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演员的职业规划
2021-05-24赵明
赵 明
“所谓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这句名言其实还有逐渐变得众所周知的后半句:“但那1%的灵感更为重要,甚至胜于99%的汗水。”在歌剧艺术领域,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歌剧演员,把这句名言中的“灵感”换为“天赋”毫不违和。或者说,想从事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天赋”都是成就“天才”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但那99%的汗水同样不可忽视,不论是发明创造还是在艺术领域。如何让汗水成为真正滋养天才成长的阳光雨露,而不是淹没天才光明未来的滔天洪水,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和学习者认真思索和探讨。具体到歌剧领域,拥有非凡天赋又勤奋刻苦却最终“伤仲永”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何让一名声乐学习者真正成长为歌剧演员,不论家长、教师,还是学生自己,或许都需要一番慎重的规划。
相比虚无缥缈的设想,我认为实实在在的经历才更有说服力,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在这篇文章里,我有幸邀请到两位在当今国际歌剧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年轻同行,请他们分享各自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规划,听听那些属于歌剧演员的“白衣如雪、来去如风”的日子。
讲述人:王云鹏,青年男中音歌唱家,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艺术家,“第20届多明戈世界声乐大赛”荣获三项大奖,入选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最受瞩目的25位中国人”名单。
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可能根本没想过自己将来能真正从事歌剧职业,所以在学习初期,很难说什么真正的规划。就我而言,在很小的时候,我曾设想过成为一名歌唱家,但万万没想过能成为一名歌剧演员。直到初中,我和歌剧都没有任何接触。学习歌剧,一般都是在变声期之后,或者从上大学才开始专业学习歌唱和表演。相较而言,我的经历略有不同,我从童年就开始在舞台上表演。那时的我还没有受过任何声乐训练,但那些经历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声音,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尽管更多的只是感官上的了解,还谈不上技术。
高中时,我开始接触古典歌剧的唱片,一“听”钟情,一发不可收拾地热爱至今。这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质感和迸发出的能量,从感官到灵魂,都给了我极致的震撼。第一次接触美声唱法,是偶然听到世界三大男高音在罗马举办的音乐会,之后我买的第一张唱片正是帕瓦罗蒂的专辑。后来那张唱片由于听得太多,甚至被我听坏了。从那时起,我不但听和自己同声部歌唱家的录音,其他声部歌唱家的录音我也会大量欣赏,这样能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人声的各种可能性。歌剧声部的划分,在歌剧艺术发展非常成熟的今天其实已经有了详细的定义,如德国的“Fach”系统。但从戏剧的角度而言,还可以更加细致、多样的继续划分下去。歌剧艺术毕竟是舶来品,在国内的环境里,我们要想于学习声乐的初期有一个正确的起点,我认为一定要大量地听唱片。在浩如烟海的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声部的歌剧作品录音中,通过找到其中的异同,琢磨声音的奥秘,从而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声音。这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难用语言形容。而且,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是否热爱这门艺术,是否能够保持对艺术的忠诚并一路走下去。在我看来,所谓规划,必须是在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谈及,在此之前,其实只是本能的热爱。
当我们在专业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或许,最大的规划就是对可能出现的机会做尽可能充分的准备,这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很多机会并不是规划出来的,但歌唱技术、作品的完成程度,甚至在一些场合的言谈举止,都是可以通过规划及对自己的要求去达成的。一定要在每次声乐课堂,以及跟每一位指挥、导演、艺术指导等工作的过程中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做到最好。我的歌剧生涯至今,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是源于偶然的机会。比如,能够到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学习,缘于一次给学院院长非常偶然的试唱。那时,已经过了学院的录取时间,我却因为这次试唱意外地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我在学校参加了歌剧《女人心》的排演,因为良好的表现,被指挥引荐给多明戈大师试唱。在大师演出中场休息的20分钟里,我完成了这次试唱并受邀参加“多明戈声乐大赛”。比赛获奖后,又被一位评委推荐考入大都会歌剧院“林德曼青年歌唱家计划”。所有这些机遇,于我而言,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更谈不上规划。我觉得我唯一坚持的就是随时随地、尽量充分的准备,等待机会的到来。
