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论”视域下的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例谈
2021-05-24张雪艳
张雪艳
摘 要:陶行知的“三力论”中的“三力”包括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三力”是学生成长为健全分子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对于剛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识字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识字教学应该扎根学生生活。教师通过举办“识字小书”“象形字绘画”和“汉字新绘”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感知汉字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三力论” 小学一年级 识字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22
“三力论”中的“三力”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其中生活力为基础,自动力为引导,创造力为关键。陶行知在其教育论著中多次表明: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民主化,一个健全分子要在社会中有价值、有尊严地生活,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教学任务的重点在于识字写字。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开展汉字教学,如何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方式,创新教学路径,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主动地积累汉字,并感知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生活力—汉字教学要扎根于生活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培养学生‘生活力,就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担当、使命意识。”一年级的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会不可避免地和汉字产生联系。
1.利用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汉字王国
刚踏入小学校园的学生,对于周遭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因此我为他们私人定制了一份“校园探索计划”。我引导学生思考在校园中看到的一切,比如每幢房子都有自己的名字—体育馆、图书馆、舞蹈房、琴房。食堂里的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告诉学生,“米粒”的“粒”字与大米有关。学校百果园中果树众多,并且每棵树上都挂着名牌,枇杷、杨梅、桃树,眼尖的学生就会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每个字左边都一样,原来“木”代表着树……在这样边走边看边聊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对校园更加亲近、更加产生认同感,也对汉字更加熟悉。
2.挖掘生活资源,使汉字教学无处不在
汉字作为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挖掘这些现成的生活资源,培植孩子的生活力,我开启了每周末的“生活识字”栏目。“生活识字”栏目分为五大系列,即衣、食、住、行、用,每周我们都会重点聚焦其中一项,进行“汉字大发现”。
学习与“衣”有关的汉字,学生要接受的挑战就是去商场中的服装店或是在家中研究衣服的不同种类和名称;学习与“食”有关的汉字,学生要找一家餐馆,在父母的协助下自己点餐、报菜名;学习与“住”有关的汉字,学生可以给家里不同功能的屋子贴上名签,如卧室、书房、餐厅、厨房等;学习与“行”有关的汉字,学生需要在出行时,关注地铁站站名、公交站站名、道路的路名,并记录下来;学习与“用”有关的汉字,学生要接受的挑战是,在超市中认识商品包装上的字。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与汉字不断见面,识字就不再是局限于课堂和校园的知识学习活动,而成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指向生活力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意识到,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他通过学习汉字不断拓展对外界的认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动力—汉字教学要化输入为输出
什么是自动力?“自动力指个体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依据已有经验,凭借个人兴趣,利用已掌握之方法自觉行动、自主探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教育可培养之。”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汉字,那么如何化输入为输出,激励孩子们进一步地去探索汉字世界的奥秘呢?
1.自做“识字小书”,锻炼学生的演讲与表达能力
最初,我请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汉字做成识字卡片,并将识字卡片装订在一起,加上封面、封底,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就变成了一本独一无二的“识字小书”。语文课前三分钟,我请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的识字小书,整个过程既能让全班同学一起识字,也锻炼了孩子的演讲与表达能力。
2.让“识字小书”更加精彩纷呈,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汉字王国的热情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教材要求学生运用字族识字法、部首识字法来识字。陈树民根据汉字“字根造字”的规律,创造了“汉字开花”的识字游戏。如以“巴”为“花芯”,可以开出“把、吧、爸、芭、疤”等“花瓣”。“汉字开花”游戏不仅能以“花”的形态展示,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以泡泡、云朵、大树等各种形式展现出来,非常有利于培养一年级学生进的创造力。每周一,学生将自己的识字小书带到学校来,放在展示栏上,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也分享自己新认识的字。
学生依照着自己的兴趣,每周都会积极制作独一无二的识字小书,并且拿到学校和同学们分享、展示、交流。这样由输入到输出的识字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个孩子的兴趣,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索汉字王国的热情。
三、创造力—汉字教学要探寻历史文化底蕴
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是创造、创新的能力,形成于行动和思想中,由此产生新价值的力量。”也就是说,手脑并用,才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形式。如何在识字认字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要对汉字追根溯源,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去探寻。
1.开展象形字绘画课,感受文化底蕴
部编版《日月水火》一课讲授了典型的象形字识字法。教材将图画、象形字与汉字三者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日、月、水、火、山、石、田、禾”这八个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几个汉字都是从实物演变而来的,古人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事物,后来象形字经过演变,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汉字。了解了象形字的特点之后,我又给学生播放了水墨动画《三十六个字》。在动画中,三十六个象形字组成了一幅幅曼妙的场景。有了这样的基础,我请学生也尝试用象形字进行自己的创造。学生在古老的汉字文化中浸淫,而汉字在他们的画笔下又变得生动鲜活。
2.汉字新绘,激发学生想象力
一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发达,想象力丰富,时常将汉字想象成画面。比如在教学“爽”字时,一个男生就说:“你看!这是一个人,张开手臂,手上拿着两串鞭炮,马上要噼里啪啦地放起来了,他不是很爽吗?”手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形式,我请孩子们将他们脑中的汉字诉诸笔端。有的孩子将“飞”的撇、点化身成了蝴蝶的翅膀;有孩子将“美”化身为留着长头发、扎着蝴蝶结的美丽女孩儿。
总之,陶行知提出的“三力论”中,指向生活力的识字教学是基础。当学生发现,通过识字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识字动机将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进一步探究汉字的文化底蕴,进行艺术和审美上的创新,便是对自动力和创造力的追求。“我的识字小书”作为一本由学生自发创作的生字集,实现了他们识字过程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象形字绘画”是学生与汉字文化的一次美好邂逅,孩子发现自己也能像古人一样,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山水田园画卷。孩子们自创的“汉字画”将汉字演绎成了一幅画,画中藏字,字寓于画,既富童趣,又有新创,与古人造象形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正体现了他们对创造力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龚苗《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陶行知的学生核心能力论》,《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第12期。
[2] 毛道生《“三力论”和“常能论”:陶行知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