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价值分析

2021-05-24王菲郭青赵小军储九圣

健康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注药穿刺分泌性中耳炎

王菲 郭青 赵小军 储九圣

摘要:目的:分析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鼓膜穿刺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气骨导差、气导听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气骨导差、气导听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利于患者听力恢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穿刺;注药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闭塞感、鼓室积液、听力下降等[1]。如果患者为单侧病变,要及早确定病因,在排除肿瘤病因的基础上,开展科学治疗,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手段有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术及鼓室置管术等,其中鼓膜穿刺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且可以反复穿刺操作[2]。研究发现,单纯应用鼓膜穿刺术,且术后定期对鼓膜进行穿刺抽液,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易增加患者的痛苦[3]。本研究主要分析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泰州市人民醫院就诊的8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18~63岁,平均(40.86±4.42)岁;病程4~24个月,平均(12.11±2.46)月。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20~64岁,平均(41.15±4.35)岁;病程4~24个月,平均(12.50±2.28)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研究;合并耳内闷胀、耳鸣等症状,听力下降,为传导性耳聋;可配合完成治疗。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严重的全身性疾病;鼓膜穿孔;外耳道感染;伴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不能和医务人员正常沟通。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鼓室穿刺术,患者取坐位,头向一侧偏斜,患耳朝上,采用硫柳汞对外耳道进行消毒,采用2%利多卡因实施局麻,在内窥镜下于鼓膜紧张部的前下或后下象限穿刺,抽出积液。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实施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穿刺操作与对照组一致,抽液后向鼓室内注药(地塞米松5 ml+氨溴索注射液2 ml+糜蛋白酶混合液4000 IU),按压耳屏,促使药液扩散,至患者咽部有苦味感为准。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显效:气导听阈≤25 dB,气骨导差<10 dB,症状消失,活动未见异常表现;有效:气导听阈提高10~15 dB,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气导听阈无明显提升,症状如前无改善[4]。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手术前后气骨导差、气导听阈。(3)术后不良反应,包括耳鸣、中耳粘连、穿孔、萎缩等[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鼓室是内耳与外耳中间一个较大的气腔,此腔道体积小且形态不规则。鼓室内侧壁是内耳外壁,鼓室的外侧壁是鼓膜,鼓室位于颞骨岩部中。分泌性中耳炎是鼓室中最常见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复杂,主要是由免疫因素导致[6~7]。分泌性中耳炎致病途径主要是鼓咽管被感染或功能发生异常,管内黏膜发生水肿、充血,运动障碍,影响黏膜上皮纤毛的正常运动。致病菌大多集中于鼻涕中,当鼻涕被挤压,会倒流至咽鼓管,诱发中耳化脓。咽鼓管发生异常会对中耳黏膜正常的气体交换造成不良影响,鼓室腔内的黏膜吸收发生障碍。中耳腔内正常气体被黏膜逐渐吸收,压力失调,黏膜下静脉血管壁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逐渐自静脉内渗出至鼓室,并感染咽鼓管黏膜,诱发炎症反应。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导致粘连,导致严重后果。只有及时控制感染,将积液清理干净,才能防止肉芽组织形成,避免病情进展成慢性中耳炎。鼓室穿刺和注药已成为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治疗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方案较多,可自由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而且远期疗效比较确切。鼓膜穿刺术的创伤较小,且可以反复操作,不会遗留疤痕,能尽快将鼓室内积液清理干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在鼓膜穿刺治疗基础上对鼓室内注入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炎性渗出,明显减轻黏膜水肿,使中耳积液迅速吸收。穿刺疗法操作方便、快捷,能快速缓解患耳的不适感,从而减少不良反应。观察组在鼓膜穿刺基础上联合注药治疗,注射药物共选择三种,分别是地塞米松、氨溴索和糜蛋白酶,不同药物联合注入,可以及时清理中耳积液,起到抗炎、抗水肿的功效,同时还能有效改善中耳通气功能。地塞米松是人工合成糖皮质激素,可以对抗吞噬细胞的活性和控制细胞炎症介质的合成,改善鼓室中黏膜表面低张力,促进分泌物排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会合并出现咳嗽、痰液粘稠等症状,给予氨溴索可以帮助患者稀释痰液,利于痰液的顺利排出。糜蛋白酶可以帮助溶解、清除鼓室中的蛋白黏液,对鼓室粘连、听力下降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利于病情的康复。穿刺的同时进行注药治疗,能有效发挥其抗炎、抗过敏、抗毒及消水肿功效,对于鼓室纤维组织、黏稠分泌物分解、排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药物注射治疗能帮助患者改善鼓室中黏膜表面低张力的问题,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气骨导差、气导听阈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应用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能明显提升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听阈水平,利于患者咽鼓管功能顺利恢复。这是由于鼓室穿刺可及时抽吸鼓室内积液,缓解耳中闷胀感,提高听力水平,穿刺后注药,可以及时消除炎症,配合按压,能形成负压状态,避免穿刺孔闭合,促进残留积液经咽部排出,恢复咽鼓管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穿刺和注药过程中,所有操作术者都要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缓,避免损伤外耳道、鼓膜及鼓室黏膜,从而有效避免术中出血发生[8]。

综上所述,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能有效改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听力恢复,安全性较高,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高青.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射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4):114-115.

[2]刘敏.单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应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8):58-60.

[3]王涵.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4):44-46.

[4]徐永城.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射药物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96-97.

[5]李坤军,周汝环,徐明安,等.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9,27(3):171-173.

[6]徐斌.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方式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7):1258-1260.

[7]吴建明.对分泌性中耳炎应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名医,2019(12):115-118.

[8]牛卫国,谷小宝.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9):83-85.

猜你喜欢

注药穿刺分泌性中耳炎
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效果分析
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价值分析
评价纤支镜肺泡灌洗并注药治疗难治性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注药在咯血治疗中的应用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康派特医用胶在肝脏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对乳腺脓肿的治疗效果初步评定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