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间美术藏品摄影

2021-05-23徐小艾

收藏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布光测光皮影

徐小艾

民间美术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它们形态各异,规格大的能长达十几米,小的则只有一两公分;而其材质也是千差万别,有纸、竹、土、木、布、丝、陶瓷、皮革、金属、玻璃,等等,品种繁多;民间美术作品的观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平面展示的,有立体陈列的,有以透光形式观看的,还有通过动态方式展现的。这种复杂性使得在作品拍摄工作中经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比如微距镜头、透光台等。而且,拍攝民间美术作品的摄影室相较于一般影室,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设计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摄影室环境,对于很多特殊形制作品的拍摄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影室的层高不能太低,有些民间美术作品需要用大型柔光箱打顶光,还有一些作品只能采用俯拍的方式,因此,需要有一定的高度空间。笔者将影室内的一面墙壁打龙骨加装一层铁皮板,表面再敷贴吸光材料,在拍摄一些比较轻薄的美术作品(比如年画)时可以用磁铁将之固定在墙面上,这种方式非常实用,对作品也毫无损伤。另一面墙壁则加贴一层软木方便用大头针或图钉来固定作品,适合用来拍摄刺绣、布贴画之类的织物基底的作品。

民间美术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它们源自日常劳动生活,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很多作品造型生动、色彩夸张、意态有趣,因此,我们不妨拍得活泼一些,除了中规中矩清晰准确地记录对象之外,也可以将它们搭配组合成一些有意思的场景进行拍摄尽可能地表达出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笔者通过数年来的反复实践,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民间美术作品,总结出了一些拍摄技巧。下面举例说明一二。

一、立体作品的拍摄与布光

民间美术藏品大多以立体形态呈现,比如泥塑、木偶玩具、面具、面塑等。拍摄立体形态的作品除了要斟酌画面构成、取景角度、色彩搭配等因素之外,更需要用心细究的,是如何布光。在用光上,笔者的原则是化繁为简,够用就行。

摄影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人工光源分为闪光光源和持续光源,闪光光源通常会选择高显色和高闪光指数的影室闪光灯,其优点是色温准确,色彩还原好,照度高,可以使用较小的光圈和较高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以保证足够的画面锐度。缺点是在布光时无法准确呈现灯光造型效果,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持续光源通常会选用高品质的LED灯,它的功耗低、色温转换便捷还能够实时观察布光效果。但是相较于影室闪光灯来说,其照度偏低,需要增加曝光时间。另外一种持续光源,是以前常见的碘钨灯,因其功耗大、工作温度高,耗材易损等缺点,现在已逐步被淘汰。影室闪灯和LED灯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低,对拍摄对象的光热损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笔者最为常用的,是影室闪光灯。

下面以一组凤翔彩塑作品为例,讲一下笔者的基本布光方法。

凤翔彩塑花色繁多,这组作品选择了两件单体彩塑《马上封侯》,笔者构思以简洁的画面效果来表现这组作品。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光影呼应关系,以及泥质彩塑作品的反光特性,在灯光设计上笔者采用了一盏主灯和盏辅灯的双灯配置,以主灯塑造主体形象,再用一盏辅助灯调节阴影的深浅。灯头上加装了柔光箱,这样出来的影调更为柔和;背景则采用一张深灰色的渐变纸,选取了适合的灰度范围用来放置作品。最终,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简单干净,主体突出,对象的色彩和质感均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图1)。

双灯配置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一种布光法。主灯和辅助灯之间的光比控制在2:1,这样的布光有立体感,明暗交界线也不会太生硬。当然,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这个光比关系也要做一些微调。一般来说,如果拍摄的主体是人物面部,主光源应该放置在主体侧面45度角的斜上方位置,这种说法源自西方造型体系。实际上,东方人的面部略显扁平,这种布光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应该将照射面部的主光源向后做稍许移动。

在双灯配置的基础上再加一盏造型灯,就变成了三灯配置。造型灯通常用于刻画主体边缘,把主体和背景分离出来,一般将其放置在主体侧后方,也可以隐藏于主体后面,朝向镜头方向。造型灯要加装遮光罩或蜂巢板,以阻止光线射入镜头,干扰成像。

