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否定孩子的第一次
2021-05-24罗础容
罗础容
(一)
我下班刚跨进家门,6岁的儿子兴冲冲从他的房间里跑出,冲到我的面前,喊道:“妈妈,你看!”说着,举起手中的黑色裤子,我留意到裤裆部分破线,一看那针脚一定是儿子的“杰作”。 我皱起眉头,说道:“你缝的什么哦?你看看,这针脚,像一条蛇,像你生气时的小嘴噘在一起!怎么穿?”儿子听到我的呵斥,一脸的委屈,把高高举起的小手耷拉下去。我没有留意到孩子被针扎伤的手,依然有些恨铁不成钢:“放在床上吧,晚上给你缝补。”儿子应声“哦”,慢吞吞走回房间,把裤子放在了床上。
晚上,孩子在旁做作业,我把儿子缝过的裤子全部拆掉,重新缝补,还给儿子看,儿子扭头瞄一眼,又继续做作业。我从儿子的眼神里读到了漠不关心,看到了无所谓。
过了一段时间,也是我刚下班回家,儿子递给我一件衣服,说:“妈妈,我的纽扣掉了。”又拿出书包,指着书包的背带说:“这里也快断了,你帮我缝一下。”说完,转身就走。我叫住儿子:“你为什么不自己缝?”儿子边走边说,声音很低:“我不会。”
我看着儿子小小的身影,忽然觉得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我不仅掐断了儿子的自理、自立的念头,打击了他萌生的自信,还扼杀了儿子那份热爱劳动的兴趣与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气,从而滋生出懒惰。
我想:“亡羊补牢”,不算太晚。儿子的纽扣与书包我刻意没有缝补,等他把作业做完,把他叫到面前,对他说:“儿子,妈妈今天有点忙,现在妈妈教你缝补,你愿意学吗?”儿子听到这话,笑得合不拢嘴:“我愿意。”可瞬间脸色又晴转阴:“我会没有妈妈缝得好。”我摸着儿子的头,笑着说:“没有关系,只要你用心学,第一次没有做好,还有第二次,多做几次,就做好了。”儿子立即响亮地答道:“好。”
我让儿子拿来针线,教他穿线,将线头打结,告诉他,针脚别太长,长短基本一致,尽量保持在一条线上。又怕他把手扎伤,我把平时用的顶针使劲捏,缩小到他的手指那么大。儿子戴上试了一试,就放弃了,说:“戴着不舒服,就这样缝。”我说:“书包带子很厚,不用劲,针穿不过去哦!”儿子笑嘻嘻地说:“放心吧,妈妈,我有办法,我把针头放在柜子上使劲摁。”
告诉儿子方法之后,我就去备课了。等我把事情做好,儿子也缝好了,只是小手上有好几个红红的针眼。看着儿子缝好的纽扣与书包背带,夸奖他:“儿子真是心灵手巧!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做得比这一次好!以后肯定比妈妈强很多!手指疼吗?”儿子开心地笑着摇头。从此以后,儿子的衣服不管是纽扣掉了,还是裤子衣服破线了,他都不会再找我。
有一次在学校,一位同学下课玩耍时,裤子不慎撕破,同学躲在厕所里,不敢回教室,他就自告奋勇去学校附近的商店,找来针线给同学缝补。儿子回家告诉我之后,我对他大加赞赏:儿子,你厉害哦!可以用学到的东西帮助别人了!
