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会话中“太A了”负面意义表达的话语研究

2021-05-21鲜丽霞

关键词:中性词贬义词会话

鲜丽霞

一 引言

“太”是现代汉语常见的程度副词,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程度过头。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二是“表示程度高”,“a)太+形/动。多用于赞叹,形容词、动词大多是褒义的”(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526页。。学者们认为,“太A了”结构可以表达赞同、感叹、指责、劝阻、遗憾、不满、不喜欢等语气(2)刘元满《“太+形/动”与“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第145-151页;杜道流《与“多(么)、太、好”有关的感叹句》,《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第52-55页;肖奚强《谈程度副词“太1”和“太2”》,《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54-56页。,语气类型主要与形容词的褒贬性质和“太”结构所在的语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太”结构所在的语境(3)肖奚强《谈程度副词“太1”和“太2”》,《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54-56页。;对“太A了”所在语境,学者从句法层面分析了“太A了”前后句的语义关系(4)杨晓敏《从构句的角度再议“太A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94-100页。。“太A了”的前后句式不但可以解释“太”的意义,还能说明“太A了”表达的语气类型。

关于语气,以往研究都是在句法层面进行的,研究的是单句中表现出的说话人立场和态度,然而研究者发现,在更大的语境中可以发现单句概括出来的语气的不确定性(5)肖奚强《谈程度副词“太1”和“太2”》,《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54-56页。。这是因为语气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态度或目的,属于语用层面,需要从说话人更多的言语信息中体现出来,或者需要从话语场景中的听话人的反应来判断。另外,从更大的交际语境、更多的数据中可以更全面地归纳“太A了”所表达的语气,并更深入地对这些语气的使用目的进行研究,而不只是零散地将属于不同层面的意义或功能列举出来。因此,我们研究的是“太A了”这些多样的语气能否从某个角度来观察并归类,这些语气是如何在语用层面表达的,语用功能研究能否为句法层面的形式选择做出解释。所以,我们将“太A了”结构放在自然语境中,观察“太A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情况,从互动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该结构如何在会话中使用并进行塑造。

本文所用的语料是自然口语,包括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谈话录像和电话交谈的录音,不规定话题,谈话人是汉语母语者,日常用语是汉语普通话。谈话录像根据GAT2系统(6)GAT2转写系统是Selting在1998年设计的在GAT系统基础上升级的转写系统。GAT系统与会话分析通用的Jefferson系统大部分相同,不同在于对于口语语音转写更加规范,其主要符号及其代表话语特征如下:“=”,后面的话语紧跟前一个话语;“-”,停止或打断,多个表示不流畅;“:”,语调延长;“heh”,笑声;“”,转写中不确定的地方;“[ ]”,几个话轮的话语同时发出;“→”,指向的话语是作者需要读者注意的部分;“(( ))”,场景中的重要动作。参见:Xiaoting Li, Multimodality, Interaction, and Turn-taking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14), ix-x。另外,笔者在转写Dinner和Football录像资料时,句中标点(如句号、问号)采用汉语标点形式,不采用英语标点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会话分析与互动语言学研究最早和最多的都是英语,语料转写体例也根据英语标点形式与习惯来确定,近十年来汉语互动语言学的发展与汉语语料使用的增多,要求汉语语料在语音、标点符号的转写上也根据汉语特点有所调整。转写为文本形式,录像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陶红印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博士研究生Monica Turk录制,文本由笔者转写,分别命名为Dinner和Football;电话录音及其文本来自美国语料共建会(LDC)汉语电话谈话语料库CallFriend(7)Alexandra Canavan,George Zipperlen, CALLFRIEND Mandarin Chinese-Mainland Dialect LDC96S55. Web Download. (Philadelphia: 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1996).,文本由美国语料共建会转写,语料中的文字(包括错别字)、标点及转写体例与原语料库保持一致。谈话录像语料名为Dinner、Football,电话录音资料名为CallFriend,文中分别以D、F、CallFriend指代,并加上各自的序号。录像共两个小时,转写成文本约10万字;录音共一个小时,文本约6万字。

