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临床分析和小儿哮喘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21-05-22董玲娜
文/董玲娜
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小儿哮喘作为儿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如果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如果不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而小儿哮喘作为反复发作性疾病,多是由呼吸道感染诱发的,该疾病的一大显著特征便是病程较长,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健康生长,如果不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该病往往会发展为成人哮喘,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此次研究主要探讨了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临床分析和小儿哮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做以下阐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法分为2组,各20例。其中,A组: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8例,患儿年龄:2-13岁,平均年龄为(6.4±2.2)岁,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患儿为15例,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患儿为5例。B组:男性患儿11例,女性患儿9例。患儿年龄:3-12岁,平均年龄为(6.8±2.1)岁,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患儿为16例,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患儿为4例。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可行。
1.2 方法[2]
A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了解临床病症、开展辅助检查、判断所属病种、指导规范就诊。B组则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应用互换沟通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针对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对A组患儿的临床病症进行常规观察,如果患儿缺氧,应用呼吸机给氧,将氧流量供给速度设置在0.5~1L内,并及时清理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如果患儿出现气喘症状,则进行抗炎、平喘、利尿治疗。B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开展治疗,剂量各自为3~5µg/(kg·min)、1.5~2.5µg/(kg·min),将两种药物融入到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中,之后进行静脉注射,每天三次,治疗周期为三天。
针对小儿哮喘患儿,针对甲组患儿,应控制其临床症状,使肺部功能正常运转,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乙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治疗,把0.25毫克的特布塔林原液融入到2毫升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中,使用压缩泵气道给药的方法开展治疗,在开始阶段每天保持2~8 喷,之后根据患儿的病情调节药物剂量。
1.3 观察指标
(1)将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评定标准如下所示:
显效:服药一天后临床症状消失且呼吸平稳,肝脏缩小大于1.5厘米;有效:服药两天后临床症状得到大幅度改善;无效:服药三天后,患儿的病症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朝着恶化的趋势发展。
(2)将小儿哮喘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评定标准如下所示:
显效:服药三天后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服药七天后临床症状得到大幅度改善;无效:服药七天后,患儿的病症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朝着恶化的趋势发展。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若P<0.05证明差异显著,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对比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B组的数据更优(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治疗有效率统计对比表
2.2 两组小儿哮喘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对比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乙组的数据更优(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小儿哮喘患儿治疗有效率统计对比表
3 讨论
感染是诱发小儿重症肺炎的重要原因,因此科学选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所在。而多巴胺作为强心类药物,小剂量使用能够使血管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降低心脏的负担、分散肺部淤血,有效提高心排出量,使心脏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同时,多巴酚丁胺可以大幅度调节心肌肌肉的收缩,进而提高心排出量,最终使心脏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3-4]。小儿哮喘主要是由介质诱导引发的,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不畅,对患儿的呼吸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布特他林作为β2-受体兴奋剂,会对气管内平滑肌造成直接性的药物影响,能够有效对血管进行疏通,提高气道反应性。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高效局部抗炎功能的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抑制细胞因子生长。
此次研究对比了A组与B组、甲组和乙组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B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5.00%),均明显优于A组(70.00%),经过统计学对比,差异十分明显(P<0.05);乙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5.00%),均明显优于甲组(60.00%),经过统计学对比,差异十分明显(P<0.05)。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和小儿哮喘患者,分别应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和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开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