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新样例
2021-05-24陶轶敏
陶轶敏
摘 要
红色研学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是从确立设计理念、构建内容框架、推进课程实施、研发评价机制等四大举措的闭环式行动。旨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卷入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研究和红色项目实践的亲身体验,潜移默化地传承红色基因,达到育人目标。
关 键 词
红色研学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5-00-04
当前,红色研学以其所具有的凸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革命光荣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意义,[1]也因此成为学校德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以及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6年,教育部联合11个部委出台的《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也将红色研学旅行放在重要位置。
众所周知,嘉兴具有丰厚的红色资源。学校立足嘉兴实际,开发了校本红色研学课程,力求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带领学生在思中游、游中学、学中悟,实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让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健康成长。
一、框架设计:为红色研学塑形
红色研学以红色教育资源为重要载体,旨在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感受红色内涵,不断涵养家国情怀。可以说,它是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开发红色研学课程中,着重立足区域红色教育资源,以主题项目化的形式开展红色旅行,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真切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从而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孩子们的血液,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充分认同自己的身份,激发其爱党、爱国的意识和行动。
嘉兴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包括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水上课堂、南湖初心邮局等几十个红色基地、场馆,其承载的不仅是外显的红色文化与历史,更是伴随社会进步的红色精神。学校立足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教育基地、场馆等,抓住课程的四个关键要素,即设计理念、内容框架、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重点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确立了“为学而研、为悟而游、为需而动”的思路,开发了红色知、意、行三大课程内容。
红色“知”课程,以探究性红色主题活动为内容载体,突出“研”字。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寻访、资料搜集与整理等,使学生在研学的各个阶段实现红色学习有深度。例如,学生在进行“红领巾寻访‘一大路”研学前,围绕“走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一主题,对会址变化的原因、会议代表及背后红色故事等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研学时,通过对上海李公馆、南湖革命纪念馆、南湖红船等实地参观、现场采访等进一步印证材料;研学后,通过材料整理,“寻访‘一大路”微型展览呈现出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有具体的载体,有深入思考,学生自然有所得。
红色“意”课程,以“游”为关键,旨在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真实情境中,实现与历史、社会的对话。学生用双脚丈量革命先辈们的英雄足迹,用心聆听历史的声音,在行游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悟到红色精神的内涵,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例如,在“红领巾寻访‘一大路”红色行课程中,我们带领学生重走中共一大代表到达嘉兴续会所走的路线。学生在火车站、狮子汇、红船等具体场景中寻找红色记忆,通过会址(或红色遗迹)的新老照片与现实新生活的对比,在时光交错中感受社会巨变,体会到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此外,参观领袖旧居、会议旧址、瞻仰革命烈士陵园等也是红色“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行”课程,力求在“动”字上进行突破,借助项目实践的研学任务,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表达对社会、国家的情感态度,根据实际情况及需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红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红色研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希望能促进学生参与其中,更希望他们做好红色文化、爱国精神等的传承与弘扬。例如,低年级借助“红旗飘飘祝福祖国”项目,向周围游客、市民送小国旗,收集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语的方式,在实践中自觉弘扬爱国主义。中高年级则通过“重温队誓”“红歌快闪行动”“红船小讲解员”“红色记忆创意手作”“模拟中共一大会议(片段)”“红色景区公益宣传”“给未来的我写期许”等多种项目,自觉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在“知行合一”中不断丰盈社会责任、道德意识等公民素养。
在组织实施中,学校通过优选本土资源、任务驱动和多方联动,推动红色研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并抓住研學前的准备阶段、研学过程和研学后的总结三个关键阶段,制定务实的评价机制,建构起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框架。
红色研学课程力求实现探究性、体验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旅行,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红色文化,在旅行体验中不断体悟红色精神,在项目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从而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树立与坚定理想信念。
二、路径拓展:为红色研学赋能
为保障红色研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注重选择优质的本土红色研学旅行资源,切实从学生需求出发,开发红色研学线路。同时,在研学的各个阶段,通过不同的红色课程及具体的活动任务,力求让整个研学过程更具德育价值。
(一)优选本土资源,按需确立线路
为保证学校的红色研学旅行有特色、有意义,在开发红色研学旅行线路时,我们必须对区域红色研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嘉兴市少工委结合嘉兴市区的实际情况,已初步作了红色研学旅行的顶层设计,梳理出以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湖心岛、狮子汇渡口等中共一大会议红色记忆嘉兴南湖景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沈钧儒等名人故居、嘉兴市烈士陵园、红色收藏馆等43个红色研学旅行点。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对中国革命史及优秀代表人物精神和人格力量等资源的挖掘,形成了“红领巾寻访一大路”“传承红色基因 探寻嘉兴革命”“铭记历史 展望未来”等10条红色研学路线。
立足这些基本研学路线,学校根据具体的红色研学目的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需求等,对线路进行适度整合、优化,确定更符合学生需求的红色研学旅行路线。例如,学校地处南湖畔,就将“红领巾寻访‘一大路”作为研学主线,并与周边的红色收藏家、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进行整合,开发了“传承红色基因 做红船旁的好少年”的校本研学线路;以红色主题公园、新丰竹林村等进行整合,开发了“红领巾心向党 美丽乡村红色文化我探寻”红色研学线路等。
