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体验式新闻报道的创新探索

2021-05-23◎乔

新闻前哨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验式受众

◎乔 飞 汪 艳

2020 年7 月23 日,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圆满成功,从7 月底到10 月,央视有关“天问一号”的各类报道层出不穷,主要分为揭秘、纪实、观察三大类。 诸多报道中,《霞姐带你追火星》系列别具一格,予人印象深刻。该系列之所以吸引观众,除了事件本身具有新闻性之外,记者的体验性报道非常给力出彩。

中央电视台的《霞姐带你追火星》系列之《探秘天问一号“探火”前240 个小时》一片中,我们看到央视记者崔霞以时间轴为主线,以个人叙事视角为切入点,在天问一号“探火”前240 小时内,精心选取了机场出发、火箭垂直转运、距离火箭发射最近的村庄、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大楼、海上最佳观测点五个场景,去亲历、亲访、亲触、亲感,整个片子有现场、有故事、有情感,还有航天知识科普,既满足了观众对天问一号“探火”的好奇心,又用真情实感拉近了普通人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距离, 让人从心底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感到振奋与自豪。

与一般的现场报道相比, 体验式报道更能够以更贴近的方式进入现场, 更注重记者的亲身经历, 更注重深入一线,更注重现场过程的展示,记者不仅仅是记录者报道者,更进一步成为参与者,实践者,通过参与表现分析判断,把自己体验的感受如实地传播出去, 使新闻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因而也更加吸引观众。在主流媒体践行“四力”的过程中,体验式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大主题里,以其真实生动、个性化、沉浸感等特点成功地实现了与受众的情感共振。 全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媒体不断地朝着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社交化演变,体验式报道也在“两会、扶贫攻坚”等重大主题报道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以满足新一代受众的需求,个性化、场景化、互动性成为其新特征和发展新趋势。

一、个性化表达

适应小屏的传播特点, 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在主流媒体的体验式报道中最为普遍,不一样的“我”的表达,传递出叙事者独特的个人风格,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近两年主流媒体的主旋律报道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比如两会报道——CGTN 的 《揭秘两会隔屏采访新技术》,记者董雪是一位自信、时尚、专业的都市年轻女性的形象,在通往两会采访的途中,她一边用画面展示,一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讲述在新冠疫情之下, 中国两会与往年的不同:为了保持社交距离,记者们被安排在指定地点进行云采访。这么大体量的云采访是如何实现的呢?带着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董雪到了梅地亚中心云端采访技术台进行探访,探访过程中,她的所闻所触所感皆是展示的内容,最后结尾以轻松甜美的“拜…”结束。 整条报道真实、有沉浸感,并且带着都市女郎独有的自信甜美的气息, 一下子就拉近了两会与观众的距离。

再比如扶贫攻坚主题报道,湖北广播电视台的《大山的回答》系列之《中华熊猫猪 拱出致富路》,记者小崔是一个年轻阳光,带着强烈好奇心的男青年,一出场手里就抱着一头可爱的小猪:“它的头和屁股都是黑色的, 胡大姐,这是啥品种的猪? ”“不好,它拉粑粑了! ”记者与养猪场负责人、小猪第一见面的场景既真实,又非常有喜感。 以“中华熊猫猪”——两头乌为主线, 小崔串起了咸宁市通城县两头乌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全貌,多维度地反映了“中华熊猫猪”拱出致富路之后通城人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用充满喜感的方式来呈现,喜悦感溢出屏幕之外,空气里都弥漫着欢乐的味道。 今年的主旋律报道比较多,其中体验式类别的报道,因为强化了记者的个性形象、语言和动作,显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很容易唤起观众对新闻报道的情感共鸣。

二、场景化呈现

移动时代,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场景兴起,万物互联,新闻媒体连接的是人与人不同的故事与体验。在这样的连接关系中,打动人心的场景,以及用户在场景中浸润的感情,是移动互联时代争夺的热点。在主流媒体的体验式报道中,越来越注重以“场景”为单位、以 “人”为中心的更及时精准的连接体验。

以《霞姐带你追火星》系列之《探秘天问一号“探火”前240 个小时》为例,6 分18 秒的短视频,在机场、火箭垂直转运站、 距离发射最近的村庄、 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大楼、 海上观测点五个场景成功搭建了与受众之间的连接体验。在距离火箭发射只有三天的时候,记者崔霞来到了距离发射场仅一墙之隔的春桃村进行探访, 这个村子里的老百姓是怎么样的一群老百姓?他们对航天有着什么样的期待?