二 “太A了”的主要用法

以往研究对“太A了”句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进行了探讨,而没有找出“太A了”的多种用法中的主要用法,也没有对不同的用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也无法把握“太A了”的主要功能。我们先从“太A了”自身的结构形式,考察在多种“太A了”的句法形式中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首先,根据“太A了”中形容词的褒贬性质和结构式的肯定、否定这两种性质,“太A了”可以有六种形式:贬义词肯定式、褒义词否定式、贬义词否定式及褒义词肯定式、中性词否定式、中性词肯定式,分别举例如下:

贬义词肯定式:太累了 褒义词肯定式:太好了

褒义词否定式:不太好 中性词否定式:不太一样

贬义词否定式:不太脏 中性词肯定式:太间接了

这六种形式的“太A了”在我们的数据中出现共113例,下表中根据形容词的褒、贬、中性质和结构式的肯定、否定性质,将这六种结构式的用例数量列出,并按贬义词肯定式、褒义词否定式、贬义词否定式及褒义词肯定式、中性词否定式、中性词肯定式排列,各种形式用例如表1所示:

表1 “太A了”结构中形容词褒/贬性质与肯定/否定类型的使用频率

从形容词的性质来看,贬义词、褒义词和中性词分别占总数的71%、25%和4%,贬义词远远多于褒义词和中性词;从结构式的性质来看,肯定式与否定式分别占总数的67%和33%,肯定式是否定式的两倍多;从二者结合构成的形式来看,贬义词肯定式、褒义词否定式、贬义词否定式及褒义词肯定式、中性词否定式、中性词肯定式,其数量分别是63、17、16、12、4和1,分别占总数的56%、15%、14%、11%、4%和1%,贬义词肯定式远远多于其他五种形式。因此,贬义肯定式是“太A了”的主要句法形式。

对贬义词肯定式、褒义词否定式、贬义词否定式及褒义词肯定式、中性词否定式、中性词肯定式这六种结构式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前面三种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表达的都是负面意义,如贬义词肯定式“太累了”、褒义词否定式“不太好”都表达负面意义,贬义词否定式“不太脏”也因为“太”而使结构具有一定的负面意义。

这三种形式(贬义词肯定式、褒义词否定式、贬义词否定式)加起来共96例,而褒义词肯定式还有一部分由于“太”表示程度过头,也表达负面意义,那么正面意义的不到12例;中性词否定式与肯定式数量都很少。因此,负面意义的用例远远多于正面意义,超过总数的86%。可见,在话语中,“太A了”主要表达的是负面意义。

为什么话语中有这么多的负面意义表达呢?在互动的场景中,说话人的负面立场又是怎么使用的呢?它们具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呢?下面我们将结合互动交际的场景进行考察。

三 负面意义的“太A了”与互动行为

对所有负面意义的“太A了”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都与特定行为相关,这些行为包括话语者的负面情况,话语者的行为、决定或观点,双方的不一致(8)Steven E. Clayman, “Sequence and solidarity,” in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 Group Cohesion, Trust and Solidarity, eds. E. J. Lawler and S. R. Thye,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2002), 229-252.。这三种类型的行为有所不同:话语者的负面情况指的是会话中谈及的话语者个人的负面情况,诸如不能接家人团聚、家人去世、自己不会做菜等;话语者的行为、决定及观点指的是话语者一方在会话中发出的某种行为(比如建议)、做出的某种决定,或表达的某种观点;双方的不一致指的是话语者中的一方表达自己的立场或意见时,另一方不同意,双方立场出现了不一致。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话语者的负面情况

对话中谈到自己或对方的负面情况,说话人会先进行一段叙述,然后出现“太A了”。先来看说话人自己负面情况的例子。

1.自己的负面情况

这个例子中A在问B她妈妈过来没有,B告诉A她还没有:

(1)CallFriend01-0029

1A:那个: :怎么样?你-你妈妈挺好哦?

