是传统的分散农户种植为主,受棉种、种植技术、气候等因素共同影响,质量数据与全国平均比较差异较大。从2016至2019年公证检验数据看,我省棉花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整体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颜色级方面,白棉占比低于全国平均值26.52%~92.11%;长度级方面,标准长度级以上棉花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6%~67.4%,棉纤维平均长度值低于全国平均值0.32mm~1.55mm;在马克隆值方面,B级档以上占比低于全国平均值最大为75.88%;在纤维长度整齐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棉花断裂比强度均高于全国平均线0.28cN/tex~3.12cN/tex。从今年我省棉花质量提升工作的质量监测数据看,质量也呈下降趋势(见表3),白棉平均颜色级、白棉占比、平均长度值、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力均相比2019年度有所下降。本次质量提升监测共抽样84个样品,重点在种植环节,种植环节抽取的籽棉样品有62个,涉及12个品种,其中国欣棉318号19个,湘杂9个,鄂杂棉10号6个,国欣棉9号5个,华惠13号3个,鄂杂棉29号3个,金杂6517号3个,鄂杂棉8号3个,大桃邯284号3个,千斤双抗懒老大3个,国欣棉16号3个,鄂杂棉9号2个。平均衣分率为37.76,对新棉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如下:
表3 2016—2020年度湖北省棉花质量监测数据统计表
1.颜色级。新棉中白棉占比为62.9%,淡点污棉占比37.1%,淡黄染棉和黄染棉占比为0。在各品种棉花中国欣棉的白棉占比74%,高于其他品种棉花。
2.长度。新棉的平均长度为27.59毫米,其中28毫米以上占比30.64%。在各品种棉花中国欣棉的平均长度为28.13毫米,高于其他品种棉花。
3.马克隆值。新棉以C2级为主占77.2%,马克隆值偏高,纤维偏粗,B级以上占比22.8%。在各品种棉花中鄂杂棉马克隆值相对偏低。
4.长度整齐度。新棉中等及以上棉花占比93.55%。其中,中档棉花占比54.84%,高档及以上等级棉花占比38.71%。在各品种棉花中国欣棉系列平均长度整齐度值为82.93%,高于其他品种棉花。
5.断裂比强度。新棉平均强度为29.68cN/tex,强度普遍较高,中高强度及以上等级占比近96.6%。在各品种棉花中国欣棉系列的平均断裂比强度为30.63cN/tex,高于其他品种棉花。
6.短纤维率。新棉平均短纤维率为14.42%,最小值为8.05%(潜江),最大值为20.38%(咸宁)。短纤维率最小前十的品种中国欣棉占6个,鄂杂棉占2个,千斤双抗懒老大和大桃邯284各占1个。从地域分布看,潜江占3个,仙桃占2个,孝感占2个,荆州、天门、宜昌各占1个,即棉花短纤维率这一指标,江汉平原地区占绝对优势,国欣棉这一品种占相对优势。
通过质量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国欣棉整体质量要优于其他各类品种质量。
(二)湖北省棉花质量变化趋势原因分析。我省棉花质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棉花品种质量下降。一是由于种植棉花比较效益差,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从而对棉花种子的需求较少,经营棉花种子的公司很少,棉农大多依靠自留的种子繁种,导致棉花种子质量逐步退化。二是由于各地棉花品种繁杂不利于质量提升。本次我省棉花质量监测发现,各地种植品种有国欣棉系列、太地、鄂杂棉系列、湘杂、华惠、金杂、大桃邯、千斤双抗懒老大等等,品种杂乱带来各地棉花内在质量差异较大。三是棉农在棉种选择方面,单纯追求产量及抗虫指标,忽视内在质量指标。
2.棉花新品种得不到推广应用。据了解,省农科院“十三五”期间共开发了13个棉花新品种,但棉花种子公司因经济效益差而退出市场,使得棉花良种科技成果转化得不到推广应用,导致棉花质量难以从源头上提高。
3.种植环节栽培技术管理不到位。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劳动力老化,棉花种植环节缺乏规范化管理,普遍粗放管理,不剪枝,不打杈,传统的“四分”都省掉了,这也是导致棉花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4.气候因素影响。2020年前期洪涝、后期阴雨不仅使得棉花减产,而且对棉花质量影响很大,特别是中后期棉花吐絮期间持续低温阴雨,籽棉质量有所下降。
5.收购加工环节放松质量把控。棉花加工企业在收购加工环节混等混级收购,同时出于成本考虑省掉“三丝”清理工序,普遍采用小锯齿轧花机加工等因素,也导致加工企业的棉花轧工质量呈下降趋势。
四、推动湖北省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湖北作为纺织服装大省,原料需求量大,推动我省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纺织行业全产业链协调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一)加大内地优质棉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棉花产业的安全
1.提高政策补贴标准,优化补贴流程。要从根本上改变内地农民植棉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首先是要提高棉花种植补贴标准,可以以粮食补贴作为参考标准,同时考虑到棉花产业生产周期长、劳动力投入大的特点,可以适当高于粮食补贴标准。保持种植棉花的收益比在一个合理水平,以增强农民植棉积极性。二是要进一步优化补贴流程,将棉花补贴快速公平合理地发放到棉农手中。
2.探索内地棉花科学的补贴方式。目前我省棉花补贴资金是按种植面积进行发放,应探讨如何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将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真正种植棉花的棉农受益。据了解,农业农村部门建有棉花种植数据库,而纤检机构掌握公证检验数据,如何将这些数据孤岛打通并进行相互佐证,形成发放棉花补贴的科学依据,将直接关系到棉花补贴的公平合理发放。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完善棉花产业链相关系统数据,做到全程可追溯化,以此作为棉花补贴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支撑。
3.探索防范市场风险的机制。棉花这一传统行业受气候、市场行情因素影响极大,建议将棉花种植大户和种植优良品种棉农纳入政策性保险的范围,鼓励大企业或经济实体采取“保险+期货”的模式防范市场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风险,保障棉农的收入,引导农民对棉花的种植效益有稳定的预期。
(二)多措并举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1.改善棉花品种,推广机械化耕作,提升我省棉花质量和种植效益。一是鼓励农科院所、种子公司从源头上改善棉花品种,通过遗传育种和试验繁育,优选出适合湖北气候、土质和种植习惯的高产优质品种。二是鼓励农技部门开展棉花种植技术推广培训,提高棉农的种植技术,改变过去靠天收和传统栽培经验带来的弊端。三是在内地试点推广机采棉和机械化收获,克服劳动力短缺和老化的问题。据了解,2019年度全疆的机采率达到了70%,比2015年度提高了39个百分点,并呈加速态势。内地机采棉也有所发展,2018年内地机采棉的检验量为523吨。湖北省江汉平原等传统棉花种植区域具备推广机采棉的条件,湖北省农科院在试点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其在天门、仙桃、沙洋连续多年开展示范田试验,取得了多项课题和专利成果。
2.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现代化科学化棉花种植模式,提升我省棉花产业竞争力。一是出台土地、财税、金融政策鼓励棉花生产合作社加大土地资源流转力度,提高棉花规模化种植水平。二是利用科技化、信息化改造棉花产业。农业现代化是未来新农村的发展趋势,棉花种植从棉花品种选育到田间栽培管理、气象预报、除草施肥、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都有非常大的科技提升改进空间。利用科技化、信息化手段改造棉花产业,让棉花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加快棉花产业整合,打造棉花种植、收购、加工一条龙产业链,促进我省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有实力的龙头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棉花产业产供销合作社,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小散乱的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