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家园互助小组方式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盥洗习惯的研究
2021-05-24张娟
张娟
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习惯,只靠在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所以,家长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盥洗习惯的形成,很多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的理念和意识较差,家和园时而配合,时而不配合,教师对家长不能采用正确的指导策略,致使家园工作失去实效性,这就造成幼儿在思想上混乱而无所适从。如果家园能够有效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统一、支持与强化,那么就会有力促进幼儿良好盥洗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家园互助小组 小班幼儿 盥洗习惯 策略
一、家园培养小班盥洗习惯的重要性
3—6岁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幼儿行为塑造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的行为养成是很重要的。幼儿时期很多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很难再改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与家长密切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教师应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盥洗方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幼儿园的盥洗活动一般包括洗手、漱口、刷牙、洗脸等。由于小班幼儿具有认识水平较低,自控能力较弱、坚持性差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良好盥洗习惯的任务更为艰巨。然而,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习惯,只靠在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習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所以,家长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盥洗习惯的形成,如果家园能够有效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统一、支持与强化,那么就会有力促进幼儿良好盥洗习惯的养成。
二、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研观察分析,发现园所小班幼儿还存在诸多盥洗习惯的实际问题。主要出现在幼儿洗手和漱口这两方面的问题。
幼儿方面问题:
1.洗手问题
(1)不知道洗手的正确方法,不会正确洗手盥洗技能。
(2)没有意识到正确洗手的重要性,会有随便冲冲完事、不打肥皂、擦手时不摘毛巾等现象。
(3)不能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能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洗手。
2.幼儿餐后漱口问题
(1)不知道漱口的正确方法,没有掌握正确漱口的技能。
(2)对漱口的作用认识不清,漱口时不能认真完成,水刚到嘴里就会吐出来。
(3)坚持性不够,不能保证每次都餐后漱口,经常会忘记。
家园合作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家长问题认知不清,教师指导方法欠缺,没有能给予家庭培养幼儿盥洗习惯的有效方法。
(2)家长参加家园合作活动常处于被动、应付。
(3)采用家园合作的方式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
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介入幼儿的学习,让家长深入教育过程,并将其与改善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家园合作显示出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既有效地去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园教育。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家庭互助小组构建策略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园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一)激发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主要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来自于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园先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家长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目的和思路。然后通过《关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调查问卷》、《家庭互助小组分组意愿调查表》等调查分析,了解了家长对家庭互助小组的认识、期望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并选择家长比较关注、孩子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作为小组活动的主题。之后,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小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都要围绕着小组的主题目标进行。例如,小二班经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析,选择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如何让孩子在家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什么时候漱口、如何漱口等问题”等主题,家长和幼儿自愿分成了小组。然后家长和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互助小组活动的特点,通过讨论预设了这三个组的目标,各个组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目标进行。
(二)培育平等互助的小组关系
只有基于相互信任与尊重、平等与互助的积极的关系,家庭互助小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幼儿园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家长,相信家长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努力使家庭互助小组成员对诸如以下规则达成共识: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使小组成为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二是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等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三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要相互尊重,不攀比、不言他人是非。四是准时参与活动是对他人的尊重。五是应对小组成员的隐私进行保密,不与小组以外的人谈论小组中他人的言行。总之,在我园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无论是亲子活动中的互动、还是育儿沙龙中的分享,抑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平等互助的精神。
(三)赋予权利和义务,激发小组成员主体意识
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还要承担责任。因此,家庭互助小组产生之后,一项重要的行动是给家庭互助小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给成员“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参与筹划、设计、组织互助小组活动的权利,有在小组内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等。家长可以自愿组织小组活动;育儿沙龙中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做主持;家长、社区人员发现活动方案有不当之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除了赋予小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等权利,也提出了积极沟通对话、彼此分享的义务,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无论在家庭联谊或亲子活动后的交流还是在育儿沙龙中,组织者(教师、组长、志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鼓励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让小组成员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他人的成功育儿经验,反思自己家教中的不足,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园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内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内各种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得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园还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帮助联系社区资源联系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互助小组的事务;提供补休时间,补偿教师利用节假日等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家庭互助小组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北京市贯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实施细则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 同心出版社,2006
3.《探索家园合作的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豆丁网
4.《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开题报告》百度文库
5.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 :[M]. 2003.年5月第一版
6.邹晓艳 杨丽著:《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浙江教育报刊社,第二期。
7.赵振杰:《幼儿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浙江教育报刊社,2005年第二期。
注:北京市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家园互助小组方式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盥洗习惯的研究》,课题编号G122
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中心幼儿园 张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