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一村一志一馆”工程建设实施报告
2021-05-24汪丽菁
◎汪丽菁
(张家港市委史志办,江苏张家港215600)
一、“一村一志一馆”建设的背景与实施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经济发达地区许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通上水泥路,小楼房也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然而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让乡村付出了很多代价。传统的古村建筑在消失,老物件在遗失损毁,离乡人员太多导致传统风俗习惯逐渐消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既可以加快乡村的基础建设又能够留住浓浓的乡愁呢?我们到农村寻访有关村庄的旧事,多得找村里的老年人,才能了解村庄历史上曾经的人、事、自然景观及社会风貌等。但实际上,由于老年人年岁和健康的缘故,记忆和表述能力都大大降低,所提供的内容难免支离破碎,经由这种渠道采集到的也只能是只言片语,很难获取翔实、丰富的村庄历史信息。今天,农村许多年轻人他们所熟悉的只是自家的父母、自己几代人及小圈子的情况。没有文字的记述,后来的村民对村庄历史只会知道得越来越少,真相也会与历史真实情况愈发偏离,甚至出现严重的信息断层。
这种现象暴露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现实问题:各地农村大都没有村史、村志可供查阅,也没有村史馆可供观览,而村民迫切需要了解村史。正是基于社会变迁的实地背景,张家港市提出了建设“一村一志一馆”工程的理念。
对于张家港市来说,实施“一村一志一馆”工程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因素。进入21世纪,张家港市进行了三轮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行政村数量锐减,一大批行政村名、自然村名成为历史地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许多村民的共同心愿。很多村的村民和村里的文化人主动提出要修村志。村民民主议事,赋予了村志编纂、村史馆建设全新的方式,其间村民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认真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向村委提供资料、实物和口述历史,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这项工程还饱含着老村书记的情怀,许多村书记都是在任一二十年,他们亲身经历村庄一系列建设和发展变化,对村庄有着别样的情怀,这些老村书记面临着即将退下来交接,也很希望将这些建设和历史记录下来,告慰自己和告知后来人,让大家记住,不忘怀当年的艰辛和发展的不易。张家港市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2019年村级可用财力均在400万元以上,平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少数村达到2000万至3000万元,村级可用财力也为村志编纂和村史馆建设提供了充足经费保障。
二、“一村一志一馆”建设的具体目标
2011年,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委史志办)首次提出“传家宝工程”概念,在杨舍镇包基村试点启动《包基村志》的编纂,意为将村志编纂成为村民的传家宝。2012年3月,有“华夏第一钢村”之称的永联村开始着手编纂《永联村志》。同年5月,经济开发区(杨舍镇)李巷村也开始组织编纂《李巷村志》。2013年12月和2015年5月,《包基村志》和《永联村志》《李巷村志》先后正式出版发行。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7月,市委史志办正式出台《关于启动“张家港名村志系列丛书”编纂工作的通知》,要求党委村、经济强村和特色村先期开展村志编纂,并明确要求村志必须在坚持地方志书体例规范的基础上突出本村的“名、特、优”,要一村一志,不可千志一面。并以市政府名义专题召开张家港市名村志编纂工作推进会,由分管副市长作大会讲话,全市广泛发动,全面启动名村志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各区镇积极响应,首批申报张家港市名村志36部。保税区(金港镇)更是全员发动,要求分三年启动全域名村志编纂。同时,市委史志办明确要求各村在编纂过程中注重资料征集,特别是实物、图片资料的征集,所征集到的资料必须归档,并提出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以充分发挥史料作用,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2017年初,市委史志办在区镇史志场馆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一村一志一馆”建设的概念。
“一村一志一馆”工程建设所确立的指导思想是承载村庄历史与文化,建设全体村民精神家园,通过挖掘整理乡村社会发展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及组织人编纂村志,全方位记录乡村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成为人们留住乡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具体目标是:
