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1-05-24赵娜
赵娜
(吉林市人民医院中医外科,吉林吉林 132000)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多数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语言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其中肢体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限制患者活动范围,也因此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是近期兴起的一种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方法,可明显提升临床效果[3-4]。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有效性,该院选取2018 年7 月—2019 年10月收治的92 例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92 例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试行) 》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发病时间均为1 年以内;患病后均出现肢体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对于中医中药治疗不耐受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及意识功能障碍的患者。 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两组,每组46 例。实验组:男性 22 例,女性 24 例;年龄 45~68 岁,平均年龄(56.5±2.6)岁;病程 1~6 个月,平均病程(3.2±0.6)月。对照组:男性 25 例,女性 21 例;年龄 45~70 岁,平均年龄(57.5±2.8)岁;病程 1~7 个月,平均病程(4.1±0.4)月。 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100 mg/次,1 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1407),10 mg/次,1 次/d。 连续服用药物3 个月。
实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口服血栓通胶囊(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25972,规格:0.18 g/粒),2 粒/次,3 次/d。 针灸治疗:选取手三里、足三里、肩三里、太冲、阳陵泉、百会穴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使用26~28 号毫针,每天清晨进行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留针30 min,1 次/d,每周治疗6 次,连续治疗3 个月 。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估,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恢复情况越佳;使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恢复越好。
(2)运动功能评价:观察患者治疗3 个月后运动功能改变情况, 采用Fugl-Meger 运动功能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进行评价,其分值为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恢复程度越佳。
(3)治疗有效率:参照相关标准[4],将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分为四个级别。 治疗后,患者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行走如常,但是在运动时会呈现一定障碍者为基本痊愈;患者的自理能力基本恢复,肌肉活动能力在2 级以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恢复≥46%者为显效;患者的肌肉活动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恢复生活活动能力, 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恢复18%~45%者为有效;患者没有生活活动能力,还需他人照顾生活者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1-无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BI 评分
治疗前,两组的NIHSS、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Barthel 评分对比[(),分]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Barthel 评分对比[(),分]
组别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11.91±3.52 11.29±3.49 0.848 0.398 5.15±1.23 8.36±2.08 9.009 0.000 50.82±5.17 50.15±5.06 0.628 0.531 74.38±6.86 60.82±6.73 9.570 0.000
2.2 两组患者FMA 评分对比
治疗前,比较两组的FM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 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 FMA 评分对比[(),分]
表 2 两组患者 FMA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29.88±3.61 29.57±4.06 1.635 0.105 57.74±12.52 38.69±5.96 9.317 0.000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高于对照组的 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或脑梗,占脑卒中人数的4/5,以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等为多见,部分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存质量[5-6]。 在该病的治疗中,可采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作为长期治疗方案。阿托伐他汀除了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缓斑块进展外,还可以使斑块的脂质核心密度增加,体积缩小,并且可以改善动脉内皮细胞的代谢,还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把不稳定的斑块转化为稳定性的斑块,对斑块进行“加固”[7]。但是他汀类药物需要长时间使用才能产生“加固”斑块的效果。由于脑梗死患者的病理基础已经形成,为了预防脑梗死复发,还要加上一个“双保险”,即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在斑块发生破溃时,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的形成,避免脑梗死的复发,但是作为常规治疗方案,其对于脑梗死后肢体障碍的改善则并不明显[8]。
中医理论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致病机理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治疗应以通络益气、化瘀活血为主。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主要指血塞通胶囊口服联合针刺,两种方式均有助于推进患者血液流动,提升患者脑组织供氧量,继而降低血脂水平[9-10]。血塞通胶囊中含有赤芍、黄芪、三七及甘草等药物,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继而改善微循环,减轻患者脑部水肿的症状。 再配以针灸,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及神经组织代谢,推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针灸,可发挥调和气血的效用。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肌肉张力的作用,可进一步降低肢体痉挛程度,加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临床效果较显著。该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NIHSS 评分、BI 评分及FMA 评分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中药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的可行性高。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治疗中,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