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广西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2021-05-22广西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黄飞波

南方自然资源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土广西生态

● 广西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 黄飞波

2017年4月19—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广西虽然生态环境“金不换”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石漠化、土壤污染、水源涵养林大面积减少等生态问题。新发展阶段,全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广西生态存在问题,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总目标,推动广西生态优势金字招牌更加靓丽。

一、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方略,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赋予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是党中央赋予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加强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整合生态保护修复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聚焦土壤污染生态修复、河流湖泊生态修复、森林植被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海岸湿地生态修复、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建设用地整治等方面,从过去单一要素的保护修复转变成为以多要素构成的统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以往的单一目标向具有显著区域性、空间性、系统性、功能性、综合性等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的目标转变,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达到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

二、广西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殷嘱托,努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南宁市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

未整治前,南宁市那考河药用植物园段河道沿河有污水直排口40个,水质多为劣Ⅴ类,河道基本变为纳污河。2015年,南宁市投入约11.9亿元,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河道两岸及周边片区的污水通过截污管道进入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经生态净化后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曾经的纳污河改造为了滨江花园,河水变清了,生态变美了。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并肯定了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成效。

(二)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段)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

北海冯家江流域由于污水直排,因此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北海市于2018年启动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通过“渗、蓄、滞、用、净、排”工程措施与生物治理措施进行城市生态修复,冯家江成为了美丽的湿地公园,红树林得到了保护,北海市拥有了中央绿肺,变得更加生态宜居。2020年8月3日,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在调研该项目时,充分肯定了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段)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模式,指示将其列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该项目有许多优势:一是尊重了城市重要的自然地理格局;二是修复治理中,将安全功能摆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功能,最后兼顾景观功能;三是重视本地生物适应性,种植了红树林、南方碱蓬等植物。

(三)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约115亿元,涉及283个子项目,共整治耕地34 630.33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 304公顷,提质改造耕地面积4 567公顷,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治理修复矿山95平方千米,有效消除了矿山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治理河道17.44千米,护岸总长25.48千米,有效增强洪涝灾害抵御能力;实施森林和草原植被恢复工程,实现人工造林2351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25%,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的生态功能明显提高;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升至100%,流域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提升至100%,劣Ⅴ类水体完全消除,有效改善了区域流域水环境,有力保障了区域饮用水安全。

(四)漓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漓江被誉为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流域内有7个重点生态保护区或禁止开发区,占流域总面积的12%,漓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2019年,广西启动了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工程实施规模17 462 平方千米,预计投资61.16亿元,截至目前已拨付1.0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工程建设。工程共包含67个子项目,其中16个子项目已竣工,共完成生态景观修复5.2513公顷,清除危岩7.0314立方千米,主动网固22.363平方千米,修复公路边坡生态景观3.3千米,消除了山体安全隐患,提升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修复防洪通道和排污管道0.75千米,柔性种植绿化13.408平方千米,修复生态湿地面积4.43公顷,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恢复,进一步提升了漓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

(五)“蓝色海湾”工程

通过实施2016年防城港市和2019年北海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广西整治修复海湾岸线3.93千米,修复湿地面积6 850 公顷,整治修复海岛面积11.2公顷。2020年,广西2个“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和1个海岸带修复项目共获得中央资金3.72亿元支持,计划改造修复海堤约10.6千米,岸滩综合整治6.39千米、岸线生态化5.3千米、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328.96公顷,恢复滩湿地面积约104.9公顷、鸟类栖息地生态恢复166.47 公顷。

三、努力构建广西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受制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生态保护修复认识不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广西生态保护还面临严峻形势,生态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一是广西自然生态基础薄弱,资源利用空间有限。全区山地多平原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岩溶土地分布广,水土资源不匹配,适宜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二是产业发展挤占农业和生态空间,加剧三生空间矛盾。广西城镇用地10年间增加了1 361.12平方千米,总体上升了0.57%,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负重。三是生态问题积累欠账多,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全区仅登记在册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就有4 030座,损毁土地面积10 812公顷。四是生态修复缺乏系统观念。广西各地各部门虽然实施过一批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的工程,对维护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工程普遍存在对象单一、多头独立推进、相互间统筹规划不够等问题。五是生态修复资金来源渠道不完善。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各级财政用于生态修复的资金不足,社会资金辅助生态修复还缺乏有效的机制。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广西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以及资源优势,科学务实地推进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切实履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重要职责,努力构建广西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推动“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靓丽。

(一)构建完善国土空间保护修复规划体系

尽快组织编制完成自治区级、市级和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的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对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空间格局失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生态、农业、城镇国土空间做出修复规划安排,针对不同的管控要求,提出差异性的目标和方法,统筹和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

(二)健全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范

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机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梳理原国土资源系统土地整治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总结吸纳相关部门以前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规范,按照守正创新的原则,明确广西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范、标准和工作时序,健全完善全区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机制,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开展生态修复

充分利用广西自然地理条件,分别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的办法,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即:对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采取避免人类扰动、消除生态胁迫等措施进行保护,同时对发生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抚育;对退化或损害较轻的生态系统,在热、水、土等客观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发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力,让其进行自我修复;对退化或损害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在依靠自身恢复的同时,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对损害和破坏严重、已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重建、生态重塑。

(四)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落实国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赋予广西的“双重”任务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布局的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均涉及广西。我们要针对国家部署的两大工程及其重点任务,从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空间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分析成因,明确生态保护修复对象和措施,策划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创造条件争取纳入国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库,并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完成好国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赋予广西的“双重”任务。

(五)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措施

争取各级财政设立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财政资金保障。自治区财政资金安排以奖补方式为主,由市县统筹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并组织实施,自治区选择实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资金奖补,充分发挥自治区财政资金的“指挥棒”作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鼓励生态修复项目与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态种养、生物质能源、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激励社会投资主体加入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来。要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建则建的要求科学开展修复工作,修复后的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可以继续作为建设用地使用,以解决产业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的需要,科学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六)加强项目绩效评估和典型推广

严格按照项目设定的工程量、工程进度、资金投入与支出、取得的成效等年度和竣工绩效目标进行考核,对无法达到目标的项目采取通报、减少资金、终止项目并收回上级资金等措施,确保项目实施符合预期目标。在科学评价市、县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成效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生态效益好、生态产品价值高、创新资金解决渠道,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七)把握政策确保方向不走偏

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项目实施中情况复杂,涉及的政策多,需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政策方向。杜绝违背生态规律和客观条件的伪生态、乱修复等现象,采取实事求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反对华而不实的盆景项目和哗众取宠的形象工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克服工程思维和过度修复,努力做到低成本修复、低成本维护、可持续利用和发展。避免急功近利,试图短时间完成全区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的“运动式”修复,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用财力、资源禀赋及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久久为功。防止生态修复项目中出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认真查清项目区土地的现状及法定属性、权属、类型,依法使用土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八)强化党的领导和项目管理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生态保护修复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性任务和重要抓手,摆到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基础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责任,编制有关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工程建设,确保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切实履行好项目建设主体责任和日常监管责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排查并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健全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政治防线。

猜你喜欢

国土广西生态
广西贵港
探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
“生态养生”娱晚年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