(一)留存地域文化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种要素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就张家港市而言,虽然全域都属吴语区,但南部成陆早,北部成陆晚,东部原属常熟市(县)管辖、西部原属江阴市(县)管辖,江边还有部分原属南通市,既有成陆5000年以上的老陆,也有成陆不到200年的新沙滩,有许多移民,方言就有5种不同主体,东西部生活状态与风俗有很大区别,所以各村都有不同特点。虽然市(县)志、镇志和市级史志场馆在一定程度上有记载和反映地域文化,但从总体上说,基本上是从宏观或中观角度,对地域文化的记载和反映不够具体详细。而村志、村史能具体而微地反映本乡本土地域文化,如地理环境、风景名胜、传统产业、生产技艺、土特产品、民俗风情、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异闻传说、歌谣谚语、村规民约、传统艺术等,可为地域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积累丰富资料。
(二)记载村庄历史
村庄是由村民、住所及周围的土地构成的,是随着农耕的兴起而诞生和发展的。每个村庄都有百年、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关于村庄建立、历朝历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家族的兴旺或衰败、村庄名人和他的故事及轶闻等,历来都是口头流传的。编修村志,可把村庄的历史用文字记载下来,传之后世;建设村史馆,可以直观保存和展示村情村貌发展;村史注重一村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更具体、详细、深刻、鲜活。
(三)抢救乡村人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迅速推进,特别是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村庄的消失,许多村落连名称都没有留下。经过数百年甚至几千年漫长岁月的发展积淀起来的丰厚历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随着村落的消失而消亡。有形文化方面,那些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是曾产生过世代流传的故事和传说的街巷,具有朝代风格或当地特点的院落建筑,承载着宗族历史的宗祠和家庙,陪伴了一代代村民的古碾老井,以及街边村旁的老槐古柏,都随着村庄动迁而消失。无形文化方面,随着村庄变成社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业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化,随着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谋生手段等的改变,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民风民俗、村规民约、生活习惯、乡土文化逐渐消亡。在这大变革的时代,许多村落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留住乡村历史文化的方法只能是用文字、图照和保存实物等将其留存下来,编写村志、建设史馆就是最好的形式。
(四)留住乡情乡忆
一个人出生于某一个村庄,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久而久之,对故乡就产生深深的热爱和眷恋。故乡的山山水水、道路街巷、庭院老屋、一草一木,甚至连村庄的空气气息,都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特别是当离开故乡到外地常住的时候,那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魂牵梦绕,愈久愈烈。手捧村志,参观村史馆,看到那些熟悉的事物,就像回到故乡一样,对思乡情绪是莫大的慰藉。特别是今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村落消失了,人们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永远不可能再看到村内原本熟悉的一切。因此,村志、村史馆也是留住乡情的最佳方式。
(五)提升精神凝聚力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的战略措施,要求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村志、村史馆正是综合性的文化建设工程。村志是一村的百科全书,广大村民从村志记载的本村新旧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能更深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由于村志记载的是自己或前辈经历的事,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印象特别深刻,更能激发起村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村史馆同样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与文化,是全体村民的精神家园,以前有大家族建宗祠,其目的就是用祖辈的亲缘关系,拉近同姓氏家族成员的距离,形成亲缘凝聚力。村史馆承载同村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可以通过唤醒记忆、增进乡情,增强同村村民的使命感和认同感,形成合力、建设家乡。
三、“一村一志一馆”建设的重点举措
在“一村一志一馆”建设具体推进过程中,张家港重点抓了以下三方面:
(一)抓考核建制度
市委史志办将相关工作纳入对区镇史志工作的绩效考核,根据各镇提出考核要求,对名村志编纂启动的需由区镇及时上报,并根据要求搭建班子,各申报单位做到领导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当年编纂任务不完成的会酌情扣分。有考评就有抓手,2017年市委史志办在要求村史馆建设之前,首先要求区镇建史志馆,当年就全部实现。随后,提出大镇每年至少2个展馆、小镇每年至少1个展馆建设的量化指标,各区镇马上就开展摸底排查,有条件的村先上,做到有计划推进,而且实事求是地抓落实。市委史志办坚持每半年一次督查,听取区镇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相应问题。
