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为本·素养为基·融会贯通
—— 巴彦淖尔市高中课堂教学的调研与思考
2021-05-22巴彦淖尔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 巴彦淖尔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吴 慧
距离2017年版的新课程标准颁布已三年有余,高中学校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是否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中践行了课标理念?带着这个命题,笔者在2020年底和教研室同仁一道,对巴彦淖尔市11所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对三年来高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次系统、彻底的摸底,以期达到了解、交流、总结、提高的目的。通过调研,较全面地掌握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发现了现阶段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师资与教学等方面的改进,进行了深入思考,现整理汇总成文,与同行们分享。
一、师资概况及教师专业素养
由于近几年学校对师资的需要,各高中学校补充了不少年轻教师,高中教师队伍整体较为年轻,特别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里,体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年轻教师的学历较高,但在专业素养上却参差不齐,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部分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中坚力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应该可以胜任,但在教学教法的研究上还十分欠缺;还有个别青年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完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教学的优化设计。
因此,笔者建议,各校要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尤其要要求青年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程标准、备学生学情、备教学资源整合、备学习目标叙写、备学生活动设计、备教学评价设计等。
二、课堂教学设计中几个主要环节的认识
(一)教师的课标意识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复习和命题的重要依据。本次调研进行了听课活动,各校大多安排的是青年教师作课,在听课和交流中发现,教师普遍有课标意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课标并没有对教学起到指引性作用。
通过对各校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每年甚至是每学期都有对教师的业务能力的考试,其中就有课标的考试内容。但是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心中的课标与教学似乎是两张皮,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课标的理解只停留于简单的记忆,是为应付考试的;或者是因为课程标准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教师自身研读有困难,所以缺乏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致使课标意识不强。
建议学校要统一进行课标内容的理论培训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展示。各校要利用校本教研的时间,分段安排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收看中国教研网的课标专题培训或备课组分块研读的方法来学习与研讨,以提升教师对课标的深入理解,力求使课标成为教学的依据。
(二)设计恰当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指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在调研中发现,教师普遍有目标意识,也能书写学习目标,但是,目标的叙写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归纳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种情况是把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直接抄在教案上,这种做法不可取,教学参考书是具有普适性的,比较宽泛,各校学情存在较大的差异,照搬绝对是不行的。教参目标表述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第二种情况是教学目标叙写不规范,目标主体错位,行为动词缺失或使用不当,行为条件使用不当。第三种情况是仍然使用三维目标的话语体系来进行学习目标的表述,没有体现素养目标。第四种情况是目标设计太宽泛,缺乏可操作性。第五情况是没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或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来实现目标。
建议学习目标的确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内容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第二步: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三步: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行为程度;第四步: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综合呈现教学目标。
(三)创设真实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的点睛之笔
随着2017年版高中新课标的使用,基于素养的教学要求将知识情境化、结构化和条件化。其中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简洁而有效的途径。
在调研中发现,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的应用得当而充分。 例如,利用秸秆焚烧引入微生物的培养,利用胎儿发育、电影《我不是药神》等引入细胞分化内容等。然而,情景创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创设情境很有新意,但实现的功能过于单一,即只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议教师不仅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还要进一步挖掘其情境内涵,尽量使情境创设贯穿于整节甚至整章内容的始末,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这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值得老师们借鉴。
(四)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过程中是否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之后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作品或作业)的质量要有一个清晰预期,为了达成这个预期,要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情境—问题—活动)。但在调研中发现,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未能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或浅或深,无法达成预设目标。建议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要少而精,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有层次性。
(五)评价设计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原有的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是告诉老师应该教什么,而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是告诉老师教的结果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知道学生是否达成了目标,就必须得设计评价任务。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教师对评价的理解仍然只停留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检测,也就是纸笔测试,这属于结果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是指向学习目标的,是特别关注学科素养的,是无法用纸笔测试的评价,如研究、实验、实践、操作、表演类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现实教学中,多数是一问一答式或大合唱型,过程性评价方式在课堂较少体现。
建议教师依据评价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例如,学生互评和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等。另外,评价方法也应是多样的,包括课堂表现、课后实践、成长记录、作业练习与纸笔检测等。
(六)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是教学设计的保障
教学资源非常广泛,包括教材、教参、报刊、教辅资料、生活实例、生产活动等。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尤其不要被教辅所绑架。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年轻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有效整合和应用方面还不能做到自然顺畅,有时存在为用资源而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能精选资源;二是不能充分利用资源。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重要的素材。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不充分,对教材是如何体现课标意图还缺乏仔细研究。有些教师甚至抛开教材,一味地使用练习册组织教学,更是偏离了教学的本真。
使用教材并不是意味着“唯教材教”,而是要实现“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要分析教材是如何体现课标的思想、方法、知识、能力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取舍。教材取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新内容,如补充材料、实验操作等 ;删除不必要的内容;更换不合适的内容;整合不同知识点的内容;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排序,重新组织内容,使课时安排利于学习。
对此,笔者建议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来选择并优化教学资源,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选择有个性化的资源。
总之,通过本次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调研发现,老师们虽正在努力学习并自觉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也有意识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但真正将核心素养入心、入脑,并内化于学生的身心中,还需要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有效方法,总结可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