2B:我妈妈还没过来呢.

3A:没过来.

4B:→妈妈--我:(因为)公司最近的事情太多,

5A:哦,好.

6B:再等我把他弄过来也不好.

7A:对对对那个,

8B:(我本来)因为我自己,我自己的情绪总是不是很稳定你懂嘛?

9A:对.

从会话结构来看,第1行和第2行构成核心相邻对,从第3行到第9行是核心相邻对基础上的后扩展(9)扩展是Schegloff在其著作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中提出的关于会话结构的概念。核心相邻对的引发话轮之前、引发话轮与回应话轮之间、回应话轮之后分别出现前扩展(pre-sequence)、中扩展(insertion-sequence)和后扩展(post-sequence)。参见:Emanuel A. Schegloff,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volume 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6.。B在第2行说她妈妈没过来,在第4行说明没过来的原因是“公司最近的事情太多”。

2.对方的负面情况

当负面情况跟自己无关,而与对方相关时,说话人也采用“太A了”来表达。下面是A、B、C三人做饺子时谈到饺子皮:

(2)D1-14

1A:看好好的皮哦。(你这皮)。

2C:( )。

3A:啊我那时候就想学..这样( )皮,--(这么些年)--都还没有--[学会]。

4B:→ [太忙了是吧]?

5A:-对,所以看你们也上学吧,((摇头))-我真是,现在才做饭,但是没有(精力做饭)。

6B:我当时还在想呢,我平时-我就现在用点点心,我就觉得我会了。

在会话结构上,第1、3行A讲述自己不会做饺子皮,第4行B进行回应,很快发出“太忙了是吧”来帮对方解释没学会的原因,并在第5行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

(二)话语者的决定、行为或观点

在互动中,当说话人自己、对方或大家共同做出某种决定、表达某一观点或发出某一行为后,会在其后出现“太A了”话轮。

1.自己的决定、行为或观点

下例是说话人决定“十月回去”,随后在第3行发出“不太A”进行解释,第1、2行构成核心相邻对,第3行是后扩展:

(3)CallFriend09-0691

1B:呀,我想十月回去咯,

2A:可以啊,我同意啊.

3B:→我,我不想待太长时-,

4A:咿,是这样儿,章老师或周老师说,他们有可能,有可能啊,没定,现在没,没定.今年回去.

5B:啊,

6A:他们如果,他们今年回去的话,他们说你可以跟他们一块儿回来.

下例是说话人先发出建议行为,随后在第4行以“太A了”说明建议的原因,第1、2、3行构成核心相邻对,第4行是后扩展:

(4)D1-13

1A:哎,一会儿你们谁要炒菜,换一个锅吧。

2C:--(好)

3B:我我家也有个这个锅,我还觉得[这锅还挺]--

4A:→ [这个锅太]慢了。

5B:是不是=?

6A:我觉得[1还是太=慢1](10)方括号中有数字标明此处出现多处重叠,第一处重叠以当前行的[1……1]和下一行[1……1]标示,第二处及更多重叠分别以[2……2]等数字依序标示。。

7B: [1难怪每次宫保1]鸡丁都失败呢。

8C:hehhehheh[2hehheh2]

9B: [2hehheh2](2.0)

10C:[3原来是倒过来了3]。

11A:[3不是因为技术3],完全是因为锅的原因。((转向B和C,点头))不是技术原因hehhehheh

12 好像也自己说--好。

下例是说话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烤箱不好用,继而进行说明,并在第6行用“太少了”再次说明,第1、2行构成核心相邻对,第3至7行是后扩展:

(5)D1-20

1B:哎这个好用吗?

