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旅游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研究
——基于四川省古蔺县的实践

2021-05-24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蔺县红色旅游贫困人口

陈 强

(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四川泸州 646000)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近年来,四川省古蔺县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扶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四川省古蔺县红色旅游扶贫现状

关于红色旅游扶贫的定义,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1-3]笔者在结合现有文献和专家学者们表述的基础上认为,所谓红色旅游扶贫是指“以贫困地区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和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帮扶贫困人口通过红色旅游业,改变贫困面貌,摆脱贫困,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措施”[4]。

四川省古蔺县紧紧依托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战役”,深度挖掘和利用古蔺县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全程见证的唯一县、中央红军长征转战时间最久、转战路线最长、转战地域最广的县等不可复制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强化激活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意识,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一方面,可移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古蔺县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丰富,四渡赤水战役发生于此,留下了大量的馆藏文物。据统计数据显示:古蔺县现存可移动红色革命文物303 件/套(占泸州市1999 件/套馆藏可移动红色革命文物的比例为15.16%),分别藏于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274 件)、古蔺县文物保护管理局(29 件)。[5]这些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包括:红军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物品、手稿及其他遗物等。另一方面,不可移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也得到开发利用。据统计数据显示:泸州市现有205 处不可移动革命遗迹遗址,遍布泸州市下辖的3 区4 县,这些革命遗迹遗址包括:战斗遗址、红军驻地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红色人物旧居等。其中,古蔺县(121 处)、叙永县(43 处)、合江县(7处)、泸县(12 处)、纳溪区(5 处)、龙马潭区(4 处)、江阳区(13 处),古蔺县占泸州市不可移动革命遗迹遗址总数的比例为59.02%。[5]古蔺县现有的121 处红色革命遗迹遗址及纪念设施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得到挖掘和开发利用,在游客参观和学员培训期间进入人们的视野。对文化学者而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发挥着文化浸润、启迪人心的作用;对游客和学员而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发挥着教育培训作用;对贫困群众而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发挥着经济促进作用。

(二)红色旅游扶贫模式成效可观

古蔺县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要特征就是长征文化,以四渡赤水战役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是助力古蔺县红色旅游扶贫的基石。古蔺县现有红色革命遗迹遗址及纪念设施中,其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14 处、省级1 处、市级10 处、县级8 处、未定级88 处。[5]这些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为推动红色旅游扶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古蔺县太平古镇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6.5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 万元,直接或间接解决了131 户贫困户的就业难问题,让贫困群众通过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6]2019 年清明节期间,纳入四川省黄金周红色旅游景区统计的古蔺县太平古镇景区接待了大量游客,直接或间接地给贫困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四川省古蔺县红色旅游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相对贫困问题及防止返贫压力较大

2020 年2 月15 日,四川省政府召开的第42 次常务会议上,批准古蔺县等31 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古蔺县取得了脱贫摘帽攻坚战的胜利。如表1 所示,从2016 年至2019 年底,古蔺县已累计退出117个贫困村、脱贫11.47 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6 年的7.1%降至2019 年的0.27%。[7-10]随着绝对贫困问题基本消除,古蔺县剩余653 户贫困户的减贫任务将变得十分艰巨。除此之外,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现行标准的贫困户要全部脱贫,需要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聚焦边缘贫困户(即相对贫困人口),持续监测返贫风险户,因户因人落实补短措施,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一人,这也意味着古蔺县以红色旅游扶贫为代表的产业扶贫模式将面临较大压力。

表1 2016—2019 年古蔺县贫困村退出和脱贫人口数量统计

(二)红色旅游扶贫资金供需矛盾较突出

古蔺县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但是由于红色旅游扶贫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使得这些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据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古蔺县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乌蒙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对红色旅游扶贫的财政资源投入有限,很多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得不到资金投入,对贫困人口的脱贫带动作用有限。由于缺乏足够的扶持资金,使得部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未及时定级,导致大量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利用。古蔺县未定级的红色革命遗迹遗址及纪念设施有88 处,其中保护现状好的仅有1 处,保护现状一般的有42 处,而保护现状差的有45 处。[5]除此之外,保护现状较差的有1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 处县保级文物保护单位。[5]如果不能有效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会淹没在杂草中。

