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结构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研究

2021-05-24杜佳慧童小龙

中小学德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有机结构班级

杜佳慧 童小龙

摘    要

班级自主管理是当前班级管理的主要方法,然而由于班级传统机械结构的钳制,学生自主发展面临瓶颈。与传统机械结构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有机结构下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具有低集权化、非标准化、资源共享化三个主要特征,基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配对合作型、联结型、网状型三种层次的互动方式,建构了个体互动、团队建设、全员参与三个实践核心要素,从而为有效完成班级自主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 键 词

有机结构;班级自主管理;社会网络关系;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5-00-05

班级自主管理是班级管理模式中的一种主导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促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治能力与合作能力,进而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但是,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探索中,以学生为主导的班干部选拔与注重层级构筑的机械科层化班级管理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发展水平较低。至此,班级自主管理遭遇到班级机械组织结构的钳制而进入瓶颈期,很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因是之故,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和教师在推行班级自主管理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乏善可陈。本文试图借鉴组织管理学理论,基于有机结构理论,建构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机实践模型,并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方面的探索,以期为促进班级自主管理发展提供借鉴。

一、班级管理的机械结构及其弊病

班级是由学生群体组成的正式组织形式,为班级这样的组织设计怎样的结构是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结构组织是指通过对组织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信息传递以及内部权利关系等方面进行界定并制度化。[1]

(一)班级机械结构的特点

机械结构是一种相对简单、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模式,其特点是广泛的部门化、高度的正规化和管理阶层多元化。[2]传统的班级管理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显示出机械结构组织的主要特点。如图一所示,典型的机械结构下的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中心,此为一级管理;下设不同管理领域,包括日常管理班长、学习副班长、纪检副班长三个班级岗位,形成二级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工任务的不同各自下设三级管理岗位,包括各学科课代表、班级各项活动委员以及调查员等。此类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显示了班级管理中的三个基本特点:管理层级三级化;由班主任、班规、岗位职责等共同形成的管理高度正规化;各学科课代表、班级各项活动委员等体现了广泛的部门化特点。

机械结构组织主要以组织效率和组织效益为出发点,以集权化、标准化以及惯例化等特点实现组织的管理。

(二)机械结构成为学生自治的瓶颈

机械结构的班级管理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危机。首先,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班级管理机械結构所对应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目标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控制性”。班主任作为最高领导者,具有绝对权威与话语权,学生要服从教师决定。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充分发展,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也会被扼杀。[3]

其次,有研究表明,新时代背景下班干部身份面临新的危机,受选拔条件限制,班干部身份具有“定制”嫌疑,且班干部包揽资源行为区隔其他学生,无形中造成不同等级的身份。[4]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班干部身份存在引发了教育的不平等与非正义。

最后,机械结构的班级自主管理仅限于班级少数人的参与,更多学生无法直接参与班级事务,容易造成其他学生边缘化,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不利于边缘化学生自治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有机结构下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模型建构

有机结构是针对机械结构的弊病而产生的,它适用于复杂的内外环境,注重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一种开放、弹性而有序的组织结构。有机结构理论认为,组织效率取决于组织内各层面人际互动和知识分享的频次与质量。因此,建构有机结构下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模型,就是让班级组织结构内人际互动、知识分享多维化和最大化。

(一)有机结构组织的特征

有机结构班级以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与班集体、团队以及其他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与合作能力,是一种重视学生培养过程的自由、开放、有序的组织结构。相比机械结构,有机结构组织扁平化,正式决策程序较少,具有多个决策者,鼓励灵活的工作实践。[5]有机结构虽然呈现了分工的形式,但其具有低集权化、非标准化、资源共享化等结构特征。

其一,低集权化特征。有机结构组织决策过程中采用分权化,因而呈现低集权化的特征。不同于机械结构的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集权化,有机结构的班级自主管理中学生是班级的主要角色,学生全员参与班级各项事务的决策与实施,共同决定班级事务,极大地彰显了班级中的公平和民主。

其二,非标准化特征。有机结构强调团队合作,跨层级的工作团队围绕共同任务展开工作,强调任务导向,而非规则导向,在管理中尽量少地受到控制与严格规则的限制。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社会群体,也是学校正式组织中最小的管理单位。学生的发展性和教育实践的生成性使得班级管理的流程很难标准化、固定化。有机组织强调在班级内形成开放的、多元的与多维的人际联系网络与团队。如图二所示,在有机结构下的班级自主管理中,可以形成多种团队,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分组,从而有利于学生合作。