2A:还行。但是就是--

3B:((转身))啊。

4A:我觉得小单身用用挺好的,--做得挺少的嘛。

5B:[啊]。((转头))

6A:→ [像我们这样]--但就--做得太少了。

7B:嗯。((背对A,弯腰))

2.对方的决定或观点

当对方做出决定、观点和行为时,说话人也在其后以“太A了”进行说明。下例是C决定做蚂蚁上树这道菜,不做红烧牛肉,B表示同意,以“太难了”帮助说明:

(6)D1-08

C:那还是做做蚂蚁上树好,那种做[法hehhehheh]

B: [hehheh]是哈,那个我觉得做那个太难了。

3.双方共同的决定或观点

双方共同的决定之后也用“太A了”来说明。下例中A和B都决定用生抽,A在第6行加以解释,第1、2行是核心相邻对,第3至7行是后扩展:

(7)D1-11

1A:啊[1到底是生抽1]还是老抽啊?

2C: [1盐=-糖=1]。应该是=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生抽-无所谓吧[2(我觉得)2]。

3A: [2就生2]

4 [3抽3]。

5B:[3就生3]抽吧应该。

6A:→对,我觉得老抽太=-太--

7B:((朝A))是,一会儿吃什么饺子是红的!hehhehhehheh

(三)双方的不一致

当谈话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说话人可以通过“太A了”来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解释。下面是说话人不同意听话人的意见:

(8)CallFriend05-0671

1A:就是反正怎么说呐,在这儿呐就根本没有打工的机会,特别小,人口特别少,

…………

22B:用不了了,那你就别着急这个了,这是目前生活,

23A:嗯,可是那我想那我也不能到时候说走的时候就--连连这个基本预算都不平衡,就走,那也

24 →太亏了,干马来了这是?

25B:((笑))争取吧,诶那争取吧,

26A:呃,那,

在会话结构上,第1、22行构成核心相邻对,第23至26行是后扩展。A出国后希望在新的地方找到打工的机会,B认为不用急着去打工,A不同意,他在第24行发出“太亏了”,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解释说明。

下面例子是听话人不同意说话人的想法:

(9)CallFriend07-0679

1A:呃,行,反正你看最最好的,然后那个你的机票的问题((呃))由我来报销好嘞,

2B:你知道吧?嗯你不要开这种玩笑,

3A:hehheh

4B:呃你(变)你这次回来要花费很大的呐,

5A:呃,但是-

6B:你知不知道?

7A:呀,我知道,但是,

8B:你你这次-

9A:但是不,该花的还得花,该花还得花,

10B:你这次花费要嗯,嗯,我的我的资金方面应该说是不至什么,再说的再-

11A:(也该)

12B:→再紧张也不差这一些,我资金方面不会存在的,太多的问题,

13A:hehheh嗯嗯,

14B:就是说是我现在你--你现在告诉我很好,我会--安排时间出来,

会话结构上,第1、2行是核心相邻对,第3行以后是后扩展。A回国,他在国内的朋友B从另一个地方坐飞机去跟他会合,A提出自己要为B报销机票,B不同意,并在第12行提出自己的资金不存在“太多的问题”,买得起机票。

下例是听话人不同意说话人的决定,C决定做饺子,E、A夫妇表示不同意,第1行是核心相邻对引发话轮,第2、3行是应答话轮:

(10)D1-04

1C:然后做一个----那我包点饺子吧。

2E:[包点饺子啊]?

3A:[嗯(来不及啦)],--那个太--时间(heh太费了heh)。

4C:--没事,实际上很简单。不过那个要-有馅,--没有-碗,那个不能--

5E:要不先坐一会儿吧,--她们现在在忙嘛-差不多了你该上了。

这些都是表达负面意义的“太A了”的使用情况。负面情况、决定行为与观点及双方不一致这三种情况常有重叠,有时候说话人在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使双方观点不一致(例9、10),有时候说话人的负面情况同时也是他的行为和决定(例1)。

