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爱的土地

2021-05-24水兵

躬耕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地土地

水兵

土地,卑微的土地,却以母亲的方式哺育喂养着我们,我们怎能不心怀感恩呢。

土地是大地的儿子,是生命的根。人,从十月怀胎的母腹中,哇一声,呱呱坠地,天生对土地有一种亲近感,血脉感,稳定感。从爬行到摇摇晃晃地行走,是大地让一个人坚实起来,坚强起来,头顶着蓝天白云,脚踏着沃土田野,人才能顶天立地。

土地像一把多情的古琴,让我们永远抚摸,弹奏,聆听,敬畏,感恩。在大地上,一切都可以做。

抓起一把热土,我就感觉它气象万千,生命无限。它不但承载着生命万物,而且隐藏着无限的可能和未知,隐喻着一切的符号和密码。

谁能离开土地,谁又能不回归土地,甚至那些衣冠楚楚自认为土地肮脏不洁的人,他们最后也只能以尘埃的方式飘落大地。因为,他们灵魂的阴霾会被太阳和风暴击碎,只能落在大地上,虽然,干净的土地不愿接受他们,但大地母亲是宽容的,大地的品质不能让他们只是大地之外的孤魂野鬼,厚德载物的大地仍能包容他们,让他们入土为安。

圣洁的土地,带着温暖、湿润、养分的土地,不但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亡灵先祖的安眠住所,他们的骨殖已是土地的一分子,继续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气质。古铜色的脊背,燃烧成多情的大地,庇护着我们,承载着我们,所谓大地母亲,是多么贴切而亲近啊。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哲学探讨着思想与奥妙,文学描写着想象与塑造,各种艺术探索着美的发现与创造,构成人世间与大自然的奇妙与斑斓。简单如一的说法,就像一枚果子成熟后落向大地,来自哪里就落向哪里。生命就是各俱色彩的一枚果子,风雨中诞生,风雨中飘落。风不知往哪个方向吹,生命就充满着魔幻与传奇。

大地是万物之床,土地是万物之粮,大地上有多少传奇,世间就有多少故事万古流芳。

土地上的事情,是人一生的事情,土地上的故事,是一切生命的故事。

土 地  土地

土,象形字。甲骨文是一竖一横,下部一横表示地面;上部一竖像土块或土堆。部分甲骨文在周围加了几个点,更加突出了泥土堆积的形象。

《说文解字》对“土”的说解是吐生万物的土地。“二”像土的堆积,中间一竖穿过上面一横,像万物从土地里长出的形状。其实,秦篆的“土”字仅仅是金文“土”字的发展。在金文中,开头是把甲骨文填实,形成土堆之类的形体。后来土堆之形或写作一竖画,或在竖画上加一点,又把所加之点拉伸为一横,便成为今天“土”字规范的写法。可见,《说文解字》对于“土”的说解,已经不是其造字本义所在。

此外,在甲骨时代,“土”往往用作祭祀的对象,有专家认为是“土神”或“社神”。“土”是社的本字,后来加上“示”旁,就成了“社”。对于“土神”与“社神”之间的关系,虽然还有待继续探讨,但是殷人已经把“土”作为崇拜物进行祭祀,可见在古人心中“土”的地位之高。

地,会意字兼形声字,有dì、de两个读音。最早见于金文。原为古汉语名词,与“天”相对,本义为物质,后逐渐引申为土地、大地、地表等。

《说文解字》说,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土和地的缀连结合,土地一词便诞生了。

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狭义的土地,仅指陆地部分。它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以及表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诸多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学者认为:“土地是地理環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互相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广义的土地,不仅包括陆地部分,而且还包括光、热、空气、海洋……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呈现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美国经济学者伊利认为:“土地这个词,它的意义不仅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由于土地概念涉及并影响世界各国,所以联合国也先后对土地做过定义。1975年,联合国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对土地的定义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地区,其特性包含着此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较稳定或周期循环的要素,如大气、土壤、水文、动植物密度,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和将来的土地利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土地的无限连接和延伸,大地呈现了,万物呈现了,世界呈现了。

正是人类的出现和劳动,为生存而对土地的开发猎取,土地原有的自然物质属性发生了变化。作为自然物的土地逐渐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态环境要素转化为人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日益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宝库,而成为一切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源泉和依托;并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土地转化为人工自然资源和人工生态环境要素而成为自然综合资源,使土地不仅具有物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有了人的商品价值(劳动价值)。

土,在文字、文化意义上的不断延伸外延,从指单一的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演变为田地,土地,直到特指故土、故乡,进而上升到祭祀精神层面的神祇形象,像社神、土神,而有汉高祖:“寤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公羊传》中:“天子祭天,诸侯祭土”的表述。