当然,机会也分为很多种,有些邀约充满诱惑,但并不是真正适合我的。面对它们,一定要保持冷静,这或许才是称得上“规划”的部分!比如,我在“多明戈大赛”刚刚获奖后,西班牙瓦伦西亚歌剧院就邀请我去饰演《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马切洛,但那时我觉得自己还是需要继续学习,就谢绝了这次机会,回校继续自己的研究生学业(第二年)。毕业时,瓦伦西亚剧院又向我发出邀请,让我饰演《茶花女》中的阿芒,祖宾·梅塔指挥,饰演茶花女的是欧美当红女高音索尼娅·永切娃。必须承认,这种机会无法让人不动心,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我还是拒绝了。现在想来,如果我去拼一下,完成这个角色也不是不可以,当然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我认为有些错误,如果犯了一次,或许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以我当时24岁的年龄,也不想过早被人为地划入客观上自己并不应该到达的角色分类中。事实上,时至今日,我依旧没有接受过威尔第歌剧的角色,我觉得自己至少还需要几年时间来准备。如果为了一个角色、一个机会,过早地损伤了自己声音,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的声音,才能在足够长的职业生涯里完成更多自己喜爱的角色。
王云鹏参演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版《罗密欧与朱丽叶》,饰麦库修
作为一名歌剧演员,我现在的年龄,应该说才刚刚起步。不管曾经获得过什么荣誉,要想真正获得一个成功的歌剧职业生涯,需要永远冷静地审视自己,永不停止地学习。我认为,在歌剧领域,维持歌者职业生涯的关键还是歌唱技术。当然,音乐、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同样重要,但从重要程度来说,或许这些都不能逾越歌唱技术。毕竟,歌剧几乎可以说是现在唯一一种不借助扩音设备的舞台演唱形式,音色和声音的穿透力完全依赖歌者自身的条件和技术。而且,因为我们靠“身体”去发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变化,歌唱技术一定要随之改变和主动提升,歌唱技术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到我自己,我感觉每年身体和声音状态都会发生变化,有时会进步,有时也会有不适,需要及时关注和感知,并及时调整。我认为这是声乐中最难的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跟运动员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运动员大多在三十岁左右就会退役,而我们三十岁才刚刚开始,一般四五十岁才能达到顶峰。要想更长久地保持艺术水准,我们就要努力保持身体的状态,包括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旅途奔波、演出的精神压力,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机能的衰退等,这些都会伴随每一位歌剧演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尤其现代各种新兴艺术形式对人们感官的刺激更加强烈,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古典音乐和歌剧行业,这些都会给歌剧演员更多的压力。
除了歌唱技术之外,还要从表演等多方面提升完善自己,要以更加真实、真切的表演去适应观众不停增长的观赏需求,以及高清直播等传播形式。要做到这些,需要歌剧演员在台下做更多的准备、调整。
我认为,国内年轻的学生们,现在有条件、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更多的规划。在很多方面,他们都有着比我们更好的条件,比如外语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尽早地开始外语学习,包括英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同时,外语能力的提升跟歌唱技术最好是同步的,不要分先后。因为语言发音的错误,不会随歌唱技术的进步而改正。相反,错误的肌肉记忆会随时间的累积越来越难改正。还有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能力,也需要引起大家更多的重视。因为很多机会的到来或许都很突然,比如临时救场等,强大的综合素质会帮助你更好地抓住机会。这些都是我到国外之后才体会到的。我们应该抽时间去博物馆、美术馆感受和体验更多的艺术形式,因为感官都是相同的。那些颜色、线条,以及视觉、触觉上的质感,都能给你的声音更多的刺激和想象空间。其中的奥妙很难形容,但同一个作品、同一个角色能够被不同的演员赋予不同的内涵,每个人的与众不同和独到之处或许就来源于此。这些独特的个人印记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但一定具有独特的魅力。
讲述人:夏侯金旭,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签约艺术家,“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者。