(三)经济和交通发展程度制约扶贫效果

古蔺县红色革命遗迹遗址及纪念设施资源丰富,遍布全县26 个乡镇。其中,最多的乡镇(太平镇)有10 处,最少的乡镇(箭竹乡、椒园镇、白泥乡、德耀镇)仅有1 处。[5]但是各个乡镇红色旅游扶贫的发展效益并不均衡。据统计数据显示,经济较为发达、交通较为便利的太平镇,红色旅游扶贫效益较为明显,2018 年古蔺县太平古镇红色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收入5000 万元[6]。而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其他乡镇,红色旅游扶贫的带动发展作用则略弱。例如,位于古蔺县大村镇的市保级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苏家坝地下党活动旧址显得破旧不堪,少有游客来参观学习,几乎变成断壁残垣。

三、四川省古蔺县红色旅游扶贫的创新路径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四川省古蔺县应进一步贯彻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建设红色旅游扶贫综合体,发挥政策叠加效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引集体资金和社会资金;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以红色旅游扶贫助推大扶贫。

(一)建设红色旅游扶贫综合体,发挥政策叠加效益

一是建设红色旅游扶贫综合体,带动红色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古蔺县投资约100亿元,经过2 至5 年的努力,整合太平、二郎、东新3 个乡镇的旅游资源,完善内部旅游交通网络,将郎乡旅游区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度假、康养、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综合体。[11]基于此,可以利用郎乡旅游区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带动周边红色扶贫产业发展和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此同时,古蔺县还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建设,“四渡赤水出奇之旅”总投资约5 亿元,集中用于提升改造古蔺县内环赤水河道路和红色旅游景区景点。[11]基于此,可以积极争取这个项目的规划资金,优先用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实现红色旅游扶贫综合体“由点及面”立体化建设。二是发挥政策叠加效益。据新闻报道:“古蔺县黄荆镇将全镇88 户贫困户293 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红色旅游景区的异地扶贫搬迁项目,通过打造旅游度假小镇,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12]古蔺县黄荆镇的“红色旅游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为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模式。综合发挥多种政策(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叠加的多重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不仅可以让相对贫困群众享受“政策溢出”效应,而且有利于实现贫困群众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脱贫,有效防止返贫。

(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引集体资金和社会资金

一方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一个良好的、有竞争力的扶贫产业,要建立起风险共担、红利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13]古蔺县出台《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设立1 亿元扶持基金,全面扶持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大力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稳固的脱贫产业园。[14]基于此,要创新探索建立“政府+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用政府扶持资金补齐贫困群众资源禀赋短板、抗风险能力短板和职业技能短板,确保贫困群众在红色旅游产业扶贫中拥有一份稳定收入、学会N 项技能。另一方面,吸引集体资金和社会资金。近年来,古蔺县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境内环赤水河道路的升级改造和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扶贫开发。这些红色旅游扶贫项目实施以后,可以辐射古蔺县50个以上的贫困村,直接或间接带动10 万贫困人口就业,让贫困人口通过红色旅游扶贫获得工资性收入。[11]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元治理主体(政府)+营利性主体(企业)+公益性主体(社会组织)+参与性主体(贫困人口)”的红色旅游扶贫资金投入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红色旅游扶贫开发和给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协同开发、共同收益。

(三)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以红色旅游扶贫助推大扶贫

一方面,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以红色旅游扶贫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将散落在古蔺县各乡镇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规划和整合,并将其全部纳入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当地政府还应对发展红色旅游扶贫的用地、用电、税费等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为红色旅游扶贫提供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大产业助推大扶贫。“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做好主导产业是二者统筹的根基、基石和载体。”[15]古蔺县要立足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优势,按照“生态田园,红色古蔺”总体定位,确保旅游产业发展辐射50 个以上的贫困村,带动城乡间接就业10 万人,使旅游产业尤其是红色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古蔺县的主导产业。例如,太平古镇景区适时推出13 大类“红军菜”及其他红色旅游产品,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500 元以上。[16]正是通过产业兴旺,精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猜你喜欢

古蔺县红色旅游贫困人口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书籍《古蔺花灯》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红色旅游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出路
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出路
古蔺西部地区杉木育苗造林技术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