多情的土地

大地有灵光,万物皆有情。

我出生在大中原豫西南的宛襄盆地,河洛文化与荆楚文化交融的过渡带。我们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水,温润而安静。也许是地缘关系,土地深厚,大地丰饶。使我天生对土地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我认识田野上所有的庄稼,连野草也认识上百种,像苇岸、刘亮程一样,我对土地特别敏感,一草一木,一坡一田,风吹草动,都给我冲动与好奇,好像大地上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土地是天然的疗养院,你知道抚摸土地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儿时,在土地上滚爬,整天灰头土脸,像旱天的庄稼,坚韧不拔。从不生病,很健康。从不知药为何物,哪里割伤划伤了,父亲从烟袋里取一撮旱烟,揉一揉压上,一会儿就好了;发热上火了,母亲揪一把车前草或薄荷,加上一把白净净的茅草根,熬上半锅,喝上两大碗,睡上一觉,没事了;拉肚子了,母亲掐一把蛤蟆皮草,舍不得地打上两个鸡蛋,一煎一吃,好了。城里孩子哭闹喝药的镜头在乡下很少见。即是到了成人,移到他乡水土不服时,喝一口家乡带来的“老娘土”,症状就会消失,变异乡为故乡。土地上的脚趾不会烂,更不会有让人烦恼的脚气。因为对土地的深爱,我写了一系列的乡土散文,“乡下的野草”“中原的庄稼”“多情的土地”等等。我是带着乡下泥土进的城,到现在身上还带着土腥味。

宛襄盆地,可说是大平原中原的开端,这里给了我全部的童年和少年。与所有乡村的孩子一样,它们是由贫困、欢乐、饥饿、炊烟、牛屋、鬼故事、冒险、恐惧、憧憬、农事等等构成,我时常像缅想父亲母亲一样地缅怀它们。

村子东南两面,被半圆形的唐河包围,一到夏天,洪水泛滥,最好的土地,流油的河湾地常被淹没,正长着的大豆、玉米、高粱被淤泥糊得像个稻草人,乡亲们心痛得要死。但洪水也带来了别处的生灵。没有见过的小鱼小虾,小虫小鸟。洪水退去,大人们忙着抢收抢种,小孩们却有了乐园。快干死的小鱼获救了,没长满雏毛的小鸟小鸡被救回了家,这些不幸的小生灵便有了获生的可能。

大地上的事情,一瓢水就能救活一棵禾苗,一根小棍就能救起一只受伤的小鸟,一锨土就能改变一群蚂蚁或许多虫子的命运,农民一个小想法就能决定一棵树或一块田一季庄稼的生死和收获,大地上的事情,丰富多彩,大地上的事情,充满隐喻和神秘。

大地是行进的。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土地为主角的农耕文明史,一直占据着历史的主要书写。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家对于乡村题材的书写,一直或许多仍然赓续着旧日的情怀和理念,寻找亲情与乡愁,诗意与恬淡,揭露愚昧无知、落后贫穷。这个文学的坐标和叙事主题不断被重复,好像中国的乡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穷且快乐着,贫且向往着,现代文明即是对传统的打破和破坏。

不少作家和抒情者虽然家已进入城市,脚已踏进全球化现代叙事天空里,心却还未进入时代的门槛,脑袋还夹在乡村旧式思维的门缝里,喃喃自语着乡村旧式的时光,天真、淳朴、纯净、单调,以追求童年的纯真、干净和单调而自娱自乐。其实,从民国风再追溯清、明、元乃至大宋朝和盛唐诗词歌赋的书写,都离不开乡愁和星空。我们怀念古代中国,又滞于和重复古老的叙事,没有寻找到一个新的哲学思考和现代美学视角。物质上享受着现代化的方便、快捷、舒适,精神上却向往复古、梦中的桃花源。土地还是土地,却没有看到土地的新生。没有看到经过几十年现代农民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让土地、农民、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厚德载物,土地就是“吐”,是哺育和滋养,就是让贫者不复贫困,衣食所安,让老者老有所依,不再冻死风雪;让幼者幼有所托,不再流浪街头,与狗争食;让弱者弱有所傍,不再弱不禁风。这些祈愿,历朝历代都难以做到,纵是汉唐盛世,甚至富甲四海、人文情怀最盛的北宋,都没有解决好。只有到了现在当下,古老的大地在时代大潮的簇拥下,焕发出无限生机,如今的乡村和土地,已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南北主产小麦、玉米、水稻的地方,生产力和粮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个不愁吃、不愁穿,样样都有的东方大国,天府之境傲然挺立。

现在,声势浩大的精准扶贫,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倾一国之力、全民之情,让农村、穷人、老人、病人、孩子衣食有所安,居住有所庇。真正实现了一代诗圣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年梦想。如果从精神、面貌、神韵来看现在的乡村……又何止是这些啊。

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写道:

大地上的事情,是最优美的事情。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六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而秋收后,田野如新婚的房间,已被农民拾掇得干干净净。一切要发生的,一切已经到来的,它都将容纳。在人类的身旁,落叶正悲壮地诀别它们的母亲。看着它们决绝的样子,我忽然想,树木养育了它们,仿佛就是为了此时重现大地上的勇士形象。

下过雪许多天了,地表的阴面还残留着积雪。大地斑斑点点,仿佛一头在牧场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

土地也在吸纳、积蓄,它在集聚冬天的力量,为来年的春天献礼。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就像生养我们的母亲,默默地奉献,无私地爱着。

但我们也绝不要过分:

一段民歌唱得好:一座座山来一道道沟,一条条河來一行行柳,你不爱我我怎爱你,世上哪有光掠夺的手。扬一把黄土风刮走,点一炷祭香我心里有,你不爱我我让你愁。

高天之下,大地之上,敬畏和感恩,是生命的本色,也是人类永远的美德和救赎。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走出去的农民后代以另一种视角对土地的挽歌。河南作家阎连科说,对土地和家乡,你认识了这个村庄,也就真正懂了中国。

土地,中国的土地应是我们心中最亲近最温暖的神祇。

猜你喜欢

大地土地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里的大地春常在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