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1-05-24沈月萍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鱼美术核心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其设计与组织实施更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以情境浸润、开放多元的设计,以多维观察、多点回应、有效分享的组织实施,支持和满足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更清晰的目标、更整体的教育视野。

个别化美术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個别化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发展需要、兴趣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在个别化美术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自由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

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养基础”为方向,以“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出发去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从其活动形式、环境材料特点及活动的开展来看,都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抓手和良好途径:

其自主自由,独立、个性化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多元化的学习。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学习方法的乐学、善学的学习能力。

其开放、互动的环境设置,丰富、分层、多元的材料提供,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胆尝试、勇于探究的精神品质;

其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与互动,有利于激发幼儿发现美、表达美、尊重美、包容美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幼儿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发展。

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从形式上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从内涵上讲是一种素养教育。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设计与实施:

一、基于链接导向,凸显连接纽带,明确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点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李季湄教授关于《核心素养体系与幼教质量》方面的论述中梳理了核心素养与幼儿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她提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核心素养”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指南》中的幼儿学习和发展目标是核心素养在幼儿阶段的全面而具体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基于链接导向,依托“核心素养”这一科学架构的指引,寻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间的连接纽带,明确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点。

在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中可以重点关注幼儿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勇于探究、健全人格、乐学善学这五大素养。

基于链接导向,凸显连接纽带,明确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点,可以从深度、广度上挖掘和拓展个别化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帮助孩子形成适宜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帮助教师进一步扩展视野,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指南》目标的内涵,树立核心素养意识,建立明确清晰的目标意识,进行有目的地观察、选择适宜的教育策略,有效地促进幼儿相关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使教师获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力。

二、明晰设计主旨,关注有效渗透,凸显幼儿核心素养发展

(一)方案设计:以核心经验为依托、聚焦核心素养

凸显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美术活动设计,其方案设计的要素涵盖核心经验关键词、核心素养关键词、玩法、环境与材料、核心素养观察点、提示。

我们需要以主题的“核心经验”为依托,在清晰了解主题“要什么”、幼儿的发展重点在哪里的基础上,聚焦幼儿核心素养发展。依托核心经验、聚焦核心素养就是将两者有机共联,可以更清晰的找准核心素养发展的切入点、落脚点。观察要点以“核心素养观察点”来呈现,可以更清晰的定位核心素养培养点和发展点。提示内容则简要呈现如何将核心素养发展有效渗透于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要点。可以帮助老师能心中装着“核心素养”,眼中看着“幼儿发展”,行动中有效支持幼儿。

(二)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以情境浸润、开放多元融素养发展

1.化“划区域限制”为“情景感受”

核心素养背景下个别化美术活动的环境创设可以是开放的、自由的、能激发幼儿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幼儿在情境浸润中引发共鸣、感知发现、探究互动、自主表达表现的。环境创设有了情境,幼儿“画”的是“人文的墙”,发展的是“素养”和能力;去掉了情境,幼儿“画”的就是“知识的墙”,发展的是技能和技巧。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核心素养发展特点,“情景感受”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背景式情境感受:创设背景化的情境,直观、形象,让幼儿身临其境、情感共鸣。如,大班《筑长城》,以平面、立体、动态、静态的长城“景色”为背景,让幼儿在“筑长城”的情境感受中引发一种热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的人文情怀。

(2)沉浸式情境感受:创设故事性的情境,生动、有趣,让幼儿调动兴趣,乐享乐学。如,中班《小工具的奇妙世界》,以故事情境让幼儿沉浸于拟人化的故事背景中,感知、发现、探究不同工具、用具的创意表达。

(3)游戏式情境感受: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凸显情趣性、可玩性,让幼儿获得游戏般的体验。如,小班的《汽车总动员》,以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场景中表达表现各类车辆的同时又能将作品融入于游戏中互动体验。

2.化“预设投放”为“开放留白”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个别化美术活动与通常意义上的美术活动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内容上有着巨大的区别,在关注美术素养、美术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尊重孩子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的获得及素养的发展。因此,更多的开放和留白对于支持幼儿自由、主动探索发现、尝试体验、思考交流、自我梳理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健全人格等素养的发展。

我们可以给予更多的开放空间,便于和满足幼儿自主选择、自由表达。让幼儿在整个美术活动的各个时段中都能自由的参与进来,真正变为个别化美术活动的主人。

(1)材料留白:鼓励和支持幼儿参与到材料收集的各个过程中,收集、使用各种想用、会用、能用的材料,材料的开放促使幼儿更自主的尝试、探究。

(2)感知欣赏留白:鼓励和激发幼儿积极收集感知欣赏的内容,呈现自我的认识、经验和感受,加之教師资源、家长资源的整合,使感知欣赏更开放、多元,更贴近幼儿视角。

(3)表达表现留白:表达表现空间上、内容上的留白,支持和激发幼儿用独特的形式、方法表现创造,勇于展现自我。

3.化“单一”为“多元”

