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2021-05-24刘艳明
刘艳明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我国高校内部的思政教育既能够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又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向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能够使大学生真正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此,如何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真正融入高校内部的思政课教学,需要我国高校在实践中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高校教育;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22
虽然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但是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听之任之,必然会导致我国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我国大学生真正理解生态文明思想所具备的内涵,同时树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观念。我国高校应当以思政课教学作为载体,使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思政课教学得到传播与弘扬,同时促进高校的思政教育不断突破,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一)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要想真正贯彻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必须先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相应的观念。思政课教学是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关键性载体,同时也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在思政课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与生态教育相关的资源,并且思政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也相对完善,能够为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提供基础性的价值指引,以及系统性的支持。例如,在思政课之中融入“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可以使大学生群体形成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
思政课教育的开展目标,就是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进而贯彻党的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精神及指示,通过大学生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对社会公众的生态观念产生正向影响,最终使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生态文明思想的根基是化育人心,而思政课教育的根基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使每一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加坚定,在形成社会主义信仰的同时,形成生态文明的观念,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开展思政课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心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深蒂固。
(二)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课程改革
一方面,思政课教育的内容,通过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丰富之后,思政课会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结合当下的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等,使思政課变得更有趣味性。在对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及实践性较强的生态保护技能的教学中,思政课教育不再像以往那般枯燥乏味,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思政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育的方法及模式可以获得创新,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丰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接触生态文明思想之后,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获得更多的生态体验,进而深层次地思考,不再将思政教育的期末考试看作一种负担。
除此之外,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融合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之后不断提升。大学生通过探讨现实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予以更多关注,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政课教育,做到与时俱进,明确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任务,思政教师也无需长篇大论地在课堂内部说教,而是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教学切入点,运用思想观念解决诸多实际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使生态育人功能得以实现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轻则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停滞不前,重则使国家乃至文明毁灭。两河流域曾诞生了苏美尔文明及古巴比伦文明,但由于当时的人们缺少生态文明思想,大肆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两种灿烂的文明最终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消亡。在思政课之中融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大学生会了解更多的生态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忧患意识。与此同时,生态文明思想还能够有效遏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当前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思政教学未跳出传统框架
如今,我国高校的思政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得到创新,思政教材的理论性过强,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也只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地传授思政理论,使得思政课教育仍旧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病。思政课程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然而部分思政教师,仍将工业时代的理论教条,生硬地套用在生态文明这一新时代所产生的变化上,导致教育没有创新。高校内部的其他部门和专业没有与思政教学部门达成合作关系,辅导员等高校工作人员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在融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方面,只是依赖于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如此,思政课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脱离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生活,而且部分思政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相关线上教学资源。
(二)缺少思政教学的实践体系
思政课教育的场所会对课程内容产生无形的限制,思政教师不会根据生态文明思想,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导致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即使有不少高校组织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教育主题活动,但是其内容基本为生态文明讲座,大学生难以产生参与其中的兴趣;而且高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如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等,其他时间很少在校内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导致高校内部难以建设常态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也缺乏应有的系统性。
(三)部分高校缺失对生态文明的重视
高校内部没有形成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氛围,而且部分高校缺乏对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视,甚至片面地认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要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和扎根,只需要在校内“做活动,搞宣传”。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群体对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十分空泛,也在无形中阻碍了生态文明思想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四)部分大学生持有人类中心主义观念
部分大学生只关注经济层面的得失,不会主动了解生态文明思想,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人翁意识,这些情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合产生不利影响。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关策略
(一)使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政课之中全面落实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纲领及行动指南,也是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一个关键的理论指导。因此,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必须使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全面贯彻,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基础,建设立体化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并且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政教学内容之一,紧密围绕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促进思政理论教学简化,最终使与时俱进成为现实。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将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作为重点。
其一,坚持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本,人类与大自然同属生命共同体,人类不应当与大自然对立,更不可试图征服大自然;其二,坚定不移地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大局观,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进而使生态、生产、生活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其三,不能片面地为了经济的“金山银山”,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人们应当寻找自然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真正内在关联,摒弃工业文明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思维,不断建设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其四,我国民生福祉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必须通过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使共同富裕变为现实;其五,在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相关制度,保护其源头,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保证所有大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建设生态文明。
(二)对现有的思政课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要想真正完善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进而建设出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思政”教学新体系,必须在所有的专业课教学之中,加入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内容,向专业、文化、实践、社会等各个方面拓展。高校内部的所有专业课程,必须做到与思政课程同步推进,使学科之间的融合速度加快,重点在地理、工程、环境等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同时在政治、经济、管理学、历史等学科之中加入生态文明相关的绿色发展思想。
例如,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所有大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生态文明的发展,得益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家请举例,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在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可以運用分小组讨论、任务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在开展任务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大学生布置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任务,任务内容可以是保护校内的花草树木、低碳出行体验、“变废为宝”等。
(三)建设将实践作为教学导向的新体系
首先,教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图片、视频等,用直观的内容使大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工厂污染的图片,以及受到化工厂污染荼毒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图片,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随意排放化学废弃品对生态的危害。
其次,思政课教学必须融入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例如,思政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热点事件,使大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以及各种污染物的危害,同时了解碳中和、垃圾分类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传授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时候,思政教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具备趣味性、前沿性及实用性,如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向大学生展示光伏节能泵的工作原理。
最后,从小事做起,帮助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养成生态文明的好习惯。例如,思政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在出行的时候选择低碳方式;向大学生介绍生态环境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内的“光盘行动”;在购物的时候不使用塑料袋,自带可以循环使用的购物袋;尽可能运用节能家用电器,在夏季减少使用空调的频率;在离开教室的时候随手关灯,以及关闭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避免电力浪费现象发生;等等。不仅如此,高校应当将思政课教育作为载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常态化,同时结合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更加坚定。
四、结语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息息相关,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必然会引发经济、社会、健康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想令全人类得到永续发展的空间,令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态文明思想,从而使生态文明思想能够真正落实。要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得到创新,就要在高校内部建设以实践为导向的思政教学体系,最终使大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生态文明理念,保证我国社会乃至每一名人民群众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敏,张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99-100.
[2]石如华.高校思政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发展[J].现代交际,2020(22):113-115.
[3]周婉如.生态文明教育融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J].汉字文化,2020(14):178-179.
[4]谈震,李倩男.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之策[J].智库时代,2019(25):208;288.
[5]韩玉玲.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J].时代报告,2020(2):36-37.
[6]赵秀丽,孙学华.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探索[J].大学,2021(44):50-52.
[7]顾睿,李俊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1):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