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途径探索

2021-05-24陈春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3期

陈春美

摘 要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智慧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占据语文阅读的半壁江山。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注重文言文的“言”和“文”,从而有效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了在文言文学习中“以言带文”“以文带言”“言文互动”的教学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以言带文;以文带言;言文互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借助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文言句式及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领悟作品的深层含义,从而形成自我的情感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的内容,体会文言作品的文字艺术魅力,从而探究出作品的深层内涵。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语言文化的智慧结晶,有着特殊的语言形式。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需要注重对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把握,同时借助文本欣赏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及表达技巧,形成自我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注重知识灌输,重文轻言。许多教师受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注重讲解文言字词的意思,文言文翻译成了文言文讲解的重点。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被削减,思维钝化。2.注重活动,重文轻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教师高举“文化”的大旗,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的熏陶,大量讲解文本中的人物经历、语言艺术、情感主旨,忽略了文言文以“言”为基础的原则,导致学生对一般的文言字词都感到陌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也随之退化。3.注重形式,忽略内在联系。不少教师意识到“文”“言”并重,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将“文”与“言”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致使上课时间分配出现问题,造成了“文”与“言”“两张皮”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外在形式上。“文”是文言作品的情感抒发,是作者的精神内涵。由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实现“言”“文”合一,“文言并重”,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才能有效把握文言作品的内涵,探究作者的深层情感。

一、言为心声,以言带文

文言文是以“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文言的独特语言形式承载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体会“言”的妙处,从而让“语言”成为了思想内容表达的载体。

首先,因声求义,以言带文,达到真正的言文统一。优秀的文言篇章有音美、形美、义美的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古汉字的音、形、义,从而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比如,我们在学习《阿房宫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味文本中音韵美。如“二川溶溶”“盘盘焉”“囷囷焉”“春光融融”“风雨凄凄”“辘辘远听”等,学生发现作品中大量使用叠词,朗读起来具有一种轻柔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品味,要求学生删减这些叠词,体悟作品表达的情感又怎样的变化。学生前后进行对比,会发现原文的情感更加的浓烈。杜牧在文本中通过“溶溶”“融融”“凄凄”等叠词是为了表达出秦王朝宫内奢靡愉悦的宫廷生活,而多次使用“焉”字除了具有停顿的作用以外,还要强调出“奢侈、靡费”的状态。

其次,借助形义,建构思维导图,达到文言统一。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它的文字运用上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语言文字千变万化,语言的起伏往往会带动学生情感的变化。教师需要借助文言字词的形义,让学生将语言文字的知识与语言文化的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体悟出作品的内涵。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学生梳理文本中的重点文言实词,然后抓住其中文言字词,理解字义,来打通与文本内涵的关联,从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笔者在执教的时候从学生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中,抽出了“贰”和“缒”两个重点的文言实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构建关于这两个文言实词的思维导图。比如,学生围绕“缒”构建了以下思维导图:

缒:本义,绳索(名词)→在绳子上放下去(动词)→拽、拉(动词)

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缒”字的意思为“用绳子系出去,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为何要用绳子系出去,而且选择在夜晚。学生的思维被激发,纷纷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城墙太高,烛之武身材矮小,需要借助“缒而出”;有的学生认为:烛之武为了避开众人的眼光,选择“夜缒而出”,以免引起敌国的怀疑;有的同学认为:“夜缒而出”表明了烛之武不畏惧艰难险阻,挺身而出,是一种爱国的体现。教师由此让学生联系文本前后的内容,体会“国君眼中的烛之武”和“现实中的烛之武”。两者形象形成对比,学生体会出了烛之武在民族大义面前的舍弃私利,放下成见,一心为国的博大胸襟。

二、以文带言,落实文言字词

文言文以“言”为基础,语言是作者融合情感的载体。“言”是“文”的基础,“文”是“言”的升华。“文”与“言”两者是同等重要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以文带言,落实文言字词。

首先,紧扣文本的画面,理解“言”的大意。比如,学习《登泰山记》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姚鼐的语言修辞,体悟其在文章言辞上“雅洁有序”。笔者在执教的时候,引导学生绘制泰山夕照的图景,从而体悟“苍山负雪”的美景。学生在绘制的圖景的过程中,会发现整幅图画有一种厚重感。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这种厚重感着重表现在文本中的哪一个字上。学生会自然地得出“负”字,进而理解“负”的含义。学生精确地表达出“负”为“背”,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青山与雪的关系表达出来,从而暗示出了泰山犹如人之脊梁,有一种“阴阳割昏晓”之感。

其次,抓住文本的文化内涵,落实“言”。“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法等方面。“文”和“言”两者是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整体。教师需要善于抓住“文”,注重“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熏陶”,从而落实“言”的基础。还以《登泰山记》为例,作者在叙述的语言上非常有序,全文按照时间和游踪的顺序展开,脉络清晰,有条不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重点描写的画面,从而体悟游记写景的画面美。比如,学生会梳理出:着重描绘“苍山负雪图”和“泰山日出图”两幅画面,一笔带过岱祠、碧霞元君祠、古石刻以及山顶风貌。教师借助这引导学生品味“苍山负雪”的画面,要求学生进行头口描述。学生会描述道:作者顶着寒风,冒着大雪,风尘仆仆地赶赴泰安,一路登山险峻陡峭的泰山,迷雾冰滑,艰辛不易。学生在构图解说中,找出文章中关键字词,着重理解字意。比如,“自”“乘”“历”“穿”“越”五个字,写出了旅途艰难跋涉。“磴几不可登”中“几”写出了几乎不可攀登,而登山山顶可谓毅力非凡。由此,学生从作品的画面和情感,逆向推出文本中重点字词内涵,强化文言文中“言”的基础。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言”“文”的双向平衡,两者相互依偎,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在“言”的基础上,强化对“文”的理解,在“文”的体悟上,落实“言”的内容。文言文教学只有从语言知识上升到语言鉴赏,学生才能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