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阴一阳”论治中风名医案两则

2021-05-24刘强刘亦鑫陈翠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风

刘强 刘亦鑫 陈翠

摘要:从《丁甘仁医案﹒卷三﹒中风》选取医案两则,通过治疗比较,总结出丁甘仁在中風治疗中,首辨阴阳,确立大法和方向,同时重视化痰、通腑、通络的应用,独具特色。

关键词:丁甘仁,中风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4-169-01

丁甘仁,近代著名医家,“孟河医派”重要代表人物,医术精湛,其医案更是辨证精详,用药灵活,对后世颇多启迪。《丁甘仁医案﹒卷三》记录中风治疗医案六则,其中罗、沈两则医案,均记录了患者多次复诊的方药调整及分析,极有代表性。用药、辨证,分析条理,一则扶阳,一则滋阴,治疗上极具特色,现分析如下:

一、案例1:

罗某,患者年过半百,“阳气早亏”[1];临床症状表现以言语不清,神志欠清,肢体活动不利。病机为阳气不足,外感邪风中经腧,营卫闭塞,痰湿随邪风上升阻于廉泉,神机失用。治法以助阳为本,祛风邪,化痰通络。方药如下:

净麻黄,熟附片,川桂枝,生甘草,全当归,川芎,姜半夏,光杏仁,生姜汁,淡竹沥。再造丸研细末化服,一粒。

上方中熟附片助阳,麻黄、桂枝能祛邪风;桂枝、当归、川芎开痹塞、通络道;半夏、杏仁、竹沥化痰。再造丸能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二诊:神志欠清稍改善,原方去麻黄,加枳实炭、炙僵蚕熄风通络、行气化痰散结,全方以维阳气、祛邪风、涤痰浊、通络道。

三诊:诸症减轻,但右侧肢体仍活动不灵,且大便六七日不行,丁甘仁认为:“腑中之浊垢,须阳气通,而后能下达,经腧之邪风,必正气旺,始托之外出”。故治疗上以黄芪、附子助阳益气,使正气旺,以驱邪风,托之外出;瓜蒌、肉苁蓉、半硫丸等通腑涤痰。其中通腑不用硝黄之属,而是温阳通便,以下浊垢。

四诊:腑气已通,神识已清,舌强,言语未能自如,右手足依然不用。丁氏认为:“阳气旺一分,邪风去一分。湿痰盘踞,亦藉阳气充足,始能克化”。治疗上继续黄芪、附子助阳气,祛邪风,半夏、指迷茯苓丸化湿痰。较前方加秦艽、桑枝、牛膝通络道。在后续治疗中还是应用该方案,间以鹿茸、黄芪加量、大活络丹等治疗,用药至六十余付,诸症均减。

二、案例2:

沈某,年逾古稀,素来气阴两虚; 临床症状表现以舌强不语,人事不省,左手足不用;病机为阴虚水亏不能涵木,肝风上旋,挟素蕴之痰热,蒙蔽清窍,清窍堵塞,不省人事,痰热阻于廉泉,舌强不语,风痰入络,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治法:育阴熄风,开窍涤痰。方药如下:

大麦冬,玄参,羚羊片,半夏,川贝,天竺黄,天麻,陈胆星,竹茹,枳实,全瓜蒌,钩藤,竹沥,生姜汁。至宝丹一粒,研末化服。

二诊:神志稍清,余症同前。丁氏以高龄、阴虚,最为堪虑,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强滋阴的力量,仿刘河间地黄引子意,伍入大剂生地为君,配以石斛增滋阴之功。

三诊:症状较前好转,神志不清改善,仍言语欠清,左手足不用,内风渐平,阴血难复,津液被火炼而为痰,痰为火之标,火为痰之本。阴充则火靖,火靖则痰化。因此还得加强滋阴的力量,故在原方基础上加西洋参补气、养阴、生津;同时在方中伍入全瓜蒌通腑。

四诊:经过上述治疗后,患者神志、言语均好转,且腑气行而甚畅,痰热有下行之势,左手足依然不用。继续原方滋阴治疗,加杜仲、牛膝、秦艽、桑枝通络道。

在上述两则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相似的,都以神志不清、言语不能、肢体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但是,丁甘仁根据患者体质不同,捕捉到其本质的区别,首辨阴阳。阳虚、阴虚的差别,也使得在治疗上大为不同。这也提醒我们在临床诊疗中切勿机械的照搬教材,尤其不能以一方统治某病。要重视患者体质,分清疾病阴阳之不同,掌握住精髓及本质,把病机理清楚,对证用药。

两则医案的另一点不同在于,案例1,丁氏认为是“贼风入中经腧”,另一例病案则是“内风上旋”。有人认为丁甘仁对罗姓患者首诊“论治失误”[2],原因是当成“外风”治疗,未将外风、内风区分清楚,因此处方给予麻黄祛风。但整方仍是以助阳为主,在二诊中即去麻黄,而且在患者几次复诊的处方中,温阳始终是贯穿前后。不管外风、内风,丁甘仁始终是将阴阳放在最首要的位置来确立治法。“阳气旺一分,邪风去一分”、“本症阴虚,风烛堪虑”,在每次复诊中,也是把阴阳作为最主要矛盾。阳虚卫外不固,易感邪风;阴虚水亏不能涵木,则内风上旋,阴阳的虚实才是根本。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上述中风治疗的想通之处,那就是重视化痰、重视通腑,重视通络。有人认为,丁甘仁治中风时,涤痰浊,畅经络为之大法。他认为中风的发生与痰浊阻塞经络和清窍有关[3]。通过对其中风及类中的所有医案记载,确有这样的用药特点,这也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学习和应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通过对《丁甘仁医案》的学习,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治病本于阴阳,临证明辨阴阳,用药平衡阴阳。一切的治疗不能离开这个根本,而是要回归根本。把握阴阳,方能取效。

参考文献

[1]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苏礼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1-67.

[2]李应峰.刍议《孟河丁甘仁医案》中风门案一[J].甘肃中医,2010,23(8):70-71.

[3]王琳,李成文.丁甘仁治疗中风经验[J].河南中医,2004,24(12):14-15.

作者简介:刘强,男,汉,1987年12月生,济南市平阴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心病学

1.平阴县中医医院心内科 山东济南 250400;2.平阴县中医医院 山东济南 250400

猜你喜欢

中风
完形填空专练(四)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Abilities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预防中风,宁少睡别多睡
认知功能减低恐增加中风风险
哪些人容易中风
警惕健康杀手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风急性期的短期疗效研究
对中风的八种误解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