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上不算“刚需”?
2021-05-23顾佳贇
顾佳贇
日前,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称很高兴合肥市政府能够看到群众的呼声出台抑制房价的新政,但看到“刚需”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而其正好卡在年龄线上,目前刚攒够首付,其他刚需条件都符合,唯独年龄被限制了。
合肥市对舆论的回应十分及时, 态度也很诚恳。
这则留言“委屈巴巴”,激起许多网友同情。“合肥+35”的关键词冲上热搜。“这个新一线城市不欢迎35岁+人士”“35岁还没买房,对不起,你不配住合肥”……“扎心”评论很快刷屏。
35岁的刚需年龄限制来自于合肥最新出台的楼市“新八条”。近年来,自身经济发展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崛起的利好,合肥房价房价也“一路高歌”。2021年3月,合肥新建商品住宅銷售价格指数上涨5.6%,二手房均价达到18151元/平方米,同比上涨9.33%,小户型学区房甚至飙升到5万-7万元/平方米。房价飞涨的同时,土地供应量较低以及炒房客下场等原因又进一步造成了性价比高的楼盘出现抢购现象。
4月5日晚间,当地出台一系列政策,试图从土地供应、学区房入学年限政策、住房限购、房贷管理、打击市场乱象等八个方面入手,为房地产市场降温。新政对刚需购房者的倾斜可谓心意满满,包括30%的房源提供给刚需单独摇号,以及对刚需购房登记人不得设置首付款超过金融机构确定的贷款首付比例的登记条件等等利好。
蓝天下的合肥
唯独在认定刚需的年龄条件上,引发了社会舆论争议。对此,合肥市4月25日发布最新回复称,新政对刚需进行了年龄限制,本意是考虑35岁以下群体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积蓄有限,能够参加首批刚需摇号,可按最低首付比例购房,减轻年轻人购房压力。“针对网民所提意见,我们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必要时将对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
合肥市对舆论的回应十分及时,态度也很诚恳。
以35岁设限,背后当然是城市追求年轻化的考量。经济活力、资本流入、消费力、创新力以及发展前景,年轻指数的确与上述几大指标保持正向关联。国内十几个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规模化地展开的“抢人大战”,其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吸引有学历的、有技能的年轻人大量进入,从而让城市进一步实现年轻化。
吸引年轻人,优待年轻人,没问题,但不宜人为压抑其他“刚需”为城市年轻化战略埋单。经济学意义的“刚性需求”,指的是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这个需求并不因年龄而改变,甚至人到35+,事业初成,首付刚够,恰是结婚买房成家立业的“刚”性最强、购买意愿最强烈的时候,把这波人划在刚需之外,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同时也要看到,用真金白银的利好吸引35岁以下年轻人,这是新政初衷,但不排除33岁的34岁的,甚至更年轻的,本来并非刚需,现在为了赶在35岁之前,怕错过时机而紧急跑步入场。这部分“搅局者”,对于合肥控制房价的初衷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不知当地是否有所考量。
事实上,在符合社保等要求外,刚需其实“有且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真的需要一套用来住的房子”。政策倾斜于刚需购房者,体现了楼市调控的精度,但把“刚需”定义得更人性化,才能体现出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