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人生里最后一缕人性的微光
2021-05-24汪国旺
汪国旺
摘 要 关于别里科夫死因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旨及作者创作意图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然而遗憾的是,最新印制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别里科夫的死因,只列出了极不确定的三种可能,既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与重复之嫌,表述上又模糊笼统不够明晰,会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产生相当的困扰。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方家。
关键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幽暗人生;人性微光;心理透视
别里科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在其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以幽默调侃、夸张讽刺之笔,生动刻画了这个在19世纪末沙皇专制统治土壤上孽生出的怪胎“套中人”形象,通过展示其可笑、可憎、可怜、可悲的一生,深刻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作为世界一流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对于复杂的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在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将他贴上一個十恶不赦的坏人标签,而是在有限的篇幅里极力展现其可笑、可恶一面的同时,也赋予他人性中可怜、可悲的一面,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极富魅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别里科夫之死的匠心安排上。
关于别里科夫的死因,历来关注和讨论者甚众,因为它直接关乎对小说主旨及作者创作意图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然而遗憾的是,多数的讨论也只是停留在小说的浅表层面,很难达到作者对于人性思考与表达的深度。2020年5月最新印制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亦是如此。关于别里科夫的死因,《用书》最终也并未能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只列出了以下三种可能。
1.因为“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生活对他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2.这样的事情(指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推跌下楼又被华连卡笑话——笔者注)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恐惧而死;3.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要结婚,结果未婚妻的弟弟柯瓦连科摔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生活感到无缘绝望,最终杀死了自己。
以上《用书》所给出的有关别里科夫三个方面的死因,归结起来即“悲痛伤心过度而死”“无地自容恐惧而死”和“无缘绝望而死”。只要稍作比较便不难发现,其中的1.3.点的分析概括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与重复之嫌,只能归为一类。因此,《用书》中给出的别里科夫的可能的死因实际上只是两种,即“无地自容恐惧而死”和“婚事失败绝望而死”。
笔者认为,《用书》的“无地自容恐惧而死”一说基本属于无稽之谈,难以服众;而“婚事失败绝望而死”的分析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表述又过于模糊笼统。此二说皆不足以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
先来看“无地自容恐惧而死”说。因与柯瓦连科争执而被推倒摔下楼梯遭人耻笑,别里科夫其实也设想过此事可能引发的一连串后果:“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所能引起的最大或者说最坏的后果,别里科夫自己也设想过,只不过是要他“奉命退休”而已。从人物的性格心理上分析,以别里科夫拥有能辖制全校乃至全城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和心理承受力,断不至于因此而死。“无地自容恐惧而死”说显然站不住脚,不能令人信服。
再来看“婚事失败绝望而死”说。别里科夫之死肯定与他跟华连卡的婚事失败有关联,这点毫无疑问;但何以婚事失败而致其死亡,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合理的逻辑关联,《用书》的分析不够明晰,且表述隔靴搔痒,语焉不详,令人费解。笔者于此愿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想准确破解婚事失败何以导致别里科夫死亡的密码,必须追根溯源,回归小说,捋清两个关键问题:一,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结婚;二,别里科夫死前都经历了哪些事。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结婚?像他这样一个外表衣着滑稽古板、思想行为迂腐怪诞,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各种有形无形的“套子”中的可笑之人,同时还是一个“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甚至辖制着全城的可憎之人,首先结婚对象就成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本地不可能有一个姑娘愿意嫁给这样一个形象丑陋、口碑极坏甚至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人物的,于是作者巧妙安排了华连卡——这位原籍乌克兰的新教员柯瓦连科的姐姐来闯入别里科夫的生活,成为他的结婚对象。华连卡因为新来不久,对别里科夫还未来得及产生任何偏见,且“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又是家境不错的“五等文官”的女儿(意味着有一笔丰厚的嫁妆),更重要的是,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子,并且“明确地对他表示了好感”——有了这样一个相对理想的结婚对象,再加上“校长太太、同事及同事的太太们尽力撮合怂恿”,别里科夫的婚事似乎不成问题了。但是且慢,哲学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才能发生,有了结婚对象,有人撮合,这些都只是结婚的外在因素而已,最为关键的因素应是别里科夫自己本人是怎样想的,即为什么会产生要结婚的念头——这才是婚事成功以及今后维持稳定的婚姻关系的决定性内因。那么,别里科夫结婚的真正内驱力或者说别里科夫自己到底为什么想要结婚?作者偏偏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打了个马虎眼,只是用了一句“于是他昏了头”便轻轻“敷衍”而过,偏偏把难题留给了读者去思考。