市委史志办在区镇史志会议和下发的通知中,均明确村志编纂等相关工作由所在村委会组织实施,各区镇史志办负责指导服务,市委史志办负责审核验收。这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村委会的主体责任,杜绝了有部分村领导做甩手掌柜的想法;也特别指出村志必须通过地方志部门审核方能出版的要求,使各村进一步了解了志书不是你想出版就能出版,需要通过审核方可出版的规定和要求。有了这一概念,在市委史志办组织审稿会提出意见时也就杜绝了推诿扯皮、能不改就不改的想法。史志办同时也提出了村史场馆需要具备村名由来、大事纪略、经济、地情、社会生活、人物等方面内容的建设建议、意见以及政治性、史实性把关的要求,明确了市、镇两级史志部门的职责,为之后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开展评比亮特色
为推动村志亮特色,先后出台《关于开展首轮张家港市名村志评奖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张家港市名村志评比奖励办法〉的通知》,组织苏州地区方志专家按照评分标准对通过张家港市委史志办终审的村志开展分批评比,评出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志书三类,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和3万元奖励,对特色不明显、编纂不到位的志书不予奖励。最终有32部名村志获奖。这些获奖单位均有1至2篇特色篇目,章节中也均有特色反映。例如《河南村志》中有耄耋老人合影、全村20个不同姓氏少年儿童为该村写的寄语“回家的路”,链接了20世纪80年代本村人翻建楼房的账单、“田头办公”、“赤脚医生”等小故事;《章卿村志》中有特色篇章“章卿赵氏”,《棋杆村志》有“东兴缪氏”篇,《花园村志》有徐家湾遗址挖掘现场和出土文化图片,《南庄村志》《棋杆村志》等大多数村志都收录有未动迁前每个自然村的住户分布图等。
大新镇新海坝村史长廊
对场馆建设,张家港市根据各村场地、经费不同的实际,要求各地在建设村史馆时因村制宜,统筹兼顾,可与村文化服务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位、党建红堡阵地、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提出因地制宜、宜馆则馆、宜廊则廊、室内外相结合、与村情相宜的建设思路。对一些特色场馆,经申报批准,市委史志办也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保税区(金港镇)、冶金园(锦丰镇)、塘桥镇等区镇也对村志编纂和村史场馆建设出台了相应的奖补政策。
(三)提供专业指导
针对村志编纂人员主要来源于乡村、业务水平普遍不高的实际,张家港市委史志办从纲目入手开展业务辅导,把好名村志编纂基础关。市委史志办先后编印了《张家港市名村志编纂指导手册》,汇编地方志法律法规、质量要求、行文规范、编纂流程等基础知识,做到编纂人员人手一册。在杨舍镇、金港镇、塘桥镇等区镇定期开展片区集中业务培训和研讨交流,以研代训,促进村志编纂的质效提升。为营造齐心协力修志的氛围,在开展面上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建立村志编纂QQ群,提供线上服务。市委史志办及时整理张家港市建置沿革、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名称等基础资料,以及资料收集方法、大事记收录标准、人物入志方法、“精神文明建设”篇中“身边好人”的入选标准和写作方法、志稿分纂“四步法”、志稿消肿瘦身法、村志审稿“十查法”等村志编纂方法,发给编纂人员。根据村志编纂进展中发现的实际情况,又及时总结村志各篇目编纂中普遍存在的农业篇重旧时农业轻新型现代农业、工业和商贸服务业门类分类不清和点面未结合等五大类错误倾向,以及怎样当好村志主编等做法经验,在村志编纂QQ群中发布。在首批志书评奖出版后,及时总结经验得失,下发《关于加强区镇村(社区)志编纂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标准,以提升和创新优化后期新启动的村志编纂。
棋杆村暨阳清风馆内景
为使各村少走弯路,防止镇村人力物力的浪费,彰显本地特色,市委史志办明确地方志科具体负责,提前介入指导,从村志启动培训、纲目研讨,到初审、复审、终审全流程参与,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在纲目和志稿研讨中,特别注重各村特色必须在村志中重点彰显。同时积极提高区镇史志办史志人员的能力,发挥区镇的作用,推动邻近地区村志编纂人员间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塘桥镇鹿苑地区、凤凰镇西张地区、金港镇南沙地区、杨舍镇塘市地区等各村志主编都养成了交流研讨、相互审稿的好习惯。专业的指导,为修志人员提供了专业保障,消除了他们的恐慌情绪,让他们肯修志、会修志、修好志。2017—2020年,市委史志办先后开展市、镇、村三级村志研讨活动400余次,每部志书一般要开展研讨5—8次,个别志书甚至突破了10次。对于村史馆建设,也是有求必应,实地踏勘,一般都会根据场地大小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意见,在设计稿出来后会及时给予调整意见,以防止出现返工的问题。
四、“一村一志一馆”建设成效与创新展望
至2020年,张家港全市村志编纂和村史馆建设呈现出普遍推开的壮观景象。三年中,先后正式出版名村志47部,建成村史馆33个,遍布全市各乡镇,占全市10个区镇146个村的三分之一。
相继建成的南丰镇永联村史馆、杨舍镇农联村乡村记忆馆等建设规模大、档次高、设施全;杨舍镇棋杆村暨阳清风馆、金港镇山北村乡贤馆、乐余镇永利村村史馆等精致细腻、特色鲜明;大新镇新海坝村、乐余镇双桥村等村的村史长廊,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北社区的大事记铭同样别具一格。