四 “太A了”的互动功能

从前面对会话中“太A了”的分析可以知道,负面意义的占86%以上。然而,按语用学合作原则和会话分析中的偏爱组织模式(preference organization)(11)A. Pomerantz, “Agreeing and disagreeing with assessment: some features of preferred/ dispreferred turn shapes,” in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eds. J. Maxwell Atkinson & John Herit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57-101.,会话者相互合作,说话人倾向于采用受偏爱的正面表达式,不倾向于负面表达式。而在“太A了”的实际使用中,负面表达式占绝大多数,似乎不符合合作原则和偏爱组织模式。

另外,“太A了”在会话结构中也呈集中分布,大多数“太A了”和具有负面意义的“太A了”位于扩展话轮,少量出现在引发话轮和结束话轮中,见表2:

表2 “太A了”的正负中性意义在会话结构中的分布

83%的“太A了”出现在扩展话轮中,6%、5%、5%的“太A了”分别出现在引发话轮、回应话轮、结束话轮中;而在扩展话轮中,负面意义的占90%。可见,“太A了”在话语中的分布也似乎呈现出规律性。

为什么会话中出现这么多负面意义的“太A了”?为什么“太A了”集中出现在特定的会话位置?它们是否真的是用于否定对方?说话人想通过它们达到什么样的话语目的?到底“太A了”在话语中具有什么样的互动功能?

负面意义的“太A了”在会话中出现在负面情况、话语者个人行为及双方不一致的行为中,具有特定的互动功能,同时也在会话结构和句法形式上呈现出规律性。

(一)负面意义的“太A了”的互动功能

前一节研究显示,负面意义的“太A了”与负面情况、话语者个人行为及双方不一致这些非偏爱的行为相关,这似乎说明“太A了”结构本身实现非偏爱的行为。然而,我们发现“太A了”与非偏爱行为的关系并不是“太A了”结构自身表达非偏爱行为,而是相反,“太A了”的出现是对已经出现的非偏爱行为进行解释说明,使双方达到一致立场。这一功能通过会话位置表现出来。

在会话结构中,负面意义的“太A了”大多位于扩展话轮。而扩展话轮之前,是非偏爱的中心话轮,它们传达了消极的话语(例2父亲去世,例3妈妈没来团聚),或出现可能会引起对方不同意的话语者的个人见解、个人行为(例4一方决定回国,例5一方给另一方建议,例6一方以否定方式回答对方问题,例7一方自己做了决定,例8一方表达个人意见),或者出现了话语者之间的分歧(例9双方在打工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例10双方对谁买机票意见不一致,例11中一方做饺子、另一方不同意)。根据偏爱组织模式,会话参与者本着合作原则,努力与对方达到立场一致,避免分歧;如果出现不一致,影响交谈顺利进行,说话人就会对这种不一致给予解释和说明,使双方达到共识和理解,形成话语中双方的协商与互动。由此,针对前面中心话轮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和不一致,双方会努力达到一致,其方法就是在随后的话语中进行解释,弱化不一致(12)Steven E. Clayman, “Sequence and solidarity,” in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 Group Cohesion, Trust and Solidarity, eds. E. J. Lawler and S. R. Thye (Oxford: Elsevier Science,2002), 229-252.。按照这一原则,当非偏爱的话语出现后,说话人会对它进行解释和弱化,因此在非偏爱的中心话轮后面出现扩展话轮,扩展话轮中出现“太A了”,对前面中心话轮中的负面情况、个人观点及双方不一致进行解释和说明(第2至第11例)。话语后面的发展也证明“太A了”的解释说明达到了说话人的目的,在“太A了”话轮之后双方往往会达成一致立场,比如例2、3、8、10中“太A了”话轮之后都得到对方肯定的回应“是”、“对”、“嗯”,例5中B在“太A了”话轮后发出“难怪每次宫保鸡丁都失败呢”表示明白并同意,例9中B发出“争取吧,诶那争取吧”表示同意对方立场。