那么作者为何要在此关键之处节省笔力,惜墨如金?别里科夫“昏了头”才想结婚究竟该如何准确解读?非常值得深究。
梳理小说的情节,作者在写尽别里科夫的种种可笑、可憎之后,特别用了一小段文字来专写别里科夫回到他那个又热又闷、“活像一只箱子”的小卧室里生活的情形:“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作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这段文字描写与交待绝非闲笔,而是大有深意。作者意图是要让读者看到这个外表貌似强大威风的“套中人”,其内心又是何其脆弱不堪,这种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恰恰说明了这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小人物,说到底也是个内心深处极度幽暗、极度缺乏自信与安全感的可怜之人。可以想见,以别里科夫这样幽暗的人生状态,这样糟糕的健康状况,如果没有人从外部施以援手,带给他希望与力量,助其破除种种束缚,这个“套中人”终将坠入自我毁灭的万劫不复的深渊。从人性求生的本能来说,只要是个人,谁不渴望改变这般痛苦的人生状态?即便古怪孤僻如别里科夫也不会例外。而华连卡,这个来自乌克兰的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开朗的姑娘,这个不带任何偏见、“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并且“明确地对他表示了好感”的姑娘,无疑就是照进别里科夫幽暗人生里的那一缕希望之光。别里科夫心里也许比谁都清楚,这或许就是他幽暗人生里的最后一丝希望之光了。他之所以要把华连卡的照片摆放在桌子上,就是要时时提醒自己,他不能错过,他必须拼尽所有的努力,竭尽全力去维护与华连卡的婚事不受外界干扰,并且尽快成功,这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他必须牢牢去抓住。幸福如此之重要、如此之切近又来得如此之突然,想想都会让人头晕目眩——这应该就是他“昏了头”的全部含义所在吧。
世上最残忍的事情,无疑是命运之神让一个身处绝境的人看到了一丝希望,然后又毫不留情地毁灭了他的希望。尽管别里科夫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维护着内心的希望之光,然而很不幸,毁灭的悲剧还是发生在他身上了。那么,别里科夫心中的希望之光又是如何一点一点被熄灭的呢?看看别里科夫死前都经历了哪些事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就是第二个关键问题。
在与华连卡确定了恋爱关系后,别里科夫沉浸于婚事即将成功的喜悦之中,然而此时却接连发生了三件事,即“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和“争执摔下楼事件”。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所谓的“事件”,其实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些鸡毛蒜皮而已,但在别里科夫看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隐含着巨大的爱情杀伤力、破坏力,会极大地影响乃至摧毁他梦想中的婚事,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紧张更在乎,也比任何人都更谨慎、更较真。作者以“事件”言之,足见这几件事绝不仅是故意大词小用的戏谑之语,而是事关主人公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件。
“漫画事件”让他感到“难堪极了”,因为这会破坏他自认为在对象华连卡心目中完美无缺的“正人君子”形象,进而可能会威胁到他的婚事,所以他诚惶诚恐,必须找机会跟华连卡解释清楚。紧接着发生的“骑自行车事件”更让他目瞪口呆,深感震惊,他万万没想到,他的结婚对象看起来好像跟他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去找华连卡好好谈谈,竭尽全力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婚事。只是他的运气不太好,华连卡不在家,只有柯瓦连科在,尽管别里科夫一再小心谨慎,语言躲躲闪闪,但两人还是话不投机,渐至起了争执,最终被激怒了的柯瓦连科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将他推跌下楼梯。小说于此特别有所交待,“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可见别里科夫摔下楼梯并未受伤,这就排除了他死于外伤的可能,那么只能是死于“内伤”了。而这柄刺中他内心的利剑正是他的对象华连卡。因为摔下楼梯这极为尴尬的一幕恰巧被华连卡和她的两位女伴看到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让人取笑,更何况是华连卡——这种有别常人的怪异心理,其实隐藏着最为合理的逻辑:华连卡正是他幽暗人生里最为珍视的那一缕人性的微光!而华连卡那也许并无恶意的一串“哈哈哈”大笑,瞬间让他自认为完美无缺的形象彻底崩塌了,近在咫尺的幸福已然灰飞烟灭,他的内心世界也在刹那间轰然坍塌了。“哀莫大于心死”,随着这最后一缕人性微光的熄滅,别里科夫内心里最珍爱最在乎的人,也在瞬间变成了这世间最痛恨最厌恶的人,所以他回到家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马从桌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才上了床,并且“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通过以上对小说相关情节的梳理分析和主人公的心理透视,不难得出结论,别里科夫确实由于“婚事失败绝望而死”。作者契诃夫凭借着对幽暗隐微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复杂多面性格的准确把握,运用了收放有度的笔法,设置了精巧紧凑的情节,赋予了这篇经典的短篇小说以恒久的艺术魅力,他所塑造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小说中不朽的文学形象。
[作者通联:安徽黄山市祁门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