假如再增配一盏背景灯,就是四灯配置了。背景灯的光质可软可硬,一般是直接照射于背景上,用以调节背景亮度来适应其与主体的光比关系,或者在背景上绘制出不同的光影变化。

灯光越多,所需要注意的细节就越多。布光时要特别留意不同灯光之间的相互污染干扰,这时,反光板和遮光板(黑旗)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反光板的作用是为处于暗部区域的主体增添一些细部刻画,丰富影调加强空间感;遮光板则是用来避免不必要的光线投射到不必要的位置,或者,为某一局部增加一些深色线条来勾画主体或增强主体的质感。

二、微距摄影

有些民间美术作品的个体尺寸非常小,比如北京传统手工艺品“毛猴”(图2),是以蝉蜕、辛夷(玉兰花骨朵)、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药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猴子形象,其单个尺寸不过几公分。在拍摄时,我们可以在其背后利用小镜子的反射来做造型光使用,以表现它独特的材料质感。而且,必须要使用微距镜头和三脚架。

微距摄影是比较专业的门类,说它专业是因为它会用到许多特殊器材,比如微距镜头。这种光圈不大、自带遮光结构的镜头,能在很近的距离进行对焦,通常能够得到1:2甚至1:1的图像,是专门为精微摄影打造的镜头。另外,一些器材厂家还设计出了特殊的接圈,加装在机身和镜头之间,能拍出大于一比一的图像。常见的是“近摄接圈”,还有一种“倒装接圈”,是通过它把镜头反着接在相机上,其作用和近摄接圈相同,不過操作起来并不便捷,但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它的使用群体还是有一定规模的。

微距拍摄对稳定性有较高要求,即使是微小的晃动,也可能会导致拍摄失败,所以必须要使用三脚架或翻拍台,并尽量利用反光板预升功能,来降低快门开合造成的相机震动对成像的影响。

另外,我们知道,镜头光圈的作用是控制进光量,同时也是影响景深范围的重要因素。在同一焦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反之亦然。拍摄民间美术作品要真实地还原其本来面貌,对成像的清晰度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缩小光圈,以使得图片中的对象在纵深维度上有更加清晰结实的细节。微距镜头因为对焦距离短,景深相对较浅,即使用了比较小的光圈,拍摄时也可能无法保证对象的整体清晰度。但现在的数码技术能够轻易地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可以在不改变构图的情况下选择几个前后不同的对焦点来分别聚焦单独拍摄,后期再用 Photoshop的堆叠拼合功能将几张图片做景深合成使用。

三、透射光摄影

这是一种不常见的摄影方式。在胶片时代,它通常被用来翻拍摄影作品的正片或者复制底片。这里我要说的是皮影作品的拍摄

众所周知,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曲和光影的表演艺术。皮影通常用牛皮或驴皮镂刻敷彩制成,其半透明的材质本身就具备特别的美感。若想凸显这种材料美感,并将皮影的表演性特征拍摄出来,也应该充分利用它的透光特性。先从准备工作说起。民间表演皮影戏的屏幕俗称“亮子”,拍摄皮影也要做一个类似的“亮子”。可以定制一个带有支架、能调整倾斜角度的四方木框,木框上面紧绷白布,然后把皮影作品放置其上,在亮子的后面打灯,闪光灯要加装柔光箱以使光线更为均匀。

透射光摄影的透射和照射两种光源的光比要控制得非常精确,因此,按下快门之前的测光工作举足轻重。

测光是拍摄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幅高质量的图片必须以准确的曝光为前提。

现代专业级相机的内置测光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了。在自然光源和持续光源拍摄环境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和构图需求,利用机内中央重点、评价测光和点测光来作为曝光参考。但如果是用闪光灯拍摄,则必须要用专业的测光表来测光。

需要注意的是,测光表给出的数据是把由黑到白的全部影调的中间值作为常量,也就是反射率为18%的个中灰曝光值,它只能被作为参考值,实际曝光参数还要根据具体拍摄对象再做调整。利用测光表,我们可以测出肉眼难以觉察到的照度差别,这对于拍摄面积较大的平面作品来说很重要。笔者一般是在中心和四角各取个测量点,看它们的差距,然后移动灯光使它们的数值相同,以保证画面光照均衡度。测光表有入射和反射两种测光方式,入射光测量方式是直接测量光源的光照强度,不受拍摄对象的反射率影响,对于通常的拍摄都是可行的。而反射测光方式是测量拍摄对象受光之后反射的光强,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所得数据会根据对象质地、固有色等不同反射率的元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在被摄物的不同位置会得到不同的测量数值,这便使得我们在判断正确曝光量时变得困难。所以若非特殊情况,一般不用反射方式测光。

