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自主“学德”教学理路

2021-05-24魏爱军王海燕

中小学德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节气法治道德

魏爱军 王海燕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德”的能力。力求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探究层次化走出被动接受、道德说教的误区。用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系列模拟情境中丰富其道德认知与情感,在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中深化价值理解,使学生经历探究、质疑、思考、问题解决等深度学习的过程,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自主学德;问题情境;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5-00-05

人的道德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学习,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1]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其面对的问题,通过独立的判断,自主地作出道德决定,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决定。相应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理应为儿童创设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道德学习,逐渐形成与提升“学德”能力,从而实现自主的道德成長。在此,以“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为例,阐述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知识问题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任务驱动

“学德”回归德育的本质,坚持以“学”为中心,强调真正将学生视为道德学习的主体。这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切实走出“道理先行”,进而用事例证明,再加以总结性论说的说教式、告知式的教学惯性,注重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实践中,我们尝试将道德与法治基本知识实现“问题化”开发,以解决问题为任务,驱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第四单元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而编写,三课内容以文字、科技、美德为中心,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侧面,旨在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而自豪。在这一核心价值统领下,“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一课围绕我国古代的医药学、农学、天文学、算学四大体系展开,涉及社会历史、古代科技等庞杂的知识。以此为载体,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钦佩、自豪之情。

但是,实践中,此类主题往往容易被上成“博物馆式”的成就展示课:教师忙于梳理和展示丰富的科技成就,学生则“走马观花”,面对庞杂的科技知识应接不暇。这样的课堂缺乏学生的思考和体悟,难以真正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的价值目标。对此,我们强调课堂要让学生从验证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转为追问“精”在何处。这就需要将一些既定的“知识”和事实问题化,在问题的驱动下,追本溯源,引领学生展开体验和思辨,发现古人的智慧,从而激发其内心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珍爱之情。

例如,对于农学,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成就“二十四节气”。对此,我们发现学生虽能熟练地背诵节气歌,但对于每个节气的特点、划分依据、农事活动以及相应的“节气文化”并不熟悉。由于相关内容比较庞杂,教师也很难简单地解说清楚。于是,我们在课前下发了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请同桌一起阅读,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阅读绘本,想一想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选择一两个节气,说一说节气和农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你感兴趣的节气习俗有哪些?并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孩子们以高度的热情深入阅读绘本。绘本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借助精美的图片和深入浅出的解说,生动地呈现丰富多彩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创造力。在交流阅读感受时,有同学表示,“我知道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用来指导农事的,比如‘芒种,就是指到了这个节气,麦类等有‘芒的农作物开始收获,芒种又跟‘忙种是谐音,农民在这个节气忙收忙种,非常辛苦。”有同学说:“在技术设备不那么先进的古代,古人居然可以将天文知识与农事活动结合起来,真是太了不起了……”此外,这一绘本还链接了现实生活,记录了许多节气“习俗”,如斗蛋、秤人、吃饺子、吃汤圆……这些习俗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发现其实二十四节气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所包含的习俗、文化就在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里,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闪现着古人的智慧。

用“问题驱动”的自主阅读代替“博物馆式”的讲解,使儿童真正参与到道德学习之中。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觉地将已有的模糊、片段化、不清晰的生活经验加以整理、提升,从而实现知、情、行等方面经验的整合,形成新的道德生活经验,这将有助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问题情境化,从价值说教转向价值探究

借助多样化的情境丰富与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引领其道德生活,可说是小学德育课程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2]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活动性特征,必然要求学习活动的情境化,让学生置身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展开探究,从而获得道德新知,丰富道德情感,实现价值认同。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强调实现问题情境化,着力促进课堂走出说教的惯性,切实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价值。

就“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一课的医学相关内容而言,现代医学诞生至今不过几百年,在过去上千年历史中,华夏民族就是在中医的滋养下绵延生息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中医有一定了解,受家长和社会舆论影响,认为西医见效快,缺乏对中医的特色和价值理解。流传几千年的中医有许多独到之处,这是西医所不及的,随着现代技术的使用,中医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几千年的中医药学到底有着哪些西医所无法比拟的神奇功效?在现代生活中,中医药学又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这些问题本身便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为此,我们摒弃单一的师生对话交流方式,力求将问题情境化,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中草药馆”“中医疗法馆”“学做小中医”。

情境体验活动的基本要求:中草药馆:写一写中药名称,想一想三类中药各有什么特点;中医疗法馆:连一连疗法和功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学做小中医:按图找穴位,按一按,说一说感觉。

在“中草药馆”里,每组的药材都各有规律,需要孩子去思考和发现。例如,第一组草药是生姜等生活中的常见食材,体现了中医的“药食同源”理念;第二组则是蜈蚣等动物类药材,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中草药的取材之广;第三组呈现板蓝根等生活中常见的中成药,这是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结合的成果,是医药学在现代社会焕发的新的生命力。之后,教师播放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在模拟情境中,引导学生回顾、分享生活中已有的相关中医药经验,探究草药来源,发现常见药物中的中草药成分,从而感受中医药的过去和现在。

