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磨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2021-05-22何镇文
文/何镇文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目前已知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包括精神影响以及应急状态、肠功能紊乱等,由于胃肠道结构缺乏正常的生化反应,因此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形成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之一。通过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可知,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人群倾向于35-46岁的中青年,且自身具备女大于男的特征,结合粪便形状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种,而在我国人群中以便秘型较多见[1]。虽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且病程时间长,但是于它的病因由尚不清楚,临床认为它的致病因素复杂,且牵涉到心理影响因素。西医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促胃肠动力药、肠道微生态制剂、心理疗法等等,但是在治疗的同时发现又存在一定的疗效不确定性及不良反应[2]。通过多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具有显著的疗效,笔者运用内服中药四磨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肛肠科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抽调其中的11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调研对象,为了进一步确保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对比性,将11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并简要分析其一般资料:
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4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5.31±6.9)岁;病程1.5-6个月,平均病程(3.25±0.75)月。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48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6.25±4.5)岁;病程2.5-8个月,平均病程(4.05±0.8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并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病例按就诊顺序简单随机分两组。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60岁;②便秘伴有腹痛或腹胀不适症状,近3个月内发作者;③近期内没有接受过相关治疗者;④愿意配合本研究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器质性胃肠道疾病者;②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交流障碍以及生理障碍的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我科将同时给予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
对照组实施单纯口服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3片/次,3次/d。2个月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实施内服中药四磨汤加味治疗,中药方组成是党参、槟榔、木香、乌药各10 g。其中腹部胀痛显著者加用枳壳,白芍各10 g;大便带粘液者加用黄连3g,秦皮10g,白头翁10g;喜暖怕冷者加用干姜8g,肉桂、肉从蓉各10g。1剂/d ,水煎后取中药液 150ml,分早晚两次服用,2周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行饮食调整指导,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多饮水,晨起空腹服温开水200毫升;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随便意感决定,随时排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拘时间等;适当增加体育锻炼等。
2.2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中,我科将以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为了进一步探究两种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实际应用成效,参照2010年发布《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3],按临床治疗效果将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级。其中,痊愈的评级标准为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的评级标准为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的评级标准为患者的症状略有好转,无效的评级标准为患者的症状完全不见好转。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1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并以X2作为计量资料的校验单位,组间比较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结合表1所示,58例观察组中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38%;58例组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8.97%。实施相应治疗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长期或反复发作伴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改变的疾病,由于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肠道实际并无炎症,功能紊乱实际也不限于结肠,故称此为肠易激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或有心理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精神因素、应激状态也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除此之外,肠易激综合征常伴有其他胃肠功能性紊乱疾病同时发作,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目前西医治疗也没有一种药物适用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也没有一种药物能根治肠易激综合征,虽然西医有许多治疗方法,如药物对症、饮食调整、心理调教及抗抑郁治疗等,但效果都不太满意[5]。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逐渐显现出独特优势。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属于“便秘”“腹痛”“郁证”等范畴,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素体亏虚等相关,基本病机为大肠通降失常,传导失司。我们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肠易激综合征,女性患者尤为多见,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发生在肝、脾胃及大肠等部位,与心肾功能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脾胃,但以肝为本,也就是肝气不调,大肠传导失势是造成便秘性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失职,大便内停,久之为秘。”在治疗上侧重于肝部,治疗方法上多选用疏肝理气、润肠通便之法。
四磨汤源于《严氏济生方》卷二,由党参、槟榔、木香、乌药组成,属中医药学中的理气剂,四药合用有顺气降逆,消积止痛之功效[6]。方中党参健脾益气以扶正;乌药行气疏肝以解郁;木香顺气和胃以通气;槟榔行气导滞以除满;诸药配伍,共奏降气顺逆、消积止痛之功效。本方着眼于调畅中焦气机,中焦气机升降通畅,脾胃运化有力,腑气一通,便秘自消[7]。全方体现了以肝为本、脾胃为主的治疗理念。现代药理研究,四磨汤中的木香、乌药等成分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槟榔可增加胃肠道蠕动,也可加大消化液的形成规模。四磨汤整体可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对胃肠蠕动有双向调节的积极效用,有助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2],对胃排空及肠推进均有促进作用。目前为止,多数临床试验证明,以四磨汤为基础,并联合他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表现出确切的疗效。
综上所述,内服四磨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明显改善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四磨汤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思维,增加了临床治疗工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