“太A了”的解释说明功能还表现在由对方来提供解释说明。在会话中,这也是一种消除不一致的方式——当出现非偏爱的话语时,本应由非偏爱话语的发出者本人进行解释,而在实际话语中有时是由对方提供解释、说明原因,由对方主动表明理解和同意的立场。在前面的例子中,当出现说话人自己的负面情况时,有时听话人会采用“太A了”帮助对方解释(例3);当话语者作出行为和决定时,听话人也会发出“太A了”来积极表示同意(例7)。这种方式帮助对方解释的互动方式使双方达到高度一致立场,体现了听话者一方积极的合作态度,其发出特征也标明了听话者的合作态度和一致立场,有的是急于发出,出现话语重叠(例3、7),有的是紧接着发出,并在眼神与体态上与对方合作(例8)。

“太A了”的解释说明功能还可以从与其共现的一些句法和语用成分得到证明,后置型原因小句和“我觉得”常出现在“太A了”小句中用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分歧:后置原因从句主要是对前文做出解释说明,消除负面因素,使得交流可以顺利进行(13)宋作艳、陶红印《汉英因果复句顺序的话语分析与比较》,《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第61-71页。;“我觉得”是说话人用来预先判断对方可能出现反对意见并引发对方的合作评价的手段(14)Ni-Eng Lim, “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Epistemic Marker Wo Juede in Chinese,” in Current Issu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eds. Y. Xiao, L. Tao, & H. L. Soh (New 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11), 265-300.。除了“因为”以外,“但是”、“可是”这样的标志词也常与“太A了”共现,显示了“太A了”小句在篇章中的句法地位是复句小句链中的一个小句,在互动立场上说话人对双方的不一致加以解释。

可见,“太A了”的出现证明了前面的话语中出现了非偏爱的行为或话语,如果不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可能会影响到话语的顺利进行,因此说话人采用“太A了”话轮作为解释、说明的手段,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立场、行为或决定,从而控制影响双方一致性的因素,使话语顺利进行。“太A了”在互动功能上的规律性,也在会话分布中体现出来,当“太A了”具有解释说明的功能时,都位于扩展话轮中,大多表达负面意义。那么当“太A了”位于其他位置时,又具有什么互动功能?在那些位置中,“太A了”是否也主要表达负面意义?是否在不同会话位置中它具有不同的互动功能呢?

(二)其他会话位置中“太A了”的互动功能

除了扩展话轮以外,少量“太A了”还可以出现在引发话轮和结束话轮中。另一方面,除了负面意义的“太A了”以外,还有正面意义和中性意义的“太A了”。那么,这些表达不同意义的“太A了”在不同的会话位置中又具有什么样的互动功能?“太A了”的会话位置和表达意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1.引发话轮

引发话轮是一段话语的第一个话轮。当“太A了”位于引发话轮时,可以表达正面意义,也可以表达负面意义。下例是正面意义表达,A和B在厨房做菜,A夸奖B酿豆腐做得好,并询问这道菜的做法,B告知了A相关信息,第1行A发出引发话轮:

(11)D1-05

1A:→哇噻,这功夫太-太大了。(我要学着做)。

2B:不大,很简单,这个一做完就蒸了。[hehehehe]

3A:→ [哦]。--但是你肉馅放那里面不就--

4B:-嗯=?

5A:哦,放上面,我以为要--[1埋进去1]。

6B: [1对1],对,就这么样进[2去2]。

7A: [2那2]你肉馅要先--腌也是腌好还是什么

8 东西?

9B:这个不用腌,这个就是把调料放一起。

10A:不过你这个肉馅肯定是先--加工过的吧?

