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
2021-05-24李燕郑述满
李燕 郑述满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德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关键时期,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工作。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高效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此外,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应革新教学观念,提升小学教学效果。本文重点探究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学,并提出合理性意见。
关键词:德育 小学班级管理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57
德育教学是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因此,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运用新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合理渗透德育教学,为学生构建更多的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充分融入德育知識的学习中,体会德育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发展。
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从目前小学班级管理来看,德育教学与小学班级管理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德育教学的地位不断上升,教师要坚持以德树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将小学班级管理与德育教学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逐步认识到德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参与到德育学习中,有效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效化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机械地跟随教师思路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抵触心理,降低了自身学习效率。
2.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上,忽略了教学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失去了教学评价的意义。
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想要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学,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找到班级管理与德育元素之间的联系,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实施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身传教,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由于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及时点拨和指导,通过以身传教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前,教师应研读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从知识能力、教学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教师要增设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拉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表现出的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的良好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使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将德育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打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学方式也逐渐多元化,像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德育教学顺利进行。
此外,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应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前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围绕要教学目标开展,进而完善教学体系。第二,人本性。自新课改以来,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使其成为课堂真正的小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第三,贴合性。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度延伸和扩展,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学生自主完成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为了丰富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可以选举小组组长,组长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负责帮助教师监督组员学习进度,组织组员进行自主探究,保证小组学习的高效性。其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合理划分小组,进而构建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教学质量。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个体发展需求大不相同,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兼顾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使得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在现代化德育与小学班级管理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其中,分层教学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将分层教学合理引入。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将学生划分为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能力中等、学习能力较弱三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深化问题难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其体会收获知识的喜悦,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积极响应了新课改的号召,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兼顾班级整体学习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德育与小学班级管理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德育主题班会。以感恩教学为例,让学生制作感恩卡片,写给朋友、教师、父母。结合学生表现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评价内容既要有鼓励性,也要客观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前往敬老院、博物馆等,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从直观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应发挥自身师德风范,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养。同时,设计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丰富教学课堂形式,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和有趣,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使其积极融入学习中,促进小学德育教学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元元《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
[2] 雒凌兰《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研究》,《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年第1期。
[3] 周方俊、狄立伟《关于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的研究》,《中华少年》201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