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路径探析
2021-05-24孙义明
孙义明
【摘要】学生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本文针对某高职院校二级分院建筑类专业学生学情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调研及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梳理育人的思路与理念。
【关键词】培养质量;学情;育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40
学生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按照国家有关会议精神的要求,对某高职院校二级分院建筑类专业学生总体情况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汇总梳理及科学研判。围绕本次调研的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调研的对象涵盖大一至大三的三个年级,其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66名,大二学生144名,大三学生85人。在调研分析报告梳理的过程中,分院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等群体对当下分院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基于本次调研的前提下,结合我分院的院情、学情,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办法,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日后服务盘锦地方经济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础。
一、学生学情分析
(一)在校学生成分分析
1.民族成分、生源区域的差异化
经调查,建筑工程分院总计在校生409人(不含B、C类),其中男生253人,女生156人。学生生源地横跨7个省份,辽宁占47%、新疆占35%、内蒙古占12%、安徽占2%,河北、青海等省各占1%。同时,学生民族成分多样化,除汉族外,分院有来自7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其中,汉族261人,满族88人,维吾尔族27人,蒙古民族17人,锡伯族8人,回族4人,哈萨克族3人,苗族1人。区域文化、生活习惯多样化,这给分院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学生个性表现的复杂化
学生的个性表现、问题存在更是差异化和复杂化,这给分院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课题。据调查,生活习惯和区域气候等的变化,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反应。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3.沟通交流的顺畅度不高
2020年,分院共录取58名新疆籍学生,占本届学生总数的35%,其中维吾尔族37名。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发觉,他们在语言沟通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
(二)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分院在校学生中,有282名单独招生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1%;有统招补录类学生115人,占学生总数的25%。从学生入校考试成绩来看,以及高中阶段的情况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一直处于厌学及学习成绩落后的状态,步入大学校园后也依旧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有少数同学凭借自己的所长和老师同学的鼓励,参与到校园的各项活动中来,但必定是个别。多数同学还是呈现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趋于应付考试、应付学校学业管理的要求来进行学习。没有内在求学欲望的内生动力,个人对理想信念等追求更无从谈起,这不论是对课堂教学,还是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课题。
二、育人工作中学生问题的呈现
(一)学生缺乏未来理想信念的表现
目前多数学生理想空无、学习目的性缺失、内心焦虑、对前途未来一片迷茫。信念缺失容易动摇,遇到挫折困难容易改变。特别是表现理想欲望化,注重实际利益,只重视眼前,没有长远的打算。有的同学抱着“理想,有利就想;前途,有钱就图”的心态,凡是功利化考虑,表现在入党动机、学生干部动机,不是为了同学服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获得荣誉,当荣誉得到时就尸位素餐,占位不干活,或者阳奉阴违、挂冠而去。
(二)自我约束力和管理能力的表现
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家远离父母,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第一次管理和支配自己的钱财,开始自主开启人生新的阶段。长久以来,由于习惯受家长的保护和呵护,使得他们养成了依赖性、习惯性惰性、自我约束力差,导致遇事没有主见,原则性不强,还有对大学的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过度放松自己,对学习和课余活动都无兴趣、无动力。如对学校的要求,对辅导员、学生干部的管理有抵触情绪,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说话、睡觉,甚至缺课等,迷恋手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不愿意参加集体性活动等现象。
(三)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分析
多数学生在家庭的呵护下,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有的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夠,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三、践行知行合一,创新育人新思路
(一)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着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从兴趣出发,巧用、善用晚自习
针对晚自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提升学生晚上学习效果,分院本着以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原则,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推进学风建设为重点,以丰富多样的自习形式为手段,推出晚自习分类管理改革方案,将晚自习分为专业工作坊、文体活动、特色实践课程、自由学习及督导管理五类。学生根据需求和兴趣自由地选择,让晚自习成为学生发展兴趣、施展才能的平台。
2.从学生体魄着眼,发展阳光体育
为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精神,活跃校园活动气氛,提高早操的活动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不断提高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为此,本学期我们针对早操进行了整体改革,给同学们打造一个互动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充实学生内练素质,展现大学生的运动风采。847EECDF-7C58-45A9-9CCA-CEB11C449658
3.从所学专业入手,设立专业课导师制
专业课导师制着力于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过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教育方法,提升学生德、智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导师制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这一制度的实践应用,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赢”,教师经历实践磨练,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我们把“三全育人”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4.聚焦精准帮扶,实现资助育人
经调查,普通生活贫困学生50人,最低生活保障20人,建档立卡6人,孤残4人,特困供养1人。在做好贫困学生情况的统计工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精准的资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勤工助学岗位,利用好学校“勤工助学岗位”,拓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实践锻炼,资助帮扶推动学生自立自强;积极挖掘受助学生的优秀事迹,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帮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结对教师要切实关心帮扶对象的思想成长,定期与帮扶对象开展谈心活动,向学生传授成长心得和人生经验,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努力用真诚的态度触动学生心灵,用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帮助他们走出精神误区,勇敢面对现实困难。第二,参与生活帮扶。结对教师要深入关心帮扶对象的生活状况,对于能帮助解决的困难,要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协调各方力量,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让帮扶学生能够尽早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学习、快乐成长。第三,进行学习指导。结对教师要经常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其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帮学计划,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及行为习惯训练,做好学业辅导,通过知识结构的有效梳理和学习行为的逐步规范,促使他们重拾学习信心,重建学习目标,推动学习不断进步。第四,密切家校联系。要与家长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交流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表现,协调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形成在校老师“帮”、在家家长“促”的良好共育局面。
(二)以全员育人为抓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发挥分院党政班子成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等的育人影响力
与学生的沟通,提升与学生的交流,这里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就是通过入学教育、实习实训、党课、谈心谈话、座谈会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从思想上提升学生对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
2.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
这主要体现就是“与德育于学科之中”或“课程思政”,教师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的时间和内容的比重非常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应该在学科和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突出成绩,这样会形成榜样的力量,并且对学生的专业认识和重视度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們通过集体学习和其他优秀教师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3.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育人作用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为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必然建立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包括稳定优化的辅导员队伍结构、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职业知识体系、严谨规范的辅导员职业从业标准、清晰明确的辅导员职业定位、健全完善的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等。它不仅是落实教育部的精神要求,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成为稳定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我分院学工队伍3人,学历层次均为研究生,工作年限最长达十多年,对学生管理工作有独到的想法与思路,可以全情地投入思政工作,助力学生成才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颖,崔进.高职院校学情调研分析[J].科技信息,2012(34):264-265.
[2]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6):35-43;63.
[3]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33(2):109-121.
[4]陆兆金.高职院校学情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7.
[5]史静寰.走向质量治理: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2):37-41.847EECDF-7C58-45A9-9CCA-CEB11C44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