11B:对,就是肉馅就是放了些--调料吧,--也没怎么加工。

下面是负面意义表达。A和B、C在厨房做菜,A觉得自己做的宫保鸡丁没做好,认为是锅的原因,建议B和C炒菜时换一个锅:

(12)D1-13

1A:→((过来接水))太搞笑了,

2B:(倒掉要)heh--((举起筷子))

3A:不是宫保鸡丁了,在炖了。--在炖鸡丁。hehheh

4 ((C端住盛东西的碗,倒水,B在旁看))

5 (3.0)

6C:嗯=我来倒,((B伸出手帮C))--[(我来)]--

7B: [你这样不行]。((B和C一起端碗,倒水))

8 (6.0)

9A:→哎,一会儿你们谁要炒菜,换一个锅吧。

10C:--(好)。

11B:我我家也有个这个锅,我还觉得[这锅还挺]--

12A: [这个锅太]慢了。

13B:是不是=?

14A:我觉得[1还是太=慢1]。

15B: [1难怪每次宫保1]鸡丁都失败呢。

以上两个例子中,说话人A都是先发出“太A了”这一评价,再发出目的行为——征询新信息和建议。这说明“太A了”对后面的征询和建议行为的提出与实现具有重要的引发作用,是中心行为之前的前序列(pre-sequence)。在会话中,说话人为了预估自己想要发出的目标行为能否得到对方的合作,会在核心相邻对之前发出前序列(15)Emanuel A. Schegloff,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volume 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8-57.,再根据对方的回应方式,决定在随后的话语中要不要发出或以怎样的方式发出。例12中A先称赞B菜做得好,得到B的谦虚回应,在此基础上,A发出征询新信息的行为,并成功地得到对方的合作,获得了这道菜的做法信息;例13中A先说自己的菜做出来不好,B和C没及时回应,随后发出目的行为,建议她们换一个锅。因此,引发话轮中的“太A了”是征询、建议等行为的前序列,是说话人在发出正式行为之前用来预测是否可以发出目的行为的预置话轮。

2.结束话轮

结束话轮是一段话的最后一个话轮,所有位于这个话轮中的“太A了”都表达正面意义。下面是A和B在打电话,B打算找一个传真机,方便A和他联系,在结束话轮中A发出“太A了”:

(13)CallFriend02-0110

1B:是不是你要是给我这边发传真,要是我也能给你找一个,

2A:你应该有一个.

3B:回头我要是给我婆婆写信告诉你吧,我给你找到以后告诉你,

4A:行.好.

5B:嗯.

6A:→哎呀,那真是你真真是那((笑))这太好了.呃我觉得应该应该有孩子.

结束话轮的“太A了”执行的是赞同、感谢、祝贺这样的行为,表示说话人完全接受对方的立场,双方的互动体现出社会一致性(social solidarity)(16)Steven E. Clayman, “Sequence and solidarity,” in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 Group Cohesion, Trust and Solidarity, eds. E. J. Lawler and S. R. Thye, (Oxford: Elsevier Science,2002), 229-252.。在此一致立场的基础上,双方结束现在的话题,进入下一个话题。因此,位于结束话轮的“太A了”的互动功能是高度赞同,这是话语者在中心相邻对结束后的第三话轮处发出的评价话轮,其语用功能是结束当下话题,进入下一话题(17)Emanuel A. Schegloff,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volume 1, 123.。因此,引发话轮和结束话轮中的“太A了”与扩展话轮中的“太A了”在正负面意义和互动功能上不同。这些差异也体现在“太A了”的话轮构成和句法词汇特征上,三个位置中的“太A了”呈现出会话特征和语言特征的规律性。

(三)不同会话位置上话轮构成与句法特征的差异

在话轮构成上,三个位置上的“太A了”在会话构建方式也不同:扩展话轮中的“太A了”都在核心话轮之后,对前面的核心话轮进行解释说明;引发话轮中的“太A了”都在中心行为之前,以强度高的评价来引导中心行为的提出和对方的合作;结束话轮中的“太A了”都位于中心相邻对之后,是双方就中心行为进行应答之后,在第三话轮处发出的结束话轮。