农联村乡村记忆馆分为农联农耕文化馆、工匠馆、“我们的家”三部分,总面积3200多平方米,投资700万元,2016年开始建设,2017年10月竣工。农耕文化馆通过将当地旧时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场景再现的方式,展示了农村独特的耕作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粹和流传于民间的节令风俗;工匠馆,实景展示了泥瓦匠、篾匠、裁缝、木匠、铁匠等劳作场景,挖掘与传承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我们的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战略和张家港精神发展史开篇,由党建引农联、深情忆农联、奋发强农联、文明塑农联、和谐稳农联、环境秀农联、自治爱农联、幸福驻农联、众人赞农联、春风到农联、荣誉耀农联、明天画农联等12个篇章构成农联村发展史,全景展示了农联因时制宜,创造性推动经济发展、百姓致富,打造景美、业兴、民富的幸福农联新样本。
永联村史馆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由序厅和永联现状、永联历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永联经验等4个主题展区组成。全馆以永联历史发展为主线,集中展示永联村由小变大、由穷变富的历史进程。为增添参观的生动性,展示馆不仅有图片、视频等展示形式,还使用了大型雕塑、流媒体、3D动画等现代科技给参观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和立体互动。展馆的最后有一面“思想墙”,墙上所阐述的思想、思路,是在永联村40多年的艰苦实践中、不懈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永联发展的宝贵财富。
“一村一志一馆”建设在镇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改造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村民的“文化自信”得到加强。许多村通过其中精神文明篇、“身边好人”等相关内容,提升了凝聚力;不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康居乡村建设、水美乡村打造中融入了地方元素,不再是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在千年古村塘桥镇金村,乡村游览中明显可见到该村名人、老宅历史、村赋等元素,这些都是名村志编纂中挖掘和记录下来的。
村志出版后,得到了各村村民和村里的“名人”“文化人”的普遍关注。市委史志办对各村均有提交上报200本村志的要求,以供应各级史志场馆,并要求各村充分考虑余量,至少有300本的富余,印刷之前各村均对村志印刷量做了充分考量,但实际发放下来却远远不够,很多村是按照年终分配户数发放到村民手中,但许多村民提出自己和父母是分开的两家,应该都要一本,驻村企业、单位也纷纷要求增加赠送量,去往外地或很早就迁出村到市里、镇上居住的老村民听说了也都要一本,使得村志不够发,不得不把留存及需提交市委史志办的书都发给了村民。棋杆村在暨阳清风馆内将《棋杆村志》作为展示书,各地参观的团队都非常感兴趣,往往都要取走一些,促成村志广泛流传。一时间,市委史志办经常接到来电或“12345”转来的电话,要求赠书。好多村民看到一两个错别字也会到史志办或村里反映,可见其关注度和热度。村志成了张家港市史志馆、区镇史志馆中大家翻阅最多的书籍。许多没出村志的地区纷纷向自己村的村委提议,要求本村出版村志。
村史馆则成了各级教育基地、红堡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及廉政教育基地,参观活动络绎不绝。如,暨阳清风馆因为其中重点反映了东兴缪氏“第一做好人,第二勤读书”的家训,诠释了东林英烈缪昌期刚正的品格和清廉的家风,成为全省廉洁文化示范点;在塘桥镇金村,一个个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吹起了和谐的春风,滋养了文明的沃土;在金港镇山北村乡贤馆,一张张新老照片的对比,见证了张家港保税区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的羽化蝶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触动了村民,让大家找到了归属感,增强了自豪感。张家港村史馆连点成线,真正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亮点。“一村一志一馆”的建设典范杨舍镇农联村、乐余镇永利村等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杨舍镇农联村乡村记忆馆、南丰镇永联村史馆等场馆成为上海、江苏附近地区的旅行社的旅游点位;锦丰镇常家村史馆、福利村老围埭陈列馆等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张家港市村史馆打造“乡愁储蓄所”,被张家港市委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示范点。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一村一志一馆”建设需要新的更大的提升。2021年,张家港市提出打造“两融三美”全媒体志书和史志场馆“线上+线下”提质建设的新目标。这两项工作均被张家港市委宣传部纳入了年度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项目清单,以文件形式下发。其中,“两融三美”是指将传统志书与全媒体志书相结合,以文字之美,添志书言语风韵;以光影之美,展物产人文风华;以版式之美,应时代阅读风尚。史志场馆提质建设则是在全市各区镇打造不同形式、不同类别、可看可玩可阅可鉴的百姓身边的史志场馆集群,探索数字化史志场馆建设,将村史实体馆全部搬上网,利用好这一资源在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好更广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