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在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2021-05-22田子巾
文/田子巾
尿毒症又称终末期肾衰竭(ESRF),其主要指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后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1]。本病以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病变)。目前临床针对ESRF主要采取肾脏替代疗法(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其中血液透析能够有效减慢肾脏持续衰竭状况以延续生命[2]。但由于透析操作繁杂、各环节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容易引发护理不良事件,从而影响透析疗效。有研究指出,护理安全管理可通过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控制以促进患者健康,应用于血液透析室具有良好效果[3]。本研究将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实施于我院行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深入探讨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案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甲组男女比例23:17,年龄29~70岁,平均(49.58±3.62)岁;乙组男女比例22:18,年龄30~69岁,平均(49.51±3.67)岁,以上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4]:均符合尿毒症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均符合血液透析指针;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存在精神异常或配合度较差者;中途离开研究者。
1.2 方案
甲组:常规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心理疏导等措施。
乙组:(1)成立血液透析护理质控小组:质控组长由内二科护士长(管理工作经验在5年及以上)担任,负责对血液透析各护理环节实施监督与指导,同时检查透析室环境消毒情况;组员包括4名血液透析室护士,定期进行上下机操作、并发症预防、相关护理文书记录等专科学习(1次/月);质控组长定期组织开展质控会议(1次/周),以提高护士安全管理意识。(2)不安全因素的评估与预防:要求护士严格执行手消毒,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透析室保持通风、定期进行消毒;透析操作全程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指导患者保护导管的方法(如穿宽松衣服并抬高造瘘处肢体、洗澡时避免淋浴,导管可用塑料薄膜包裹,以免打湿引发感染);患者若存在跌倒高危风险,则及时开展宣教,讲解预防跌倒相关措施及重要性,并张贴标识;穿刺前护士对内瘘成熟度进行仔细评估、正确使用抗凝剂,透析期间对患者病情变化实施密切观察,敷贴妥善固定,预防脱针及感染。(3)护士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针对护士尤其是新入职护士,开展血液透析知识及操作技能强化培训,采用情景模拟法实施考核,以提高护士应急能力;制定并演练相关应急预案,重点培训其薄弱项;借助讲座形式授课,讲解血液透析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解决对策,努力培养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并通过法律责任讲课,提高护士保护自身及患者的意识,使其认真做好血液透析用物及抢救物品的准备。(4)设备管理:设备均定点放置,严格依据操作步骤正确应用;定期保养、维修,若发生故障需及时上报并持续跟进处理情况。(5)绩效考核制度:护士绩效与工作量、职称、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等直接挂钩,针对护理工作量大的护士及时予以补贴,促使其工作积极性提高;鼓励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或匿名上报,促使护理安全性提高。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脱针、透析中出血、感染、跌倒及设备故障等不安全因素发生率。(2)另纳入为患者实施护理的2组护士(各4名)评估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透析室环境管理及无菌操作项目,各项满分100分,分值越大护理质量越高。(3)满意度评分:自制调查表,总分100分,内容包括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4方面,各项满分25分,分值越大越满意。
1.4 数据处理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行t检验和x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不安全因素发生情况
乙组患者脱针、透析中出血、感染、跌倒及设备故障等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甲组(P<0.05),如表1所示。
2.2 护理质量
乙组护士基础护理、透析室环境管理及无菌操作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甲组(P<0.05),如表2所示。
2.3 护理满意度
乙组患者对护士技术水准、服务态度、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满意评分均高于甲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x±s,分)
3 讨论
血液透析室具有专科性强、技术含量高、应急情况多、护理工作繁重等特点,存在较多的护理安全隐患;而这些不安全因素若未能够及时采取预防管理并给予有效处理,可对透析患者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可能危及生命[5]。血液透析室内大多数临床操作均由护理人员完成,因此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安全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存在紧密联系,此外,其还与病室环境、仪器设备等因素密切相关。故临床针对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以及设备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十分必要。
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通过针对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促使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减少护理风险发生,从而为透析治疗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有效维护患者健康[6]。邴连琨[7]等学者研究指出,护理安全管理的开展可有效提升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降低血透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其护理满意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各项满意评分以及护士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甲组,分析原因可能为护理安全管理中通过对透析室护理风险因素展开分析,并积极查找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设立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规避部分护理风险,从而有助于护理质量提升;通过开展法律责任、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关知识等各类讲课以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有助于其规范化操作,充分体现护理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及有效性;通过加大质控力度、开展科室演练、加强细节化服务管理等,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还有助于其风险与安全意识增强,充分体现护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从而有助于护理质量提高,确保血液透析疗效良好,对患者机体恢复起到促进作用,进而显著提高患者满意评分。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室开展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不安全因素发生情况,促使护理质量全面提升,从而有助于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