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21-05-23刘让群牛靖姚鹏
刘让群 牛靖 姚鹏
一、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回顾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哈尔滨为例,2019 年,哈尔滨新区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7%。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5.8%和1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6 个和2.9 个百分点。但就整体而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未呈现较大进展,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仍然存在。具体来说,“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出传统产业优势衰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营商环境整体不强的特点。在原本最具优势的装备制造领域,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等通用设备企业的效益下滑,亏损额持续增加,2016 年,东北地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54.9%,部分企业长期亏损。此外,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慢,规模优势不明显。2017 年,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吉林增速为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 个百分点,黑龙江增速更低,哈尔滨仅为1.3%。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经济下行压力大,尽管有增长,但产业发展仍存在突出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阐述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基于“十三五”时期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国内市场占有率、地区专业化指数及全要素增长率3个指标,综合分析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同时采用熵值法测算东北地区营商环境,进一步说明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情况。测算数据表明,“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存在过度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传统重工业转型和升级动力不足,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以及营商环境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十四五”时期东北三省应抓准机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为推进东北地区一体化进程和实现东北地区振兴提供政策依据。
二、东北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
区域竞争力特指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所表现的相对于其他区域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和能力。区域产业竞争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对区域产业发展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本部分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地区专业化指数以及全要素增长率等指标,对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为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1.产业竞争力指标构建及数据选取
本研究通过分别构建国内市场占有率、地区专业化指数及全要素增长率3 个指标分析东北三省“十三五”时期的产业竞争力。
第一,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及地区专业化指数构建方面。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文献资料,产业层面测算以行业就业人数代替工业销售产值,为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各省市统计口径的统一,以年末就业人数类似代替下一年度就业人数,即将2014年年底到2018年年底的数据类似为2015—2019年的数据,即可获得2015—2019 年的指标得分,两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第二,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面。首先,使用索罗余值法测算出中国整体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就业产出弹性;其次,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余值来测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假设存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设生产函数为:
其中,Yt为产出,Xt=(X1t,…,Xnt)为生产要素投入向量,A(t)为希克斯中性技术系数,意味着技术进步不影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假设F(Xt)为一次齐次函数,即关于所有投入要素都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式(3)两边同时对t求导并同除以式(3)有:
式(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索罗余值公式。
2.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东北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行业以能源开采、加工等传统重工业为主,“十三五”时期呈现下降趋势,新兴制造业发展缓慢,市场占有率较低。表1 是根据公式(1)计算的东北三省“十三五”时期①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表中数据显示:“十三五”初期,辽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行业集中于能源的开采及加工,“十三五”后期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有所提升,说明辽宁“十三五”时期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变,但仍然以重工业行业为主。具体来看,2015 年,辽宁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是其他采矿业,开采辅助活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分别为23.2%、18.4%、13.2%、11.6%、6.5%;2017年,辽宁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为其他采矿业,开采辅助活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占比分别为18.6%、18.3%、13.2%、11.4%、7.4%;2019 年,辽宁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为开采辅助活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分别为16.7%、12.3%、11.3%、10.5%、7.1%。
吉林“十三五”时期凭借自身在森林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本省首位,由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基础,使得采矿业、开采辅助活动和汽车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五名。但医药制造业占重却呈现下滑趋势,由2015 年的7.7%下降到2019年的3.1%。详细地,2015年,吉林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其他采矿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开采辅助活动,占比分别为11.8%、8.2%、7.9%、7.7%、7.2%;2017年,吉林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开采辅助活动,汽车制造业和其他采矿业,占比分别为11%、7.6%、7.5%、7.2%、5%;2019年,吉林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为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比分别为8%、7.3%、5.7%、4.5%、4.4%。
黑龙江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行业集中于能源、矿产的开采以及加工等传统产业。2015年,黑龙江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采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占比分别为15.3%、6.6%、6%、5.6%、5.6%;2017年,黑龙江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比分别为16.4%、6%、5.7%、5%、4.6%;2019 年,黑龙江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开采辅助活动,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比分别为17.2%、8.7%、6.5%、5.7%、4.8%。
表1 东北三省各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单位:%)
第二,东北地区专业化指数较高的行业集中于能矿资源和木材的开采及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从地区专业化指数看,如表2②所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冶炼和加工制造、汽车制造业以及地区优势产业(如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从整体看,东北三省整体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但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辽宁、吉林、黑龙江专业化指数高于2.5 的产业在2015 年和2017年分别达4 个、5 个及6 个,在2019 年分别达4 个、5 个及5 个。其中,吉林木材产业和汽车产业特色突出,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以及汽车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均在3 以上,黑龙江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专业化指数保持在8.3 以上,显著高于辽宁和吉林(见表2)。
表2 东北地区主要产业“十三五”时期专业化指数
第三,“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速逐年放缓,省际之间的互动作用有待加强。如表3所示,“十三五”时期,东北三省的全要素增长率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辽宁的全要素增长率明显高于吉林和黑龙江,且辽宁全要素增长率增速一直呈上升状态,但吉林和黑龙江的全要素增长率增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整体上,辽宁作为东北地区的一枝独秀,尽管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但对于吉林和黑龙江并没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行政区域划分没有打破。
表3 东北三省“十三五”时期全要素增长率(单位:%)
三、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分析
李克强总理在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作任务时指出,首先要“创新改善宏观调控”,其次就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营商环境也是竞争力,一个拥有较好发展环境的地方,不仅能够充分激发现有生产经营主体的活力,还会吸引更多优质的资金和项目流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反之,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新时代,营商环境会极大地影响生产力和竞争力,对东北地区“十三五”时期的区域营商环境进行分析,通过构建营商环境指数,能够正确认识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1.营商环境指数构建及指标选取
采用熵值法测算东北地区各省份营商环境,其测算公式为:
综合考虑营商环境内涵,从经济环境、市场活力、基础设施以及地区软实力4 个方面(准则层)构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共包括23 个二级指标,如表4所示。