从句法词汇形式来看,三个位置上的“太A了”自身及前后的特征也不同。在扩展话轮中,“太A了”一般是陈述形式,是小句链中的一个小句,与前后小句组成原因与结果、转折、描述关系。在引发话轮中,“太A了”小句是感叹句,是独立存在的小句,与后面的话语不存在形式上的关联;从“太A了”的自身构成上来看,“太A了”是肯定形式,形容词可以是褒义词或贬义词,形容词的褒贬选择由目标行为的类型决定,如果希望对方提供新信息,需要称赞对方,这时使用褒义词,表达正面意义,如果希望对方接受建议不要做某事时,要对自己已做事提出批评,这时使用贬义词,表达负面意义。在结束话轮中,“太A了”小句是感叹句,独立存在,与前面的话轮不存在形式关联,与后面的小句或话轮不存在话题上的关联;从“太A了”自身的构成来看,整个结构式是肯定式,形容词只采用单一的褒义词“好”,主语是代词“这”或“那”,组成泛化的“这(就)太好了”、“那太好了”,呈现为较为固化的形式。

由上可知,在不同的会话位置中,“太A了”在互动功能和句法词汇形式上完全不同。同一语言结构在不同的会话结构中具有不同的互动功能,这是互动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显示了语言结构会受到互动因素的巨大影响(18)宋作艳、陶红印《汉英因果复句顺序的话语分析与比较》,《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第61-71页;乐耀《从互动交际的视角看让步类同语式评价立场的表达》,《中国语文》2016年第1期,第58-69页。。特定的会话位置中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具有相应的功能,即使语言形式略有不同,我们发现扩展话轮中除了负面意义表达义以外,还有极少数的中性意义和正面意义表达式,它们同样具有解释说明功能。表2显示,扩展话轮中出现85例负面意义用例、5例中性意义用例、4例正面意义用例。下例是中性意义用例,A告诉B自己没怎么见过学校的负责人,并在随后的话语中出现“不太一样”加以解释:

(14)CallFriend05-0671

1B:这里官长你接触过几次啊?

2A:((那呀))?反正也经常能看见他,他特别忙,你现在他是说说这,

3B:看见,

…………

26A:他要是帮你的话,那就没问题的,

27B:→他过好象过跟过去情况也不太一样了好象,

28A:呃,对,他--

29B:就有点-

中性意义的“太A了”在扩展位置中同样具有解释说明的功能,可见会话位置对意义表达、互动功能及句法形式的限制与决定作用。

总的来说,会话位置和意义表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特定的会话位置中出现相应的意义表达方式。在这些不同的会话位置上,这些具有差异性的意义表达分别与不同的互动方式相关,并表现为不同的句法词汇特征。由此可见,互动因素对语言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五 结语

在交际互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从静态句法层面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从中可以对语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会话分析中,我们发现“太A了”有如下使用特征。

第一,“太A了”主要表达负面意义,句法形式以贬义形容词、肯定性结构式为主,也有否定性结构式;负面意义的“太A了”主要位于扩展话轮,在会话中具有解释说明、达到双方一致性的功能。

第二,不同会话位置的“太A了”具有不同的表达意义和语用功能。与扩展话轮表达负面意义的“太A了”所具有的对前面非偏爱行为进行解释说明,使双方逐步达到一致的语用功能不同;在引发话轮中,“太A了”可以表达正面意义和负面意义,其话语功能是作为前序列,保证目标行为得到实现;在结束话轮中,“太A了”只具有正面意义,表达对对方立场和行为的高度接受。这些不同表达意义和语用功能对应不同的句法特征。

以往研究限于“太A了”的构成形式和静态语境,对“太A了”的主要用法和功能的研究有限。而从“太A了”所表达的意义和立场出发,观察它在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一结构的使用动因,发现互动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中性词贬义词会话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问题
张老师犯得着这样“处心积虑”吗
英语中性词的语义偏移探究
英语职业称谓性别歧视语及应对策略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成因及应对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
存心有天知
卖萌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等6则
年龄大小的种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