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情境中“玩”,在创新中“学”

2021-05-24朱海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9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神态

朱海萍

多年后笔者又一次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公开课,由于理念更新,在教学策略上作了大胆创新,设计上将语文与艺术巧妙结合,课堂因此变得面目全新,教学实效得到提升。

《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分两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那么,以什么作为指导对话朗读的突破口呢?这节课笔者做了两个新的尝试,有了欣喜的发现。

一、让学生们在情境中“玩”

在深圳市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上,主题词“语文课,就要变着法儿玩儿”非常新颖,师生互动、变着法玩的语文课新鲜有趣。《陶罐和铁罐》这样的课文,就可以在教学思路上大胆创新,将以学生为主的游戏模式灵活运用到课中来,让学生们痛痛快快地“玩”。

红色的幕布徐徐拉开——以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童话般的氛围营造出来了。采用舞台搭景、角色表演、生活再现等艺术手段,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训练表达。

笔者把《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划分成两幕小话剧,课前打印好剧本分发到小组内。课的伊始先出示精美的表演道具,激发学生参演课本剧的热情;接着引出“剧本”,要求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通读全文,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读懂的内容连贯地用两幕剧本的框架列举出来,弄清第一幕、第二幕的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一节课时主要排演第一幕,重头戏落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上,学生先在书上勾画出人物的对白,即“台词”。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课还特设了“最佳演员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最佳台词奖”“最佳编剧奖”“期待效应”促使学生表现优秀。笔者先閉眼仔细聆听学生朗读的语气,再看他们能否准确地根据人物性格变换神态,再观察他们是否放入动作练读,最后由学生推选两名高手上台示范,台下同学自由点评。接着集体表演练习,男、女生分别扮演铁罐和陶罐,男生起立叉腰,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造型,而女生则表现出谦卑、和善、知礼的模样。在接受了集中指导排演之后,老师开始放手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由于有了之前一招一式的指导铺垫,学生兴趣浓厚,小组练习都非常投入。

课的尾声部分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片断,让学生自由选择国王御厨里的锅子、勺子、碗等角色,用“假如我是皇帝御厨里的(    ),我想对(    )说”的句式,来规劝铁罐,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主题思想很快凸显出来,学生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水到渠成——“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这堂有意义的语文课,学生们从始至终在愉悦的排演中与文本亲密接触,在艺术展演、熏陶中,不经意间掌握了语文知识。“真读书”“学语言”“重情趣”的教学思想始终贯穿课堂,紧扣“读、思、议、练”,学生在读、演的过程中不断自主地思、悟。整个课堂学生成了主角,而教师是配角,最大可能地追求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让学生们在创新中“学”

本节课第二个尝试是:放手由学生自己做主,自由组合成立表演创作小组,人人参与,当堂练习。课堂在轻松的“玩”中,渗透语用知识、写作技巧,让学生们习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在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练习后,四位学生上台汇报,分别扮作陶罐、铁罐、配角叉子、旁白,其他同学当导演、艺术指导、评委,用心作点评,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学生认为,最后一次对话特别重要,要把铁罐恼羞成怒、恶意侮辱陶罐的样子充分表达出来;有的说:“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要注意感叹号,把铁罐傲慢无礼、盲目自大的神情与语调表现出来”;有的说:“读铁罐恼怒时‘住嘴这个词时,俩人要配合好,在陶罐还没说完时,铁罐就得迅速打断陶罐的话,提高声音说‘住嘴”等……由于演得惟妙惟肖,评得热火朝天,教室里掌声不断。

对话的朗读指导,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实、求趣呢?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本课朗读指导的方向,分四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的对话,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们在评议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傲慢和谦虚的不同特点。第二层次的对话,让学生们通过读去发现两个罐子神态的变化,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第三层次的对话指导,以“恼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加上动作读书,与伙伴合作表演,进一步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宽容。第四层次的朗读指导,用排演课本剧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把所有对话连起来练读,这是在前三次充分练读基础上的总体回归,也是学生们对课文理解上的升华。

课文中铁罐共奚落陶罐四次,在研读人物神态时,学生们发现铁罐第4次说话的神态,书上未作提示,在对铁罐前三次的语言进行分析后,他们选择了一些最能表现铁罐第四次奚落陶罐心态、神态的提示语:气急败坏、暴跳如雷等,并生动地用表演展示出来。文中陶罐的神态也没加提示,学和们通过发散思维,针对“陶罐是否懦弱”展开大胆的讨论后,思路大开,回答精彩,为陶罐设计出“和颜悦色、通情达理”等描写神态的词语,并自然地带入表演中,既丰富了对话,扩展了词语,又相机温习了园地二中对话提示语的三种用法,悟得了习作时对人物神态细节描写的关键性把握,朗读指导中充分体现了语用、艺术结合的教学价值。

这节课学生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把陶罐的谦虚宽容、铁罐的傲慢无礼朗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味,声情并茂,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尾的作业布置也独具匠心, “请你发挥想象,给故事创编一个新的、耐人寻味的结尾”,有机地渗透了写作因素,给了学生一个重构文本,超越文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课本剧(二)”的剧目跳入眼帘,也使学生能带着浓厚兴趣课下自觉地去组合排练。课后听课教师们纷纷评价道:整堂课学生就是在“玩”中轻轻松松过去的,这样的学习积极高效,教师也听得意犹未尽;课上灵活的语用训练点、机智的评价语、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生动逼真的朗读表演,令人赞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看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巧设的语文实践活动。”《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案例至少有两点可以借鉴:第一,以课本剧的艺术形式,创设语文实践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通过与艺术的统整,充分挖掘了语文实践资源,学生学有所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扮演了主角(陶罐、铁罐)、配角(锅子、勺子、评委、顾问)等,在角色多样化的同时,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自由开放、结合文本提建议、根据表现相机评奖、创编新结尾等多种形式,在拓宽语文实践广度的同时,也营造了创意无限的课堂时空。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神态
陶罐(外一首)
细致刻画神态,生动塑造人物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对话显“品格”
值钱
写给一群羊
自制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