2.东北地区“十三五”时期营商环境分析
第一,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指数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格局。辽宁的营商环境显著优于吉林和黑龙江(见表5)。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其对外开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软实力等诸多方面都位于三省首位,是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领跑者。但“十三五”时期,辽宁的营商环境评价有所下降,从2015年的41.91下降到2018年的37.70,吉林、黑龙江的营商环境评价在“十三五”初期有所上升,但后期一直处于下滑态势。
表4 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表5 东北三省“十三五”时期营商环境评价指数
第二,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各准则层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营商环境状况有待改善。表6 显示了“十三五”时期东北三省营商环境在经济环境、市场活力、基础设施和地区软实力4 个准则层的评价变动。其中,辽宁在市场活力、基础设施和地区软实力3 个准则层评价相对于其他两省较好,但经济环境较弱,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有待提高;吉林经济环境较好,地区软实力提升较快,但缺乏市场活力;黑龙江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处于三省中间位置,市场活力呈现下滑趋势,同时其地区软实力存在短板,人才、创新以及金融环境的提升是黑龙江改善营商环境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表6 东北三省“十三五”时期营商环境准则层指标评价指数
四、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产业状况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对东北地区产业竞争力和营商环境的分析,发现“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资源依赖、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省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
1.重工业发展与资源枯竭、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以及石油资源丰富,因此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名的产业以能源开采和加工产业为主,其中吉林由于其丰富的森林资源使得木材加工产业市场占有率排在前列,但资源是有限的,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的有限性矛盾显著。同时,传统重工业发展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产业发展面临环境保护的挑战,产业升级面临资源约束的困境,如何有效推动东北地区打破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困境,实现传统重工业的转型和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2.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总体产业结构水平落后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传统重工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目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东北三省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传统产业仍然停留在初始开采和加工阶段,技术创新不足,无法提升产业深加工的附加值;受地区发展影响,东北三省创新氛围不足,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经济软实力不足,使得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整体呈现下滑趋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放缓,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
3.省际间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本应抓住市场经济带来的契机,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但现阶段,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相似,区域禀赋雷同,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条。从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地区专业化指数数据以及营商环境指标评价来看,辽宁的指标数据显著优于吉林和黑龙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北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与东北三省之间无法突破行政区域距离,形成联动发展格局也有关。
五、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地区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对此,东北地区要继续坚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聚焦东北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发挥工业基础、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振兴基础原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缓解产业矛盾,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东北地区应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指导下,实现“两手抓”,即实现城市群的创新引领和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生态退化地区的振兴发展,推动东北地区发挥其在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作用,同时促进辽中南城市群的建设。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东北地区应该深刻挖掘自身发展优势,切实把握当前环境发展变化,做优做实产业规划,为产业发展与地区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同时,东北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地缘优势,要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活力,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留住区内生产要素,吸引外部生产要素,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指导下,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工业优势和农业优势。
1.加快传统重工业的转型升级,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
东北地区存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对此要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区域内能源开采和加工、采矿业、汽车制造等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作为重要工业基地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再者,要积极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东北地区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
2.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完善和升级产业结构
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市场占有率高的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有计划地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向新兴产业延伸和发展,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等新名片。具体而言,一是要发挥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对内加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的协作,对外抓住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的地缘政治优势,增强开放力度,加强经济合作,利用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要积极改善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的作用,提高软实力,扩展新兴产业范围,向互联网产业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使总体产业结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明确地区特色产业布局,培育各省经济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应明确东北三省各自的特色,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各自的自然禀赋优势,强化东北地区的特色产业布局,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专业化程度,同时进一步强化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区域联动的发展布局,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例如,吉林和黑龙江的黑土地和森林资源丰富,应当考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产品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的产业升级,依靠电商平台和物流业的发展,打造从初始产品到产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融合两省特色产业,实现共同发展。此外,拥有独特冰雪旅游资源的黑龙江,应充分利用冰雪优势,打造特色冰雪旅游,如完善当地旅游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线上应用程序合作,打造线上线下特色旅游,培育黑龙江经济发展新动能,并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的专业化发展。
4.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东北地区一体化进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内国际形势将面临重大改变,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东北地区应正确认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活力。以辽宁为例,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应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东北亚经济圈发展过程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为本区域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降低相关进出口产业成本,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和现代商贸产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和全球市场份额也会发生重大改变,东北三省要做好自身战略定位,顺势而为调整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依据需求变化,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使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得到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此外,东北地区应紧跟5G 时代的步伐,抓住5G时代带来的机遇,改变东北地区单一结构的局面,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旅游等高端服务业、现代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由南向北形成特色高新技术园区和服务路线,提升东北三省的协作能力,推进东北地区一体化进程,最终实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注释
①②在文章中只标注出2015 年、2017 年、2019 年部分行业数据,读者若想阅读其他年份数据可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