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营养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22徐绍莲汪正婷汪玲玲熊祖平杨晓辉
徐绍莲 汪正婷 汪玲玲 熊祖平 杨晓辉
精神分裂症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和致残率高、住院时间长等特点。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滞留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营养不良、身体质量超重或肥胖发生率均较高,各种营养素缺乏更是普遍存在。现根据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状况自制调查量表,结合简易微型营养评估量表(short-form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SF)、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及洼田饮水实验等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能改善其营养和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4~9月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连续住院时间>1个月的4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周岁者;②研究对象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者;③调查时间段患者病情稳定,自制力及认知能力基本正常,能自愿接受并配合问卷调查者。排除标准:①同时存在其他明显躯体疾病者;②联合服用激素类等影响患者体质量和代谢药物者;③认知能力及自制力影响配合调查者;④调查资料不完善者。本研究获得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了解调查目的,并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及质量控制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现场问卷结合查阅病历资料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每科室由2名经过培训的高年资护士担任调查员,为保证资料质量,每日收集资料≤5例患者。由于本调查研究历时较长,问卷采用多组多员同时进行的方式,为保证调查问卷客观、真实,课题组选派督导员,采用定期督导、复核及跟踪调查等方式,抽查复核问卷达20%以上,对不符合纳入标准、信息不完善及存在逻辑错误的问卷进行剔除,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06份。以MNA-SF量表评分结果,将患者营养状态分为营养正常(n
=145)、营养不良风险(n
=176)和营养不良(n
=85)3组。1.2.2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团队结合文献资料自行编制精神科患者营养影响因素调查表,收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居住地、本次住院时间、家族史等14项内容。②MNA-SF:由6项组成,主要包括近3个月体质量丢失情况、有无应激或急性疾病、活动能力、精神疾病、消化功能等情况,总分14分,≥12分提示营养状况良好,8~11分提示营养不良风险,≤7分提示营养不良。③NRS2002:包括营养状态受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及年龄因素3个因子项,分值1~7 分,≥3 分表明患者已存在营养风险,<3分则提示患者目前暂不存在营养风险。④NOSIE:主要包括社会能力、个人卫生、社会兴趣、抑郁、迟滞、激惹及精神病表现 7 个因子30项,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从“无”到“一直是”,对应分值0~4分,可以归纳成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和病情总估分,总分越低,病情越重。⑤PANSS:包括阳状量表、阴性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共30项,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从“无”到“极重”,对应分值1~7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⑥洼田氏饮水实验:根据饮用30 mL温开水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将患者吞咽功能分为Ⅰ~Ⅴ级,Ⅰ~Ⅱ级吞咽功能基本正常,Ⅲ~Ⅴ级为吞咽功能异常。
1.3 观察指标 收集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病程、用药、住院时间等14项指标,并使用量表收集患者营养状况评分、NOSIE-30评分、PANSS评分及洼田氏饮水实验分级。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指标比较 3组不同营养状况患者文化程度、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住院时间、服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活动情况、吞咽功能、NOSIE评分、PAN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居住地、用药、接触阳光及疾病家族史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1 406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指标比较
续表1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营养影响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以MNA-SF量表评估的营养状态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变量赋值见表2。先采用进入法,再采用强制+逐步法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病程、住院时间、吞咽功能、NOSIE评分及PANSS评分为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P
<0.05)。见表3。表2 变量赋值情况
表3 精神分裂症患者营养状况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3 2种营养筛查工具筛出率比较 NRS2002量表将患者营养状况分为暂无营养风险(营养正常)和有营养风险2级。根据评分项目具体内容的相近性,将MNA-SF评分的“有营养不良风险”组数据合并入“营养正常”,组成二分类变量,与NRS2002筛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81。见表4。以MNA-SF量表营养状况等级为状态变量,以NRS2002量表评分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AUC为0.868(95%CI:0.814~0.921,P
<0.01),最佳截断值为0.691时,NRS2002量表评分相对于MNA-SF量表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9.10%。见图1。表4 2种营养评估、筛查量表的一致性检验
图1 MNA-SF量表与NRS2002量表的ROC曲线
3 讨论
安徽省六安市共有登记在册重型精神病患者2.2万余人,本研究仅收集在本院住院的4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群体的营养状况。以MNA-SF量表检出营养不良者85例(20.94%),潜在营养不良风险者176例(43.3 %);BMI<18.5 kg/m者33例(8.12%),BMI≥24.0 kg/m者197例(48.52%)。营养不良及体质量异常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临床中,由于患者营养及代谢异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是影响患者生命结局的重要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BMI、住院时间、吞咽功能、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等对患者营养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BMI越低,患者营养状况越差(P
<0.05),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病程长的患者,营养状况相对较稳定,疾病急性期营养状况较差,分析原因:考虑处于疾病初发阶段住院及用药依从性差,治疗不规范,病情控制不佳,饮食不规律、持续处于心理及躯体应激状态等原因,致使营养摄入不足、消耗过度;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医院为其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相对较固定的饮食供应、规律用药,在有效控制精神症状的情况下,也定期对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和干预。吞咽功能是营养的影响因素(P
<0.05),分析原因主要是受药物因素、口腔健康状况及疾病症状等因素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NOSIE评分越高,患者营养状况相对优于评分低者,而PANSS评分越高,患者营养状况相对越差(P
<0.05),表明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是影响患者营养的重要因素,患者病情越重、治疗效果越差,其营养状况就越差。本研究中,患者的营养异常与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以往研究结果有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45周岁,与其他研究中分析的由于更年期激素水平变化、消化功能减弱、老年人躯体疾病增加等因素有关有所不同。本研究选用2种量表进行营养筛查,经过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81),ROC曲线的AUC为0.868,被多数学者推荐为目前比较理想的用于筛查和评价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工具,MNA-SF量表考虑了应激及精神疾病因素,并将营养状态分成3级,更贴合精神科临床实际。但2种量表均以“低BMI”及“体质量下降”为评定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与现代营养不良概念不一致:肥胖主要是营养素过剩,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和营养不良经常同时发生在同一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出更适合精神疾病患者的营养筛查及评估工具。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疾病特殊性,无论是长期住院还是居家治疗,其营养状况普遍堪忧,居家及社区患者营养状况较住院患者更差。这需要家庭、医院、社会及政府共同努力,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及治疗条件,改善其整体健康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