回顾从学习声乐,到正走上歌剧道路这么多年,就目前来说,其实我对自己的歌剧生涯是有规划的,但并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初学声乐时,我只是知道自己是个男高音,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来终于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大学,才稍微有了一些优越感,但并没有太强烈的想要出国深造的愿望,或者说完全不敢想。
在我的声乐学习之路上,第一个转折出现大二的时候。那时,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个在瑞士苏黎世举办的大师班的选拔,参加这个大师班的还有来自国外十几所音乐学院和意大利斯卡拉剧院等著名歌剧院“青年艺术家计划”的学员,大师班最后还有一场名为“古典之夜”的音乐会演出。本来,这个项目只准备在中央音乐学院选拔两名女高音,但我当时也参加了选拔,并且特别幸运地被选上。之后就有了我的首次出国学习经历,长了很多见识——见到了来自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曼哈顿音乐学院、俄罗斯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法国巴黎等国际知名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尤其是见到了在歌剧录音和录像里仰慕已久的男高音大师弗朗切斯科·阿莱扎。当时,虽然我得到了很多肯定和赞许,但更多感受到的还是自己在声乐技术、语言能力、音乐素质上跟真正国际水准的差距,以及外语交流能力的欠缺。这次出国的经历,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从那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思考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歌剧生涯。
虽然在苏黎世我收到了来自阿莱扎大师的邀请,让我学习德文,然后准备进入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但当时我同时收到了柯蒂斯、曼哈顿等音乐学院的邀请,权衡之下,我还是决定先学习英语,准备托福考试。一年后,我的母亲鼓励我参加“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的国内初选,但比赛的规定曲目确实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尤其是德文作品的演唱,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大的问题。而比赛当天,我的钢琴伴奏又因为一些突发情况无法到场,临时换的伴奏老师并不熟悉作品,我们也完全没有时间磨合。好在我发挥得还不错,但对结果并没有报任何期望。两个多月之后,我意外收到了入选通知。当时我的英文水平还比较有限,是求助了其他同学翻译后才得知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我似乎无法再放弃。于是,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准备,并在当年10月奔赴德国参加“新声音”的正式比赛。由于自己完全是抱着长见识的目的去参赛,因此前两轮比赛几乎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就想着把作品完成就好。当我幸运地进入了决赛,才感受到真正的紧张。好在我准备的决赛曲目是自己比较有信心的《冰凉的小手》和《你是我心中的一切》,所以最终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成绩。现在想来,当时我的技术和综合素质并不完备,或许评委们是因为我的年纪较小,看到了我未来发展的一些可能性。
比赛结束之后,我的计划还是继续学习英语考托福,准备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和柯蒂斯音乐学院的考试,当时两所学校都已通知我,只要通过托福考试就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有趣的是,命运又一次把我推向了德语世界。比赛后,我还同时收到了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青年艺术家计划”、苏黎世歌剧院“青年艺术家计划”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邀请。由于我在校成绩比较优异,院长最终批准我提前毕业。我选择了加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就这样真正开始了我的歌剧生涯。
刚刚进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时,我只签了一年的合同,未来会怎样,依然是巨大的未知。那时,我每个月都会有登台演出小角色的机会,还都是《唐·卡洛》等大制作,以及与罗伯特·阿兰尼亚、瑞内·帕佩等大牌演员合作的机会。我在跟波兰男高音皮奥特·贝扎拉聊天时,惊讶地发现他也有类似经历,他在一个小剧院唱了八年的小角色,才慢慢地有了更多机会。而我的幸运之处在于,我歌剧生涯的开始就在这么大的剧院。我的第一个演出季,除了这些小角色之外,还有一些替补重要角色的机会。有一次,剧院演出《玫瑰骑士》,女主角是女高音芮内·弗莱明,又有视频直播,我是男主角的替补。之前,我做替补,从未有真正出场的机会。那次如此重要的演出,我本来以为同样没有机会出场。没想到,首演当天下午,我被临时通知要顶上,而且没有任何排练。收到消息后的我真是既兴奋又紧张,上台前的每一分钟可以说都是煎熬,直到站上舞台看到弗莱明淡定的神情,才稍有缓和。成功完成这轮演出后,我收到了剧院的续约通知。于是从2014年起,我有幸开始在剧院担纲一些重要歌剧的男高音主角,如《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等。2014—2015演出季,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还给我颁发了“最佳艺术家”奖,由市政府颁发证书,并受到奥地利广播电视台(ORF)的专访。可以说,这些成绩其实都远远超越了我最早的规划。