通过走访村委会、 文昌航天发射场安保负责人、 村民等, 观众一步步了解了这个村700 多户村民与火箭发射工作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 了解了他们对火箭发射是怎样从不理解到理解、到支持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既呈现了村民们的大义,也体现了政府妥善的安置工作。最后出场的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望向天空的眼神清澈纯洁,小小年纪的他已经看了三次火箭发射,他一边蹦蹦跳跳地为记者引路,一边用稚嫩的声音诉说他的太空梦:我想坐火箭上太空!看到这里,观众的心弦不知不觉就被拨动了,他们对宇宙太空,火箭发射不再遥远与陌生,而是充满了感情与期待。随着现场观看到“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观众的情绪也到达了激动的顶峰。为了升华这种情感,崔霞在片子的结尾特意选择了“胖五”发射时海上最佳观测点这个场景,做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总结,内容既专业又充满感情和力量,与星辰大海融为一体,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下子就激发了受众对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自豪感。

三、互动性探索

移动时代,因为技术的赋能,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交互性变得越来越强。 在时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体验式新闻报道在交互性上正在进行探索,以增加受众黏性,优化受众体验。

以北京广播电视台《“走进北京网红打卡地”国庆特别节目》系列为例,该节目精心挑选出国庆前后刚刚开放、营业的景区、园区、出行线路等打卡地点,确定了绿心公园、新首钢、密云水库、五道营胡同、大兴机场等既紧贴当下热点,又极具时代感的选题。新闻报道中使用了穿越机、全景摄像机进行拍摄, 记者以体验者的主客观双视角进行行走式探访。为了增强互动性,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联合北京时间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北京最美网红打卡地”线上征集投票活动——《打卡最美北京,记录美好时代》。网友们上传分享的视频和图片, 在北京新闻微信公众号上以多媒体图文的形式展示,并收纳入#打卡最美北京#话题页。截至2020 年10 月8 号,“走进北京网红打卡地” 系列视频在BTV 新闻新媒体账号矩阵上播放量超过300 万, 微博话题# 走进北京网红打卡地# 阅读超过520 万, 在北京时间客户端浏览量达40 余万。此外还有些体验式全媒体报道给用户营造了一个深度触达的信息交互场景, 通过技术赋权引导用户参与,实现内容表达上更进一步的“互动”和“沉浸”。

以获得2019 年中国新闻一等奖的全媒体作品《海拔四千米之上》为例,出品单位澎湃新闻组成了约40 人的前后方团队,一线采访人员先后克服了高原反应、紫外线灼伤、耳朵失聪等艰苦状况,历时3 个多月在“海拔四千米之上”的青藏高原跋涉约万里, 见证和记录了国家公园体制在三江源的探索、落地过程。 这个全媒体作品,因实现了多种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大融合而受到瞩目,它通过视频、360 全景图片、定点VR 视频、漫游VR 视频、互动热点、延时拍摄等方式,实现了体验式新闻的深层次、宽领域互动。 比如它通过选项设计引领受众探寻不同的新闻线索, 依托新闻要素的排列组合展示不同的新闻角度。打开《海拔四千米》作品,弹出的是黄河源、澜沧江源、长江源三段视频的视频框,选择不同的视频框,呈现的就是不一样的新闻内容,场景和采访对象都不一样,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作品极大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的概念, 它立体化、 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新闻内容,观看体验极佳。

结语

媒体融合自2014 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融合进程在加速度推进。在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占领新兴传播阵地的过程中,新闻媒体的内容建设和创新始终是根本。最近两年主流媒体在体验式新闻报道中积极作为, 大胆创新,亮点纷呈。 尤其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探索实践,可以称之为严肃话题内容报道成功的供给侧改革,但与此同时,体验式报道在拓展个性化表达时应该把握什么样的 “度”,场景化呈现时, 如何保证不同场景之间新闻叙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以及技术赋能下, 更深更广层次的交互性如何体现等问题, 还需要媒体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进一步寻找思路和答案。

注释:

[1]段瑞忠:《电视新闻体验式报道的特点及表现探析》,《科技传播》2015 年第11 期

[2]李明德、乔婷:《2019 年主流媒体VLOG 叙事框架及优化路径研究》,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 年第3 期

[4]叶雨浩:《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场景化运用》,《东南传播》2017 年第7 期

猜你喜欢

体验式受众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媒体时代,我们还要不要做体验式报道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街头雕塑动起来——体验式采访注意事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