个别化美术活动中的多元化可以满足更多的体验形式,尊重更多的尝试过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个别化美术活动进一步弱化了对于美术作品的结果导向,凸显幼儿在过程中的获得,多元不仅仅能带给孩子自我探索、发现的机会和可能,同时也是对每一次尝试过程的肯定与包容。在多元的环境下,孩子的主体意识进一步获得凸显,对于培养完整的人,拥有综合素养发展的机会也大大提升。

(1)材料多元:打破传统的美工材料的壁垒,依据活动特点和需要多维度的提供生活中可利用的各类材料,提升材料的多元性。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探究和创造。

(2)环境多元:打破教室一角的传统环境壁垒,有效利用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平面环境、立体环境、自然环境等等,提升环境的多元性。引发幼儿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使活动的原动力得到最大的激发。

(3)形式多元: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多元的形式激发幼儿多维度、多方式结合的感知欣赏、表现创造。

三、多维观察、多点回应、有效分享,促进幼儿核心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个别化美术活动对教师的观察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对于孩子的关注点不能只是简单的落脚于美术作品的表达表现,整个活动各阶段中幼儿的行为、思考、情感、意志品质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某一次个别化美术活动中的亮点所在,教师可以把握这些良好契机借助多维观察、多点回应、有效分享去促发或推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多维观察,捕捉亮点、寻找契机

有效的观察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捕捉幼儿亮点,寻找发展契机,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支持与推进。多维观察指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的维度,既要注意观察的广度、也要注意观察的深度,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方法。

1.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既要关注创作过程,又要关注素养养成;既要关注全体幼儿,又要在关注个体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内容的全面。

深度:通过观察到的显形的行为表现等,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发展意义。

.观察方法

(1)分时段观察:可以是单次活动中的前、中、后不同时段,也可以是整个活动阶段中前、中、后期对幼儿开展观察,进而开展对比,动态的了解幼儿发展现状,捕捉亮点、寻找发展契机。

(2)聚焦观察:聚焦某一对象(个体、小组等)、某一侧重点、某一特别时刻等开展观察,进而有侧重的了解、分析,捕捉亮点、寻找发展契机。

(二)多点回应、有效分享,助推发展

1.多点回应即注意回应的时机、内容、方法

回应的时机:根据观察到的幼儿表现行为或内容,选择适宜的回应时机。可以是即时回应,可以是纳入到分享交流中互动以此作为回应。

回应的内容:根据观察到的幼儿表现行为或内容,选择适宜的回应内容。可以是美术能力,可以是素养发展。可以是美术能力与素养发展的共融。

回应的方法:即时回应中更多的采用提示、点拨、启发、共情鼓励等方法,纳入分享交流中的回应更多的采用观察比较、互动讨论、设疑辨析、操作体验、尊重鼓励、支持助推、提炼递进、多元拓展等。

2.有效分享即注意价值判断,有效筛选分享交流内容,有效选择分享交流的方法

删选分享交流内容:

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内容

选择符合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选择幼儿能通过共享经验答疑解惑的内容

选择能引发幼儿思考的内容

选择能引发广泛共鸣的感受、经验、方法

选择特别精彩和值得惊叹的内容

选择分享交流的方法:

小班:多以情境化的方式贯穿始终,突出“趣”、融合“美”,以形象化、趣味化、情节化的方式将美术方法、素养发展相互融合、隐含其中。

中班:多以回顾互动的形式开展,重“过程”与“结果”的共联,以“互享”与“互赏”的方式将美术方法与素养发展有机融合。

大班:多以幼儿自主介绍、观察辨析、多元拓展的方式引发生生互动,在赏析、思辨中体味过程、分享经验、感知方法、拓宽思路,促进美术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中班个别化美术活动“妙趣海洋馆”中“鑫鑫的小鱼”为例:

片段1:

鑫鑫进入美术活动区,选择了红色的黏土搓圆压扁作为鱼脑袋,选择白色和黄色黏土搓圆压扁后粘在红色黏土作为鱼的身体。

鑫鑫继续使用黏土进行添加。他拿来纸盘,黏贴在鱼的身体上作为鱼鳍和鱼尾, 并添加黏土进行连接。

思考:乐学善学——已有经验的运用

在幼儿整个制作的过程中,创作表现非常流畅,没有丝毫的停顿和犹豫,说明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是有目的的在进行小鱼的创作。同时从孩子的创作作品来看,他对于小鱼的整个基本构造是非常清晰的,有鱼头、鱼身、鱼鳍和鱼尾等,整个作品是非常完整的。

回应:观察、等待

充分给予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了解幼儿勇于探究、乐学善学素养的发展。

片段2:

鑫鑫在用纸盘做的鱼脑袋和黏土制作的鱼身体相连接时,反复尝试、按压了几次都不成功,再次拿了一大团黏土,按压在小鱼的身上,终于成功了。

鑫鑫想把终于完成的小鱼整个拿起的时候,由于小鱼身体软软的又重重的,中间部分断开了。鑫鑫重新把断开部分用黏土压了压,表面的缝隙消失了,再次拿起,又失败了。

他抬头开始找寻老师的帮助:“老师,我的小鱼拿不起来!”

