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在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5-24吴小华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4期
关键词:鼻内镜应用效果

吴小华

摘要:目的 浅析变态反应性鼻炎中采取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72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实验组接受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就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近远期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患者开展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相对较高。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变态反应性鼻炎;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4-158-02

变态反应性鼻炎又称之为过敏性鼻炎,其主要是指发生于鼻黏膜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非感染性疾病[1]。患者通常表现为阵发性鼻痒、鼻塞及连续性喷嚏,暂时嗅觉消失、鼻黏膜苍白水肿,鼻甲可呈息肉样变,鼻腔内充满大量水样分泌物。可伴有哮喘,荨麻疹等[2]。有相关研究显示[3],现如今,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该病发生率逐渐提升,并呈年轻化趋势发展。为此,临床需进一步加大对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关注,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低、安全性高等优势,同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就变态反应性鼻炎中采取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72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2~65岁,平均(41.62±2.17)岁。实验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2~65岁,平均(41.75±2.21)岁。患者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入组标准

①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变态反应鼻炎相关诊断标准,并经鼻内镜检查确诊;②患者及其家属对本实验知晓,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临床检查资料完整,无缺失。

1.1.2 排除标准

①伴有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不能配合实验者;②合并鼻息肉、鼻窦炎的患者;③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④合并鼻腔乳头状瘤、鼻窦肿瘤等。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给予患者抗敏药物的同时使用鼻喷雾剂促使鼻内细胞扩张,起到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给予地氯雷他定(浙江众益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60,5mg/片)1片/次,1次/d。患者睡前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Glaxo Wellcome,S.A,H20140117,50g/喷),200g/d,1次/d。实验组接受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协助患者选取卧位,给予局部麻醉联合鼻腔表面麻醉,顺延垂直方向,将鼻中隔前端黏膜与皮肤交界处切开,将鼻中隔前端黏膜与皮肤交界处切开,最大程度将鼻中隔黏软骨膜进行分离。在鼻内镜作用下,对鼻中隔状况进行分析,精准的将偏曲软骨切除,促使鼻中隔位置恢复。对于偏曲范围局限的患者,鼻中隔软骨可大部分保留,将棘突部分切除,使用膨胀性止血海绵,充分填充双侧鼻腔,避免渗血。术毕48h后取出海绵,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效果、症状积分及并发症发生状况,并进行组间比对。①治疗效果可分为三项指标[4],即治愈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比不疾病诱因及鼻腔阻塞症状完全解除;显效为相较于术前,患者自感症状缓解,疾病发作频率显著降低;无效为上述指标均未达到。②症状积分依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5]中的疗效标准对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1年及治疗3年后鼻部症状进行评估,分为鼻痒、鼻塞、喷嚏、流涕四项指标,均采取0~3分,分值与症状程度呈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症状积分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6个月、治疗1年、治疗3年后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源后由IgE介导的递质释放、并有多重免疫活性细胞核细胞因子的呢过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各种细胞因子、炎症递质不但会直接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以及腺体分泌,还会通过神经反射进一步扩张血管、增加腺体分泌,导致喷嚏发作[6]。以往临床针对变态反应性鼻炎疾病通常使用保守治疗,即给予患抗敏药物缓解机体细胞炎性反应,并使用鼻喷雾剂缓解鼻塞症状,但该治疗方式难以去除病因,需长期应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本文研究顯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如今,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临床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相对高效方式,其主要是指借助鼻内镜的指导,精准探寻鼻中隔的详细部位,采取手术方式对鼻中隔进行纠正[7]。该治疗方式不但能缓解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还能达到治愈的效果。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属于微创手术,借助高分辨、可变视角的HoPkinS内镜,在直视条件下开展手术操作,能对裂隙内及凹陷中的病灶进行清理,能有效恢复鼻窦通气与引流功能,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出血量小,且术野清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此外,金攀等人[8]研究显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对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7.30%,且并发症风险低,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本文另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6个月、治疗1年、治疗3年后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如今临床针对变态反应性鼻炎治疗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单纯药物治疗时疗程长、且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佳,且药物保守治疗不能改变鼻中隔偏曲状况,易出现鼻腔堵塞,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外科手术的目的是通畅鼻腔,打破此恶性循环。针对此,对于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手术方案,该术式可使鼻腔机械性阻塞有效解除,且鼻内镜下手术与以往手术相比损伤更小,能最大限度地恢复鼻腔正常的结构与通气,缓解鼻腔受到的不平衡刺激。但治疗3年后实验组症状积分有回升趋势,提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远期疗效欠佳,其可能是因该方式不能减低腺体分泌,鼻腔内变应停留时间与停留量累及,引发变态反应性鼻炎。

总而言之,对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患者开展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需临床对其远期疗效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喜,邓安春,王昶,等.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创伤性C型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评估[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5):68-73.

[2]侯月婷,吴硕,徐平,等.鼻内镜辅助下同期行鼻整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重建鼻功能疗效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7):8-11.

[3]沈莉.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合并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改善鼻腔通气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16,42(19):2178-2179.

[4]屈双燕.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常规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9):963-965.

[5]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40(3):l66-167.

[6]宁喜.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用于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5):65.

[7]赵鸿雁,娄凤云.应用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东方药膳,2019,26(9):100-101.

[8]金攀,姚士红.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对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5):90-92.

崇左市人民医院 广西崇左 532200

猜你喜欢

鼻内镜应用效果
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手术疗效分析
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射频治疗会厌囊肿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致鼻中隔穿孔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