儿子信心满满,圆圆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人的一生有无数个第一次,当孩子第一次说:“我自己吃饭”,“我自己背书包”,“我来扫地”,“我能洗衣服,我能做饭”,“我要帮助你们做事”……或许作为家长,你会说:“你会把饭粒弄得满桌子”,“书包太沉,你还太小”,“你别扫地,会被碰伤”,“你还小,洗衣做饭你做不好”,“你不行,开水烫到了,怎么办?触电了,怎么办?”......在父母心里,对儿女有着千百种担心,有着千千万万的顾虑。
家长爱孩子,天经地义,如何爱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爱孩子,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也不只是要给孩子一片遮风避雨的港湾,而是不越俎代庖,不失时机给孩子营造丰满羽翼的机会。别怕孩子受伤,别怕孩子跌倒,别怕孩子把事情做得一团糟。爱的真谛是让他们在生活的历练里,学会自理、自立;允许他们犯错,给他们学习的机会;给他们鼓励,让孩子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探索的自信。
(二)
有一次,我告诉儿子,院外草丛里有蜂,会扎人,不要靠近,他偏不听,趁我们不注意,用木棍去敲打草丛,结果不用说,被“狗屎蜂”扎得脸肿嘴也肿。儿子犯这样的“浑”,心疼归心疼,也没有责怪他。在我的理念里,男孩子需要的不是“圈养”,而是“放养”。或许正是我的“纵容”,才有了儿子出乎意料的“壮举”。
儿子6岁时,个子较同龄人矮。每一次我与丈夫出门,都会心急火燎赶回家做饭给他吃,生怕他饿坏了。我同许多家长一样,不敢让他尝试做饭,怕无人失火!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们上街办事回家晚了,走到家对面时,看见屋顶冒着浓烟,我与丈夫吓坏了,出现在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家中失火了!丈夫甩开大长腿三步并着两步跑进家门,我也跟在他的身后小跑起来。
我们气喘吁吁站在门口,站在小木凳上涮锅的儿子回头笑对着我们:“爸爸,妈妈,你们休息一下,饭菜已经做好了,马上就可以吃饭了。”
我看着桌上有些炒焦的菜苔,一碗粗细不一的萝卜丝,再看看儿子满脸是汗的笑脸,心里充满了甜蜜与欣慰,体会到对孩子自信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饭桌上,儿子尝了他自己炒的菜,脸红红的:“炒煳了,还少盐。”丈夫对儿子说:“不管好不好吃,你能做饭吃,就很不错了!”我有了第一次教育儿子失败的教训,尽管儿子做的菜有点难吃,我尽量安慰儿子:“你知道爸爸妈妈回家,肯定饿坏了,学习做饭,这是你体贴我们,爸爸妈妈非常开心!菜做得虽然有一点点不合口味,但你第一次学做饭,能把饭菜煮熟,比妈妈第一次做饭强多了。妈妈第一次做饭还半生不熟呢!”
我话题一转:“今天怎么忽然想到做饭呢?我平时没有教过你啊!”儿子很自豪:“你平时做饭,就让我生火,你做饭,我就看!”我故意为难他:“做完饭,该做什么,你忘了吧?”儿子回头,看了又看厨房,确定无误:“我知道啊!要把火熄灭,还要将容易燃烧的东西远离火苗!”我满意地点头。原来平日让孩子帮大人做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百利无一害。
我接着说:“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下一次妈妈做饭时,再把重要的步骤详细告诉你。只要不怕失败,对自己有信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儿子从第一次不会做饭到会做饭过程中,经历多次失败,深深体会到做好一件事的不容易,也学会了坚持与努力,到他读高中时,他做的饭菜的味道,刀切各种丝,已经让我望尘莫及。那时,我还在乡村小学任教,他与丈夫住在县城。有时儿子下课,丈夫还没有到家,他就去买菜,然后快速做饭、吃饭去学校上课;有时丈夫回乡下种地,十天半月不去县城,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全都变成了他自己的事情。有親戚说我们:你们也真是不担心,会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我告知儿子:儿子反安慰我们,不用担心他。待我们回到县城,家里干净,整洁如初。
前几天,听到一位同事说起他朋友的儿子,到北京读科技大学的尴尬事情。朋友的妻子辞职专程陪读,14岁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甚至给孩子一个煮熟的鸡蛋,他不知道怎么吃。究其原因,因为成绩优秀,父母把孩子第一次尝试劳动的机会剥夺。爷爷奶奶更是捧在手里怕吓了,衔在嘴里怕化了。每一次吃鸡蛋,总是奶奶给他去壳,他只是拿着鸡蛋往嘴里送。毕业后,因为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孩子害怕留在远方工作,便让他回到爸妈身边,成为“啃老一族”。
是孩子天生懒惰吗?是孩子愿意不学无术吗?非也!“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灵洁白如雪,给予孩子什么颜色,他就会被染成哪块材料。孩子什么都愿意学,只是很多时候,作为家长,在孩子刚刚萌生兴趣的那一刹那,就把他们潜意识里的自理、自立,连同自信一并扼杀在了摇篮里。
爱孩子,别轻易否定孩子的第一次,请学会宽容与鼓励。因为你的抉择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责编/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