其三,资源共享化。各团体间互通有无,共享组织资源,不断进行信息的自由流通。知识资源是班级中的重要财富,学生在共享资源、互相帮助中,将彼此间的差异转化成资源。可见,有机结构下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为学生在学习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二)班级自主管理有机实践模型

一般认为,班级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6]齐美尔关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突破班级分工和角色固化带来的限制,他指出: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时,受到群体约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社会网络关系,个体不仅仅成为网络中的一个点,同时也产生了与群体不可分解的关系。[7]由此,个体互动存在两个维度,即个体与个体的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同样地,作为组织的班级形成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互动方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团队之间的群体互动、以及班级全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班级有机结构将三种层次的互动关系充分吸纳其中,并激励三种层次的互动关系充分发育及彼此互动。(见下图,其中大圆代表班集体,小圆代表互动方式,黑色方块代表学生主体)。

第一层次是配对合作型互动方式(图中A区域),该方式的核心要素在于两位个体之间的互动。在班级管理中,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异质或同质学生之间两种配对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型与学伴互助型,其核心特征在于轻松、频繁和有益的个人互动与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型互动让拥有不同特长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具丰富性,拥有不同资源与信息的学生之间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交换;学伴互助型的互动让学生携手完成学习任务,如交换批改作业、交换练习英语口语等。有机结构的班级自主管理,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与信息,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其他同学的优势与需要;制定适当的鼓励与评估机制,增强个人互动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是联结型的互动方式(图二所示B、C、D区域),遵循了有机结构下的班级自主管理非标准性的特征,该互动方式的核心在于以不同任务或目标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团队(B、C、D区域),团队不同于机械组织下的学习小组,因为后者数量少、组合方式固定,而且角色固化后不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团队的主要特征是目标导向、灵活生成、多维共存。团队着眼于合作的协同效应,更加强调共同目标的确立、共同责任的承担、学生之间不同技能的相互补充。团队可以是多种类型的:

其一,自我管理型团队。如小组自主管理、班委轮值等制度都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在这些班级里,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等职务不固定,而是面向所有同学,组成团队后进行自我管理,负责纪律维护和应对日常事务。该类型团队能够提高班级自主管理效率,既可用于全班管理,也可用于小组管理。

其二,合作学习型团队。其核心特征是基于团队学习目标而形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一种方式是建立兴趣小组,这种合作学习型团队成员可以自由组队,成员同质化,有利于培养各科优秀学生,并利用优秀学生的成长发挥水涨船高、激发整体发展的效益。另一种更常见的方式是采取常设的非自愿选择的异质学习小组,设置小组目标、明确个体责任,通过小组合作作业、小组团体绑定评价等方式促使成绩优秀学生带动成绩中下学生。合作学习型团队不仅改善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对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也有相当明显的效果。显然,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借助集体智慧要比个人自学更为有效。

其三,问题解决型团队。该类型团队最大优势在于从问题出发,聚焦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类型团队可以有效地为班级解决一些日常事务或棘手问题,如班主任可以设置班级卫生维护小组、进餐时的光盘行动小组、阅读促进小组、手机使用监督小组、同伴矛盾调解小组等等。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团队,要维持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在协同合作中产生积极效应,都要求队员在能够承担起个体责任与共同责任,在技能上团队内队员能够相互补充。[8]因此,有机结构的班级自主管理,要加强以团队建设的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活动,在班级管理、维持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探索未知领域方面都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进行。

第三次层次是网状型的互动方式,遵循了有机结构下的班级自主管理低集权化与资源共享的特征,该方式下的核心要素在于全员参与。班级共同事务的商谈、共同任务的承担、共同规则的形成都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只有坚持全体成员都参与共同事务,才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和提升能力的自我管理机会,而非只是少数能干的班干部。

通过个体互动、团队建设、全员参与三种互动方式,班级可以形成多层次、多對象的网状式交往,每个班级成员都成为知识和信息相互交换的网状结构中的一个节点。三种层次的互动方式缺一不可,三者处于相互影响的交互关系之中,共同形成了有机结构班级,使得班级形成生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三、有机结构下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模型运行方式

基于有机结构下的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模型,主要从全员参与、团队建构和个体互动三个方面运行。H学校的实践证明,这种有机结构的班级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班级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前提是包容合作的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以帮助问题解决而非以实施惩罚的思维来处理班级事务。全员参与班级管理主要采用班级议事会的形式,民主地解决班级问题。

H学校九年级某班级率先开展了班级议事会的实践。该班班主任针对会前收集的问题,包括九年级学生压力问题、学生时间冲突矛盾、值日班长落实不及时、不到位、学生随意旷课等事先组织班内小型议事会,就这些棘手的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就小型议事会确定的议题、形式以及大概的方向提前告知班级全体成员,让所有成员就此类问题在班级议事会中畅所欲言,最终对核心问题进行了研讨与解决。

