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蜀道难》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1-05-24牛新苓
牛新苓
摘 要:新《课标》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提炼了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新的课程结构,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话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蜀道难》这首古体诗是语文课堂上极为理想的授课载体,本课的教学设计能将这四个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出来。
关键词:语文学习任务群 《蜀道难》 设计与反思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48
一、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形式。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基于新《课标》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在讲《蜀道难》之前可以选取一系列最能体现李白人生心路历程的诗作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从诗歌中去探究李白,结合李白的生平去把握李白,熟悉李白,走进李白。
新《课标》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蜀道难》这首古体诗是语文课堂上极为理想的授课载体,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将这四个核心素养体现出来。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学习任务群出发,语文教学设计的最基本单位应该是单元。这里的“单元”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单元,而是基于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由教师结合教材意图设计的高度整合的语言文字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学习进程。结合不同语文学习内容的特点,单元的设置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典型语用现象、典型文学现象,可以是融合了重要学科知识的任务。在最基本的教学单位设计基础上,才能进行一堂课、一篇文章、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李白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史上的高峰,用他的诗歌作任务群,再让学生学习《蜀道难》,一定会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
(一)课前学习
印发《李白作者介绍及其代表诗作》《李白的身世之谜》《李白作品序列表》《诗仙李白和他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时期》《贺知章金龟换酒为李白》,李白的相关评价链接《独特的诗人气质:“外星人”李白》《李白作者介绍及其代表诗作练习》和有关《蜀道难》的背景资料,等等,让学生自主学习,熟悉李白。完成任务群的相关作业。最后,在完成预习案相关练习的基础上,对本课基础知识字音及诵读方法等有所掌握,并利用早自习时间自己加以练习。
附练习:
1.《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创作在《蜀道难》之前还是之后,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阅读印发的相关资料,结合诗人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上面提供的李白相关诗歌阅读理解,完成包含“时期、作品及写作年龄、相关名句与体现的情感”的表格。
3.请为李白写一段评语。
4.请写一组排比句描述一下你所认识的李白。
(二)课堂学习
1.通过播放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寻李白》,导入新课
诵读是诗歌学习的最有效方法,配乐诵读展示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为后面的课堂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
2.鉴赏诗歌,品味诗文之奇
我的诗歌教学紧紧围绕着《蜀道难》中三个重章复唱的诗句展开。从诗歌的三句咏叹入手,反复诵读,理清诗歌行文脉络,品味诗文之奇,探究诗歌主旨。对诗文的讨论、赏析与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诵读水平,融注情感的诵读又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板书设计成“山”形,從形态上突出蜀道的“险”,同时贴合诗歌“蜀道难”的主题,凸显一个“奇”字。
3.探究与实践
我理解的有效课堂不是只注重讨论氛围的课堂,而是让学生有切实收获的课堂。探究题设计为:面对蜀道难,诗中的李白最终选择了逃避退缩,是不是显得过于消沉?结合之前的李白生平及诗歌任务群学习收获加以分析。学生的学习在不断地思辨与探讨中进行,学习课本不止于课本,切实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解人生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三)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兼顾诗歌《蜀道难》的学习与李白诗歌任务群学习,从读诗入手让学生动笔写,在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四位大作家中进行选择:“如果要你选一个人做你的人生导师,你更愿意选谁呢?”要求对四位大文豪做出比较后进行选择,注意结合时代大背景说明理由,写成一篇文章。探究性写作的设计,让学生必须要研究唐诗宋词,大量查阅资料。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提升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能在了解文化历史名人大家的人生经历之后,产生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悟。
二、教学反思
(一)课堂设计是关键,做好课堂引领者
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郑桂华说:在“新教学”的三个追求“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中,我想大单元是核心。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应该是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
准备一堂课,首先要求老师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在这堂课中,由李白的系列诗歌任务群学习入手,在深入了解了李白及其诗作后,再学习《蜀道难》,同时不止步于《蜀道难》,广泛涉猎逐层深入,在不断地认知与探讨中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路上的困难应该怎么面对。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课堂的生成性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因为诗歌鉴赏能力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同时要多肯定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鉴赏,切实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审美素养,在学习诗歌的路上自信坚定地走下去,不仅爱读诗歌,更爱创作诗歌。努力去做到这一点,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成性。
(三)落笔生花深入探究,素养根植传统文化
诗歌学习跟进写作探究。要求学生在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四位大文豪中选出自己的人生导师,并说明理由。探究性写作的设计,让学生必须要查阅大量的唐诗宋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其诗词文化素养,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每个同学都认真完成了作业。最后一节课的展示辩论精彩纷呈,学生获益匪浅。其中高二、四班48人,有5人选了归隐田园的陶渊明,11人选择了豪放飘逸的李白,3人选了忧国忧民的杜甫,29人选了乐观放达的苏轼,最后大家评选出的获胜小组是选择杜甫做人生导师的这一组。面对多样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观点激烈碰撞,在思想认识的“对抗”中,我看到了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新建构,这个作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也引导着学生对“如何立世”这一哲学问题做出了最符合当下的正确判断与选择。
本节课以任务群学习为导引,让学生的思维在思辨中向更深处发展,从单一篇目的学习转向对一个诗人不同时期诗歌风格的深入解读,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导师选择的过程中,选择陶渊明和杜甫的学生很少,但发言却相当深刻。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互相的辩论与探讨中,对人物的认识更加立体,对自己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得到了切实提升。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助力语文课堂,任务群学习考验教师阅读量
网络查阅,多媒体、iPad的同步使用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就某一问题深入钻研探讨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尽管“点面结合”式的任务群学习模式,让老师的工作量与学生的阅读量倍增,但学生却乐在其中,带给老师很多惊喜。给学生一个支点,他能撬动地球!这个作业的设计增加了语文学习的深度,更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