(二)创新研学方式,厚植红色基因
红色研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旅行之中,自觉获取红色历史、文化相关信息,形成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的过程。在研学旅行的各个阶段,通过体现知、行、意不同方面的主题研究、旅行体验、项目实践,增加红色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为学生厚植红色基因。
1.在集体生活中培养积极态度
集体生活指学生在教师或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在研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生活、教育、服务。借助能体现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形象的体验,在集体生活中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公民责任感。具体流程如下:
例如,我们以角色为标准,带着学生组建以“小新四军”“小红军”命名的集体生活团队,这种方式不仅为红色研学提升了外在的精气神,也为组内、组间在不同范围内的合作交流、生活、管理提供了行动的参照标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校内走向红色教育社会大课堂,在解决集体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正是红色研学底色之一。
2.在主题探究中提升实践能力
作为红色研学的关键,主题探究重在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兴趣,在研学过程中确立研究主题和方法,切实开展红色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的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研学不同阶段的成果积累,不断丰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在主动研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观察记录、分析比较信息等,形成与提升批判性思维、考察探究能力。[2]其流程如下:
3.在项目体验中培养坚毅品质
项目体验学习是指在红色研学中,将学生置身于红色历史情境中,通过体验性、实践性的任务解决,形成可以外显并传递作品或成果。例如,体验新四军救护伤员、做一顿红军餐……帮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汲取红色精神所传递出来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3]其基本流程如下:
(三)多方联动支持,优化研学生态
为有效推进红色研学,学校必须与场馆、基地、机构等建立积极联系,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如此,才能建构起扎实、安全、有力的红色研学生态圈,让红色研学更有活力。
1.加强馆校合作,加强研学指导
作为红色研学课程实施的推动者,红色研学导师应具有扎实的红色文化知识,以及指导学生自主参与项目体验、集体生活、主题探究的能力。为保证红色研学顺利开展,学校需要安排相关教师作为专业导师。以1个班级出行为例,需要研学生活指导老师和研学导师助理各1名。研学生活老师主要由班主任担任,负责红色研学前的小组建立、分工,出行计划制定、装备准备,以及相关生活问题预测、解决的指导;同时,在研学中、后作好生活方面的经验梳理、总结。研学导师助理则主要协助红色研学基地、场馆等区域的专业研学导师,为学生提供项目体验、主题探究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为此,学校与专业红色研学场馆、机构、高校等合作,开展了研学导师团队分层培训。如急救技术、研学项目指导等,力求实现导师一岗多能,提高红色研学指导素质。
2.合理安排时间,拓展研学价值
红色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出行的活动,学校必须提前规划,从出行时间、线路、具体参观、体验、实践等具体内容,先期与红色研学场馆、机构等进行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安排,以确保学生在红色研学基地(场馆)等得到充分的学习。
根据不同的研学线路、课程资源,可采用春秋季短周期研学、寒暑假长周期研学的方式开展红色研学。春秋季短周期研学是学生在本地或周边的红色研学时间,寒暑假长周期研学则是学生在本省或省外的研学时段。当然,也可将红色研学与德育主题月活动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不同时间研学背后的价值。如在4月底开展“红领巾心向党 美丽乡村红色文化我探寻”红色研学,其中的农耕等项目体验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教育的生活化价值。
三、评价创新:为红色研学增效
学校针对研学的不同阶段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过程参与、投入程度和能力养成等进行评价,从而建立了红色研学课程的有效闭环,切实提高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研学前评价重在明确目标
红色研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与红色文化、精神进行对话,而且希望促进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自主开展相关学习、生活。因此,研学前,学校着重引导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怎样做。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研学经验,对即将开展的红色研学作出合理规划,并从中发现学生需要提供帮助的细节。
此阶段的评价从讨论参与、组织合作等方面进行设计。评价内容包括前期搜集资料准备充分,对本次红色研学主题、内容有一定了解;能对本组探究的红色研究主题有兴趣、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交流;对本次研学装备、技术、文化礼仪方面的行前准备到位等。例如,在中高年级红色研学旅行开展前,指导教师会与研学团队一起,立足研学方案制定评价标准。以此,让学生在不断经历不同主题、方式的研学旅行评价标准前置制定过程,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逐步清晰研学目标,从而使得研学方案及后续行动更有章可循。
(二)研学中评价重在过程落实
红色研学过程中的评价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回应“我们‘研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思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研学目标。具体而言,我们以红色研学课程手册中的打卡挑战等方式,以半开放的形式呈现学生对红色知、行、意课程中的项目实践、主题探究的完成情况。例如,在“红领巾寻访‘一大路”中,课程手冊以一大路线的手绘地图作为研学中学习及评价的重要载体,学生探访一个研学点后,在手绘地图“我的红色手记”中以连线、挑战答题或微观察等方式,逐步丰富对那段历史的认识,获取真实的感受。阶段打卡任务的完成,则是通过对应图景贴纸或印章的获取来实现,从而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的评价抓手。通过对红色研学阶段性成果积累、展示的评价,助力学生真正卷入红色研学学习,实现游中研、研中学。
(三)研学后评价重在反思
在红色研学之后,学校、教师将通过调查问卷及分享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回溯整个红色研学过程。例如,以学生在“红领巾心向党 美丽乡村红色文化我探寻”研学后,通过各小组研学成果的公开展示,与师生分享研学收获,并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个人及团队研学行动的评价……这样的行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真总结,客观分析自身在研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更能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学生深化研学反思,审视自身所感悟到的红色历史、文化、精神,锤炼的意志品质等。研学后的评价侧重于对学生个体及团队行动、表现的“复盘”,力求通过反思进一步促进学生将红色研学实践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02)[2021-03-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
[3]王伟年.井冈山红色研学旅行发展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3-24.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