鑫鑫一边添加更多的黏土进行黏连,一边说道:“老师我就是拿不起来,怎么办?”

思考:勇于探究——观察比较,探索发现材料特性和用途。

乐学善学——发现问题,解决困难。

健全人格——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遇到困难时,在鼓励下能继续进行活动。

当幼儿遇到困难,自己反复用相同的方法尝试解决无果,寻求帮助时。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介入方法,帮助幼儿共同找到探索方向,重拾探究信心与兴趣,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尝试不同的材料,在观察比较中获取经验,解决问题,并给予肯定。让幼儿体会解决问题的快乐。如,点拨:发现关键问题,度过反复无效尝试。启发、提示:重建探索兴趣与信心。等待:给予充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认可探究过程中的努力、坚持及发现。

回应:点拨,提示,启发,等待,鼓励

老师:“拿起小鱼的时候小鱼哪里出问题了?”

幼儿:“小鱼断了!”边说边继续增加黏土的量,试图拿起,还是失败了。有些泄气。

老师:“没事,我们一起找找原因想想办法。哪里一直断?为什么?”

幼儿:“中间,太软了、太重了,拿起来就断了。”

老师:“有什么不容易断的、硬一点的东西可以帮忙?”

幼儿去材料架上寻找新的材料,拿了一根冰棍棒贴在了小鱼的身上,再次尝试把小鱼从桌面上拿起来,还是失败了。

老师:“增加几根试试会不会不一样?”

幼儿又拿了一根冰棍棒贴在小鱼身上,第三次尝试把小鱼拿起来,仍然失败了。

老师:“你觉得这次撑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要黏住不断开,又要硬硬的撑起来。再去找找材料来帮忙。”

幼儿又取了一些粘土把新增的几样材料粘合,最后成功地支撑起来了。

老师:“哇!成功了,小鱼可以完整的拿起来啦!真会动脑筋想办法!”

片段3:

鑫鑫成功拿起小鱼后,又再次坐了下来,为自己的小鱼找寻亮片装饰起鳞片来。

幼1:这是一条大鲨鱼吗?

幼2:你需要亮片是为了这个烂烂的东西吗?

思考:审美情趣——理解对于美的不同诠释。尊重不同,欣赏个性与独特。

健全人格——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乐意和同伴互动 。

能接纳同伴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

对于鑫鑫来说,在小鱼基本型完成后又在小鱼的身上添加装饰,有将作品进一步完善的想法和愿望。用装饰的手法进行细节的表现,具有自己的个性表现与审美(其他幼儿没有采用装饰的手法去装饰海洋动物,只停留于表现造型特征)。

对于幼1、幼2来说,可以借此机会尝试学着尊重同伴的作品及想法,学着欣赏与自己不同的审美。

回应:尊重、肯定、分享

师:它不是烂烂的东西,是一条有趣的小鱼,我们一会儿来听他介绍!

幼2:好。

幼1:说不定不是烂烂的东西,是一个很漂亮很有意思的东西呢?

幼2:这条尾巴好好看。

鑫鑫:我再来加个眼睛! …………

思考:

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表达出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

当教师发现孩子在表现创造时,能积极融入自己已有经验、自我想法或创意时,对大胆表现创造应给予正面肯定,同时尊重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内容。

美术欣赏和表达都不能简单的以美丑作为划分,个性化的、独特的欣赏感受与表达表现都需要被正面引导、鼓励,同时对于一些特别、有趣的个性想法还可以鼓勵幼儿与同伴一起分享。

后续的分享交流中,鑫鑫有机会向大家介绍自己独特的作品,孩子们对这条“独特的小鱼”情绪和想法也随着分享发生着变化。制作时:觉得小鱼不好看 分享初期:开始好奇 分享中期:觉得有意思,开始提问、交流 分享后期:发现小鱼独特,有趣,漂亮。孩子逐步学会欣赏、理解同伴的作品。懂得欣赏不同的美,学会发现作品背后的故事。逐步尊重个性的美,耐心聆听不一样的想法。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个别化美术活动,其设计与组织实施更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注重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瑶.大美育观与核心素养培育——徐悲鸿纪念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分析[J].北京文博文丛,2018(04):84-92+106.

[2] 赖晗梅.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S2):1-5.

[3] 金莉萍.美术活动中情境性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165.

上海市普陀区武宁新村幼儿园 沈月萍

猜你喜欢

小鱼美术核心
美术篇
小鱼
小鱼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小鱼
参考答案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