在此基础上,学生走进“中医疗法馆”学做“小中医”。孩子自己去寻找穴位进行按摩,体验中医传统疗法的神奇功效。教师则适时介绍每一个穴位的功能。如百会穴周围正好是四神聪穴,用手轻轻拍打可以提神醒脑,缓解失眠焦虑,增强记忆力;四白穴除了可以缓解眼部疲劳,有效预防近视、缓解近视,还可以美白养颜……所以,我们日常的眼保健操有一节便是揉四白穴。如此,将看似高深的穴位医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有效链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探究穴位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新的经验与价值认知:中医疗法真是非常神奇,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此,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体验、感悟,自主构建起对传统中医文化价值的认知和理解,自然生发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三、探究層次化,从浅层认知转向价值理解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自主“学德”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强调引导学生主体真正投入、积极思考、深度体验,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和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注重层次化的探究设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展开思考与辨析,从浅层的知识学习走向深度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教材中,古代数学这一板块重点是对传统计算工具——“算盘”进行探究,从而体会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算盘在学生生活中运用极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的计算器、快捷的电脑。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算盘的神奇,并深入体会这一发明所蕴含的智慧,就不能简单地用看看、说说、摸摸等这种浅层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层次化的探究设计,力求让学生从浅表的理解走向深度探究体验,感悟算盘的智慧和神奇,自然产生对这一古老发明的钦佩之情。

环节一:初步探究算盘“妙用”,引发价值质疑

算盘的精髓不仅在于后人所赋予的荣誉称号,如“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等,而在于其运算时各种口诀所包含的智慧。因此,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达到算盘“好”这一浅层的认识,理解其“好”在哪里?“妙”在何处?这才是智慧的源头,才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带领学生开展了第一次探究活动。

师:算盘的每一个珠子代表的涵义是什么?

生:下珠代表一,上珠代表五。

师:古人就靠着这几个小珠子,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算术问题。老师也想请同学们合作运用算盘演算:“1+2+3+4+5=?”到时说说你运算的过程。

师采访几位学生:算出来了吗?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1简单地把几个算珠叠加起来,最后不知道如何进位,失败了。生2运算成功了,但是很难将进位退位解释清楚,难以操作。

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在二年级数学课中接触过算盘,但仅限于了解算盘的结构,数位和每个珠子的含义,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过程,并未进一步学习其进位规则和加减法等。因此,多数孩子不会用算盘进行演算。因此,第一次探究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古代劳动人民到底是怎样利用这一排密密麻麻的珠子进行计算的?算盘真的可以进行各种计算吗?这样的学习不局限于知识或信息的接受,而是有了思考,有了质疑,有了批判等高阶思维能力的介入,这将促进学生思维的真实“在场”。

环节二:二次探究口诀运算规律,丰富价值体悟

面对学生第一次探究产生的疑惑,课堂进入二次探究环节。

师: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小珠子,却隐藏着许多进位退位等小知识,运算起来也不容易。于是,我们的古人就编了许多口诀,让计算变得更为便捷。(板贴口诀:一上一 二上二 三下五去二 四去六进一  五上五)

学生读着口诀感觉非常神奇,探究的欲望再次被激发,这些口诀到底有没有用呢? 教师请学生用上加法口诀,再运算”1+2+3+4+5=?”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探索,很快,全部小组就都能正确地演算得出结果了。学生大呼“太棒了!妙不可言”。不难发现,借由“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使得学生思维贯穿学习全过程,在自主思考、探究中,学生深刻领悟到算盘之“妙”,丰富了对古人智慧的认知和理解。

环节三:深情回望民族科技历史,激发价值认同

失败与成功,复杂与简便,在两次探究中得到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学生深刻感受到珠算口诀里蕴藏着大大的智慧,对算盘多了几分敬意。但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是本课的真正目标。因此,我们的教学并未到此止步,而是展开了第三次探究活动。

师:同学们,你知道算盘上还可以进行乘法、除法,甚至平方等其他的数学演算吗?怎么进行呢?我们国家原子弹发明过程中的很多计算就是靠算盘演算出来的,接下来我们去体验一下当时的情景。

播放电影《原子弹》片段,镜头上出现了复杂的公式、几千台算盘噼噼啪啪运算的声音,以及视频中总指挥指着满黑板(见下图)的公式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些计算美国人用了6年,英国用了5年,苏联用了8年,我们没有8年的时间,2年也不到,计算机只有一台,别的部门也急着用,我们没有别的办法,用算盘打也要把它打出来,一遍不够二遍,二遍不够三遍……

这一视频影像极具冲击力,深深震撼了学生,他们激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1:听着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我的心中非常骄傲,我们的科学家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居然能用算盘完成原子弹的大部分计算,时间还比美国短!

生2:中国的算盘实在是了不起,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

生3:凭借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研究出了原子弹,其他国家就不敢小瞧我们了,这多亏了算盘!

从两次“利用算盘演算”到“回顾历史看视频”,学生经历了探究、质疑、思考、问题解决等深度学习的过程。从接受信息的被动“学”转向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会”,学生的思考、探究有失败、有冲突,更有成功。正是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学生建立起基于实践的认识——算盘里的学问可真大!在前两次探究基础上,通过视频情景再现,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体验。如此层层深入,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成果斐然,更体会到这些独具特色的古代科技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科技文化遗产的珍爱之情油然而生。

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问题”,教学强调对道德学习的引导、辅助、支持。因此,自主学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积极营造自主道德学习的情境,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给予方法指导。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的能力需要在课堂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为此,我们将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

[2]张磊.道德与法治"思维"情境教学例谈探[J].中小学德育,2021(03):5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节气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