透射光摄影,则需要采用这种反射方式测光。笔者的经验是离亮子一尺左右,测一个平均值,然后根据试拍效果再进一步调整曝光参数,从而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用这种方式拍照非常费劲,因为每个皮影都得先摆放好、固定好。皮影有一定的重量,经常是好不容易完成了测光工作,并调整好了拍摄的各项参数,结果皮影却瞬间掉落,只好重新来过。后来,笔者总结出的改进方法是把木框水平放置,闪光灯在下面,相机从上往下俯拍,这样皮影很容易摆放,也不需要固定(图3)。

四、高反光作品的拍摄

高反光作品主要指漆器、漆画、瓷器、金属器、表面上漆的木雕等具有强烈反光的作品,拍摄这类作品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

为了抑制这些高反射率作品的反光,摄影室的墙面要贴上吸光材料(比如灰布),地面用灰色地砖或地毯,所有窗户也要装上灰色遮光窗帘。因为灰色能很好地减少杂光杂色的干扰。如果要拍摄抛光金属作品、漆画这种具有镜面反光特性的作品,仅仅这种环境还不够,还要做一块黑幕,中间挖孔,相机镜头从洞中伸出,这样才能避免相机和摄影师的镜像反射到作品表面。

拍摄体积不大的高反光作品,可以制作一个类似柔光箱的光篷,把四面都遮挡起来,顶部开放,放置加装了柔光箱的闪光灯,前方开小窗,用于相机取景拍摄。这样可以把光线调整得均匀柔和,大多数反光点都能去掉,而且几乎看不到暗影。

高反光藏品的拍摄,在布光时除了要考虑抑制反光外,还要根据不同拍摄对象的个体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布光方案。比如这件云南陶瓷凤凰(图4),因为器身有造型变化,采用常规的主辅灯布光方式,很难把它的形制特点表现出来。可以在两侧相对打光,然后利用背景灯打出的光斑来衬托主体。细微调整顶灯和两侧灯光的入射角度,用遮光板控制好光照范围,使散弱的余光小角度地照亮器身,把令人头疼的高光变成勾勒对象结构线条的造型线,可谓举两得。再比如这件雕漆摧金藏品,要同时表现好描金纹饰和珊瑚红底的质感和色彩,常规布光方式难以胜任。于是笔者将顶灯作为主光源,然后利用拍摄台的透光特性,在底部打辅助光,同时用反光板来削弱光比,这样既保证了对象通体细节的完美呈现,又把高光反射点变成了体现质感的重要元素(图5)。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物理方法来消除反光。早期摄影师多采用在反光点上涂肥皂水或者橡皮泥的方式,这种方法经济实惠,也能达到去除反光点的目的。如今有一种叫“消光剂”的喷雾器,喷一下就可在物体表面产生雾化层,方便快捷,可控性强。不过,这些物理方式往往会削弱拍摄对象的质感,所以不适合大面积过度使用。

五、作品翻拍

作品翻拍一般都是针对尺寸不大的片状物,比较典型的是剪纸作品。翻拍会使用翻拍台。翻拍台自带灯光和相机升降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这时相机要更换腰平取景器以便观察和取景。翻拍时最需要注意的是保持相机焦平面和翻拍台面的平行,这样才不会产生变形。而且必须使用微距镜头,因为这种近距离的拍摄,使用其他镜头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变形。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摄影工作,當时还是胶片时代,相机也是纯机械结构的相机,每日都要和显影、定影药水打交道,冲洗胶片放大照片是日常工作。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笔者开始在工作中使用数码相机,利用强大的电脑软件,可以快捷地完成许多创造性的图片处理工作,也逐渐告别了充满药水味道的暗房。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革命,可谓日新月异。笔者经过数十年的摄影实践,尤其是通过近10年民间美术作品的拍摄工作,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实践出真知,掌握好各类作品的属性,下功夫去研究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熟练并综合地运用各种摄影技术,拍摄出完美作品,是摄影工作者不变的艺术追求。

(责任编辑:牧风)

猜你喜欢

布光测光皮影
指间功夫
布光者
用光打出电影质感
技术橱窗 科技一点不枯燥
本月话题机内测光系统
皮影的来历
大型舞台灯具的研发(下)
大型舞台灯具的研发(上)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
数码相机的测光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