虽然很难做到,但我认为作为一名歌剧演员,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哪怕是不售票的彩排,以及一些不算太大型的音乐会,台下或许都会有一些能给你带来巨大帮助的人在关注,所以随时都要保持水准全力以赴。
夏侯金旭参演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唐璜》 ,饰唐·奥塔维奥
还是在2014年,我第一次跟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格鲁贝洛娃演出多尼采蒂的歌剧《恶魔罗伯特》。演出结束后,我才知道台下坐了很多权威专家,包括柏林国家歌剧院的院长,以及一些极有影响力的经纪人,如欧洲著名的希伯特经纪公司的创始人希伯特先生,他还专门到后台询问我是否愿意与他签约,给了我巨大的惊喜。2018年,格鲁贝洛娃在维也纳举办舞台生涯的告别音乐会,我也非常荣幸地受邀作为合作男高音参加,在舞台上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这些年的职业经历中,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自尊心时刻都在遭受着挑战。我其实不是一个自信心很强的人,但一路走来一直在提升的、一直所依仗的却恰恰是我的自信心。我觉得在国内,拥有优秀声音条件的男高音不在少数,很多人的条件都让我非常羡慕。但最终能否真正站上歌剧舞台,在条件和歌唱技术之外,还要看你的语言和音乐能力等。在这方面,很多韩国歌者走在了我们前面,他们很早就能够来到欧洲的音乐环境之中,语言和交流能力都远比中国歌者要好。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是作为男高音,绝不能轻易丢掉自信。即使单从声音角度来说,于我现在三十岁的年龄而言,我觉得依然欠“火候”,还需要全方位提升。近些年,我一直在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声音状态,并据此规划自己的角色和作品。
目前,我还是想多唱一些多尼采蒂、罗西尼等“Bel canto”时期的作品,也包括莫扎特的作品。回想上大学时,我像现在的很多学生一样,非常崇拜男高音歌唱家胡安·迭戈·弗洛雷兹,会模仿他的声音,但那时的模仿难免有些“推”“挤”。我在2013年见到了弗洛雷兹,他告诉我,他的音色完全是自然的,没有任何“推”“挤”;尤其是他的花腔,并没有大家所说的颗粒感,都是连贯的,这给了我巨大的启发。
我觉得,歌剧演员正确的职业规划一定离不开对自己声音最客观、清醒的认识,更直接地说,就是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的声音。以我自己为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轻型男高音”。但随着不断的舞台历练,以及在很多老师的帮助下,我才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声音还有很多的可能性,现在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抒情男高音”。本来,2020年我会在东京奥运会期间与著名指挥家杜达梅尔合作演出三场“贝九”,很遗憾,演出因为疫情被取消了。
我今后最重要的职业规划,应该就是跟经纪人保持积极地沟通,告诉他们我想要演唱的角色和作品。其实,目前很多资深歌剧经纪人已经退休,而很多年轻的经纪人并不是非常了解歌剧和演员。比如,我的经纪人就曾问过我,是否能演唱《假面舞会》中的古斯塔夫,甚至一些瓦格纳歌剧中的重要角色?我告诉他,这些角色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早了!虽然说“不”很难,但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歌剧演员在舞台上真的很难避免失误,但失误如果积累起来,很可能是致命的。比如著名男高音罗兰多·维拉宗,2005年他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演,风头无两。2013年,他又来演出《茶花女》。短短七年过去,应该说,那时他的歌唱状态已经非常糟糕了。据我所知,他在辉煌时期,经常是上半月在柏林演出七场《游吟诗人》,下半月就在维也纳演出五场《唐·卡洛》。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演出,对任何歌者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损耗。我总认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还是需要理性思考,才能厚积薄发。
小 结
看完这些讲述,不可否认,很多时候作为一个普通的声乐学习者或者从业者没有上述两位歌者那样的天赋和机遇,也无法像他们那样规划自己的未来。但,过来人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人生充满未知,人的潜力常常超乎想象,他们在艺术道路的起点时其实根本无法预估自己能走多远。规划,有时是有意的,有时又是无意的。很多时候,规划其实就是“热爱”,是“冷静”,是“坚持”。最好的规划,或许,就是“完美的准备”,以及“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