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1-05-24胡丽娟
高 静,胡丽娟,孙 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儿科,江西 南昌 330000)
早产儿为出生时胎龄不超过37周的存活婴儿。由于不足月,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往往较低。一项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每年早产儿出生超过1 500万例[1],我国每年有超过180万例早产儿出生[2],位居全球第2位。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机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神经功能尚未成熟,导致其胃肠道耐受较差,生存能力较低,容易出现坏死性结肠炎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母乳喂养在新生儿早期生长发育、免疫保护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已在临床上达成共识。目前临床上对早产儿的母乳喂养仍处于探索阶段,新生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较低。2018年的一项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29家医院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仅为37.2%。科学合理的母乳喂养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改善生存质量[3]。本研究对早产儿予以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以期探讨该方案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出生的早产儿共17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母乳喂养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纳入标准:①新生儿均为单胎,且胎龄在30~37周;②新生儿出生体重>1 000g;③产妇及家属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新生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脑血管、免疫系统的疾病;②新生儿出生时出现消化系统疾病;③产妇合并艾滋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两组早产儿在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1.2研究方法
两组早产儿在出生后即接受保暖、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母乳喂养方案,在产妇泌乳后进行母乳采集,产妇母乳分泌不足时添加配方奶,保证新生儿每日所需食物。
观察组:观察组早产儿接受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干预。首先组建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小组,该小组由医生主导,另外选取5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士组成,其成员均经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入组。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由医生制定,并对护士进行详细培训。具体方案如下:①医生于产妇分娩前进行宣教,通过发放宣教手册、送奶卡,进行母乳喂养教育与指导;分娩后医生评估产妇乳腺;②医生在产妇泌乳前根据产妇自身状况制定吸乳时间量表,并严格要求每日确保10次以上母乳喂养,且在夜间也需要进行至少1次的母乳喂养;医生应对母乳喂养过程全程随访,掌握母乳喂养次数及泌乳量等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母乳喂养方案,密切关注产妇身体及心理状况,对产妇出现的身体及心理问题及时治疗和解答,保证哺乳质量,提高产妇信心;③护士协助医生指导产妇在产后2h开始泵奶,根据初乳分泌情况,医生及时进行干预,指导护士采用人工方式催乳,并监督护士取奶流程:每次吸乳前按照七步洗手法使用流动水洗净双手并清洁乳房,每次吸乳10~15min,将吸出的乳汁按照医嘱摄入量分装至有密封盖的无菌储奶瓶中保存;防水标签上标识采集日期、时间、姓名、住院号、床号;院内采集新鲜母乳立即送至冷藏室24h内使用;④在出院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院外护理宣讲,出院后继续向产妇手机推送后续泌乳及母乳喂养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持续6个月,并要求在出院6个月后回医院复诊,评价婴儿母乳喂养、生长发育及早产儿并发症等情况。
1.3评价方法
①母乳喂养情况:包括开始母乳喂养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出院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②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统计早产儿出院时和干预6个月后体重、身高、头围;③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院内感染以及呕吐、腹泻、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情况
观察组早产儿母乳喂养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12.628、9.347、8.583,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情况
2.2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经1个月干预至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体重、身高、头围等生长发育情况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238、9.317、8.321、10.827、8.367、9.375,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2.3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产儿NEC、ROP、BPD、院内感染及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96、5.262、6.328、7.289、8.362,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早产儿出生时其机体功能发育不完全,经常存在胃肠道吸收功能不完善、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导致其机体免疫力较弱,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死亡发生的风险。临床研究表明,早产儿的死亡率相比足月新生儿可提高4倍以上,其营养状况也较差,早产成为我国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4]。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在出生后由于机体发育不完善,导致消化功能易发生紊乱,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临床上多表现为腹胀、呕吐、便秘等,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4]。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的胃部排空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3.1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改善早产儿母乳喂养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母乳喂养综合促进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母乳喂养早开奶时间,并提高住院时及出院后母乳喂养率。医生对接受母乳喂养综合促进方案的产妇及家属进行宣讲,能够使产妇及家属认识到母乳喂养的益处及重要性,树立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在产后通过科学方法刺激泌乳,帮助产妇提高挤奶次数,缩短产妇的初乳泌乳时间,提高后续泌乳量[5]。在产妇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推送相关知识等方式再次巩固母乳喂养观念。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在住院期间只有2例因自身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在出院后也仅出现1例因自身疾病中断母乳喂养者,提示使用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在早开奶及提高母乳喂养率等方面作用显著。
3.2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Dritsakou等[6]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纯母乳喂养能使早产儿更快地恢复体重增长,促进身长和头围发育。与配方奶比较,母乳中富含生长因子、消化酶等有助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完善的物质,且母乳中不含β-乳球蛋白,使早产儿过敏反应、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大大降低,可大幅度提高母乳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7-8]。本研究观察组早产儿在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发育情况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上述研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3.3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母乳中具有较高含量的抗炎物质,譬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双歧因子、乳铁蛋白等[9-10],能够降低早产儿胃液中的pH值[11],使其肠道蠕动增强,上皮通透性降低,一方面能够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对肠道的屏蔽功能起到改善作用,进而帮助机体构建完善的免疫系统,抵抗外在因素对机体的侵袭。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观察组早产儿NEC、ROP、BPD、院内感染及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母乳喂养综合促进方案的应用,使早产儿能够尽早接受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水平,并能够科学改善母乳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呕吐、腹泻、腹胀及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促进综合方案能够改善新生儿母乳喂养状况,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