基于H校的探索,可以进一步完善班级议事会的流程与要求。首先班级议事会是一项班级民主议事会议,每个班级情况不同,因而每个班级依据问题出现的时间节点随机开展班级议事会,但每次班级议事会开展的间隔不超过一个月,既保证及时处理班级内产生的问题,又将班级议事会作为班级活动常态化开展,使得学生极大地参与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其次,完善议事会流程。具体的流程是建立班级议事制度、确定议题、提交议案、提案审查、致谢、宣读议案与审查意见、集体审议与回馈、集体表决并宣布结果、决议执行与监督等环节组成,同时不同自主管理团队小组可轮流主持班级议事会具体事项安排的工作,每组成员轮流担任班级议事会主持人;最后实践过程中,班级议事会可以通过票决或举手的形式处理班级事务,如对于迟交作业、打架斗殴行为的处理。

(二)班级团队建设

班级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成功建构合作学习型团队。教师可按照常见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例如H学校展开班级自主管理式的团队建设,其分组原则是将45名学生按照成绩分为5个平行的小组,1到5名一组一个,6到10名一组一个,以此类推。还要考虑到男女生比例、性格内向外向搭配、学科成绩优劣组合。另外,教师还需要尝试建设同质型合作学习小组,如以学科为基础、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团队,为班级培养各科学习的种子选手。

合作性学习小组成功的要素是加强对学习型团队合作成效的评估,可采用 “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该方法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R·E·斯莱文开发,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数学、语言艺术甚至社会学科等各个领域,适用于从小学二年级到大学各个阶段学生。STAD的主要步骤是将学生异质混合分组,教师授课之后的所有学习活动在小组内进行,若学生有了问题,在向教师求助之前应向小组内其他成员求教。小组各成员独立完成测验后,将测验结果与小组合作前的基础分做比较,将小组各成员超出的分数相加得到的分数作为小组总成绩,以此评估团队合作的效果。[9]实践证明,STAD计分法对于团队学习的促进作用有显著效果。

班级管理成功的关键是建构多种自主管理团队和问题解决型团队。各团队自主负责教室清洁、作业收发、墙报布置等事务。学生轮流担任组长。学生如果犯了错,或者发生了纠纷,首先由问题解决小组共同讨论,最后由组长牵头解决,这样就将很多琐碎的矛盾交给了学生,老师也就避免了每天纠结于学生们的鸡毛蒜皮的事情当中。此外,团队合作的互动方式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自身的可塑性和实践本身的发展性。

班级团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挥更大的潜力,并不是让教师得到彻底的解放。在H学校开始实施团队建设的初期,教师会比平时更辛苦更累。因为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合作解决问题,但1-2个月后,班级管理就会井井有条,相对于传统机械结构,学生成绩提升显著。

(三)班级同伴互助

有机结构下班级自主管理通过个体互动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优劣势自行组成互助小组,既可与同桌开展合作,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自由组合。在H学校中班级自主管理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个体互动将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数学薄弱的学生形成互助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是师傅,同时他又可以和另外一个语文成绩好的同学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在另一个小组里他又是徒弟。这种互助小组绝对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形成互助,而且是动态的。比如班级内一个比较内向胆小的学生,不敢问教师题目,他就与班上一个比较外向的、胆子大一点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勤学敢问”小组,最开始由师傅带着徒弟去找教师请教,后来慢慢徒弟敢独自去向教师请教了,这个小组就自动解散了,教师会给徒弟和师傅各发一个证书。谁获得的证书越多,代表谁的进步越大。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班级组织,其管理效率的提升固然可以依靠機械结构中自上而下式的命令,然而它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所起到的长期作用非常有限。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主要还是取决于班级各个层面人际互动的丰富性和知识分享的频次与质量。H学校的探索已经初步证明,个体互动、团队建设和全员参与式是班级自主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奠基于此的有机结构比机械结构更能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参考文献:

[1]任迎伟,张曼.新兴市场中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能力对组织效率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4(05):67-71.

[2][5][8]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31,431,267.

[3]焦春玲,杨海青,孙玉洁.现代班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J].教学与管理,2005(08):19-21.

[4]杜明峰.班干部制度的当下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6(04):96-101.

[6]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78.

[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4.

[9]R·E·斯莱文,王坦.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J].山东教育科研,1994(01):75-7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有机结构班级
班级“无课日”
有机白菜
喝有机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2016年高考“有机推断与合成”试题例析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半包围结构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