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2021-05-24刘艳明

南北桥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思政教学高校教育

刘艳明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我国高校内部的思政教育既能够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又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向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能够使大学生真正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此,如何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真正融入高校内部的思政课教学,需要我国高校在实践中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高校教育;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22

虽然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但是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听之任之,必然会导致我国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我国大学生真正理解生态文明思想所具备的内涵,同时树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观念。我国高校应当以思政课教学作为载体,使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思政课教学得到传播与弘扬,同时促进高校的思政教育不断突破,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一)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要想真正贯彻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必须先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相应的观念。思政课教学是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关键性载体,同时也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在思政课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与生态教育相关的资源,并且思政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也相对完善,能够为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提供基础性的价值指引,以及系统性的支持。例如,在思政课之中融入“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可以使大学生群体形成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

思政课教育的开展目标,就是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进而贯彻党的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精神及指示,通过大学生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对社会公众的生态观念产生正向影响,最终使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生态文明思想的根基是化育人心,而思政课教育的根基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使每一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加坚定,在形成社会主义信仰的同时,形成生态文明的观念,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开展思政课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心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深蒂固。

(二)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课程改革

一方面,思政课教育的内容,通过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丰富之后,思政课会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结合当下的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等,使思政課变得更有趣味性。在对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及实践性较强的生态保护技能的教学中,思政课教育不再像以往那般枯燥乏味,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思政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育的方法及模式可以获得创新,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丰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接触生态文明思想之后,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获得更多的生态体验,进而深层次地思考,不再将思政教育的期末考试看作一种负担。

除此之外,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融合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之后不断提升。大学生通过探讨现实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予以更多关注,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政课教育,做到与时俱进,明确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任务,思政教师也无需长篇大论地在课堂内部说教,而是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教学切入点,运用思想观念解决诸多实际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使生态育人功能得以实现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轻则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停滞不前,重则使国家乃至文明毁灭。两河流域曾诞生了苏美尔文明及古巴比伦文明,但由于当时的人们缺少生态文明思想,大肆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两种灿烂的文明最终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消亡。在思政课之中融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大学生会了解更多的生态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忧患意识。与此同时,生态文明思想还能够有效遏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当前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思政教学未跳出传统框架

如今,我国高校的思政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得到创新,思政教材的理论性过强,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也只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地传授思政理论,使得思政课教育仍旧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病。思政课程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然而部分思政教师,仍将工业时代的理论教条,生硬地套用在生态文明这一新时代所产生的变化上,导致教育没有创新。高校内部的其他部门和专业没有与思政教学部门达成合作关系,辅导员等高校工作人员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在融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方面,只是依赖于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如此,思政课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脱离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生活,而且部分思政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相关线上教学资源。

(二)缺少思政教学的实践体系

思政课教育的场所会对课程内容产生无形的限制,思政教师不会根据生态文明思想,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导致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即使有不少高校组织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教育主题活动,但是其内容基本为生态文明讲座,大学生难以产生参与其中的兴趣;而且高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如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等,其他时间很少在校内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导致高校内部难以建设常态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也缺乏应有的系统性。

(三)部分高校缺失对生态文明的重视

高校内部没有形成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氛围,而且部分高校缺乏对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视,甚至片面地认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要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和扎根,只需要在校内“做活动,搞宣传”。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群体对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十分空泛,也在无形中阻碍了生态文明思想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四)部分大学生持有人类中心主义观念

部分大学生只关注经济层面的得失,不会主动了解生态文明思想,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人翁意识,这些情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合产生不利影响。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关策略

(一)使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政课之中全面落实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纲领及行动指南,也是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一个关键的理论指导。因此,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必须使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全面贯彻,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基础,建设立体化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并且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政教学内容之一,紧密围绕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促进思政理论教学简化,最终使与时俱进成为现实。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将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作为重点。

其一,坚持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本,人类与大自然同属生命共同体,人类不应当与大自然对立,更不可试图征服大自然;其二,坚定不移地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大局观,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进而使生态、生产、生活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其三,不能片面地为了经济的“金山银山”,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人们应当寻找自然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真正内在关联,摒弃工业文明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思维,不断建设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其四,我国民生福祉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必须通过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使共同富裕变为现实;其五,在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相关制度,保护其源头,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保证所有大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建设生态文明。

(二)对现有的思政课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要想真正完善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进而建设出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思政”教学新体系,必须在所有的专业课教学之中,加入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内容,向专业、文化、实践、社会等各个方面拓展。高校内部的所有专业课程,必须做到与思政课程同步推进,使学科之间的融合速度加快,重点在地理、工程、环境等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同时在政治、经济、管理学、历史等学科之中加入生态文明相关的绿色发展思想。

例如,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所有大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生态文明的发展,得益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家请举例,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在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可以運用分小组讨论、任务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在开展任务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大学生布置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任务,任务内容可以是保护校内的花草树木、低碳出行体验、“变废为宝”等。

(三)建设将实践作为教学导向的新体系

首先,教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图片、视频等,用直观的内容使大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工厂污染的图片,以及受到化工厂污染荼毒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图片,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随意排放化学废弃品对生态的危害。

其次,思政课教学必须融入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例如,思政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热点事件,使大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以及各种污染物的危害,同时了解碳中和、垃圾分类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传授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时候,思政教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具备趣味性、前沿性及实用性,如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向大学生展示光伏节能泵的工作原理。

最后,从小事做起,帮助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养成生态文明的好习惯。例如,思政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在出行的时候选择低碳方式;向大学生介绍生态环境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内的“光盘行动”;在购物的时候不使用塑料袋,自带可以循环使用的购物袋;尽可能运用节能家用电器,在夏季减少使用空调的频率;在离开教室的时候随手关灯,以及关闭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避免电力浪费现象发生;等等。不仅如此,高校应当将思政课教育作为载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常态化,同时结合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更加坚定。

四、结语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息息相关,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必然会引发经济、社会、健康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想令全人类得到永续发展的空间,令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态文明思想,从而使生态文明思想能够真正落实。要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得到创新,就要在高校内部建设以实践为导向的思政教学体系,最终使大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生态文明理念,保证我国社会乃至每一名人民群众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敏,张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99-100.

[2]石如华.高校思政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发展[J].现代交际,2020(22):113-115.

[3]周婉如.生态文明教育融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J].汉字文化,2020(14):178-179.

[4]谈震,李倩男.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之策[J].智库时代,2019(25):208;288.

[5]韩玉玲.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J].时代报告,2020(2):36-37.

[6]赵秀丽,孙学华.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探索[J].大学,2021(44):50-52.

[7]顾睿,李俊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1):110-114.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思政教学高校教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