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联合中药灌肠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盆底肌电、炎症介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5-21魏慧俊闫绍颖尹艳茹李金霞王娅玲段志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盆腔炎灌肠盆底

魏慧俊,闫绍颖,尹艳茹,李金霞,王娅玲,段志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湖州 313000)

慢性盆腔炎(CPID)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病原体可经多种方式侵入体内使女性上生殖器和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多由急性盆腔炎迁延未愈所致[1]。患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如下腹部坠胀、月经量及经期异常和疼痛等,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有研究显示,我国盆腔炎的患病率在 4.0%~6.0%,且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着逐渐增长的趋势[2]。慢性盆腔炎的病程较长,易急性发作,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有较大的影响。西医对此疾病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菌药物,但未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本研究采用腹四针及骶四针联合中药灌肠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1组年龄21~49岁,平均(36±6)岁;病程 5个月至 8年,平均病程(4.17±1.32)年;生育史21例,人工流产史32例;基础疾病为盆腔腹膜炎症9例,内生殖器炎症17例,手术史16例,盆腔结缔组织炎症 11例。对照 2组年龄 23~48岁,平均(35±6)岁;病程4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3.08±1.25)年;生育史27例,人工流产史26例;基础疾病为盆腔腹膜炎症12例,内生殖器炎症20例,手术史13例,盆腔结缔组织炎症 8例。观察组年龄 26~51岁,平均(37±6)岁;病程 5个月至 8年,平均病程(3.92±1.23)年;生育史31例,人工流产史22例;基础疾病为盆腔腹膜炎症10例,内生殖器炎症21例,手术史15例,盆腔结缔组织炎症7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史及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4-5]

①符合《盆腔炎诊治规范(修订版)》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和《中医妇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且影像学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②所选患者14 d内未服用过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有肛周、结直肠手术史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③合并糖尿病、肝肾疾病患者;④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妇科肿瘤的患者;⑤合并妊娠、消化道出血、急腹症的患者;⑥精神异常无法配合全程研究的患者;⑦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1.4 剔除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需停止治疗者;②自主选择其他药物与本研究混合使用者;③中途退出治疗,无法完成全程研究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1组

采用常规抗菌治疗,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20057973),每6~8 h 2 g静脉滴注给药,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并维持24~48 h后将静脉滴注改为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129),第1日100 mg,每12 h 1次,后以100~200 mg,每日1次。持续使用14 d。若患者对头孢类药物过敏,则可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针(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81)0.5 g或者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399)0.5 g静脉滴注给药,每日1次。

2.2 对照2组

在对照1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灌肠方为自拟慢盆汤,具体药物为大血藤15 g,鸭跖草15 g,地丁草15 g,延胡索10 g,蒲公英15 g,川楝子10 g,香附制10 g,败酱草15 g。灌肠前患者应清空肠道、排空大便,保持侧卧位,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将其缓慢注射进肛腔内,注射完毕后应嘱咐患者抬高臀部并保持15~20 min,连续使用30 d。

2.3 观察组

在对照2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四针和骶四针进行治疗。使用0.40 mm×100 mm针灸针,由专业的中医医师操作。患者取俯卧位骶四穴上2针刺点位于骶尾关节旁开1 cm处,约双侧中膂俞穴位置,直刺,进针深度为80~95 mm,针感位置为尿道或肛门;下2针刺点位于尾骨尖旁开0.5寸,约双侧会阳穴位置,斜刺入坐骨直肠窝方向,进针深度为90~110 mm,针感位置为尿道。患者取仰卧位,腹四针上2针刺点以髂腹下神经走行处,相当于双侧水道穴位,针刺点位于脐下3寸、旁2.5寸,斜刺入小腹中央膀胱区,深度25~40 mm,针感位置为尿道或外阴部;下 2针刺点为髂腹股沟神经走行处,相当于双侧归来穴位置,针刺点位于脐下4寸、旁开1.5寸,斜刺入小腹中央膀胱区,深度25~40 mm,针感位置为尿道或外阴部。两组穴位针刺完成后接G6805-2型电针仪(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波形为连续型,频率2 Hz,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感受程度为准,每次使用时间为 50 min,且为确保治疗效果,针感位置应保持在上述位置。电针治疗腹四穴及骶四穴交替,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盆底肌肌电位和盆底疲劳值

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2周后和治疗后检测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振幅)、疲劳值(每秒肌力下降百分比),使用仪器为PHENIX U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3.1.2 炎症因子水平

对纵向比降在1%~3%的河道,可考虑利用人工辅助措施营造阶梯深潭结构,或采用阶梯式跌水结构,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营造多样性的地形结构。

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清晨空腹血5 mL,离心速度为1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分别使用人 C-反应蛋白(CRP)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人白介素2(IL-2)试剂盒和人白介素 6(IL-6)试剂盒测定 CRP、TNF-α、IL-2和 IL-6水平。

3.1.3 免疫功能

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清晨空腹血5 mL,离心速度为1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CD4﹢、CD8﹢细胞的比例,同时计算CD4﹢/CD8﹢比值。

3.2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转为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著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影像学检查结果较之前略有改善。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3%)显著高于对照1组(49.1%)和对照2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3组治疗后盆底肌肌电位和盆底疲劳值比较

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盆底肌电位和盆底疲劳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 2组和观察组的盆底肌电位和盆底疲劳值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肌电位和盆底疲劳值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治疗后盆底肌肌电位和盆底疲劳值的比较 (±s)

表2 3组治疗后盆底肌肌电位和盆底疲劳值的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1)P<0.05;与对照1组比较2)P<0.05;与对照2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盆底肌电位(µV) 盆底疲劳值(%/s)Ⅰ类肌纤维 Ⅱ类肌纤维 Ⅰ类肌纤维 Ⅱ类肌纤维对照1组 53 治疗2周后 16.28±2.21 17.53±3.17 8.31±1.09 8.31±1.07治疗后 17.82±3.37 19.27±3.41 7.93±1.14 7.36±1.12对照2组 53 治疗2周后 16.53±2.17 17.82±3.03 8.19±1.21 8.23±1.16治疗后 23.32±3.311)2) 25.36±4.121)2) 5.34±1.831)2) 4.40±1.321)2)观察组 53 治疗2周后 15.94±2.05 16.71±3.37 8.42±1.36 7.91±1.06治疗后 27.05±3.291)2)3) 31.25±3.261)2)3) 3.27±0.721)2)3) 3.34±0.731)2)3)

3.4.3 3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3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优于对照 1组和对照组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例数=53例) (±s)

表3 3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例数=53例)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1组比较2)P<0.05;与对照2组比较3)P<0.05

组别 IL-2(µg/L) IL-6(µg/L) CRP(mg/L) TNF-α(µ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 1组 3.19±0.31 3.72±0.621) 2.69±0.66 1.83±0.711) 29.34±8.37 14.45±3.091) 2.31±0.15 1.94±0.231)对照 2组 3.23±0.30 4.42±0.731)2) 2.66±0.72 1.18±0.531)2) 28.71±8.29 10.25±3.361)2) 2.33±0.17 1.64±0.181)2)观察组 3.14±0.27 5.91±1.111)2)3) 2.71±0.86 0.89±0.671)2)3) 29.46±8.42 4.36±2.911)2)3) 2.29±0.12 1.06±0.211)2)3)

3.4.4 3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CD4﹢、CD8﹢和CD4﹢/CD8﹢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8﹢水平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D4﹢、CD4﹢/CD8﹢水平均优于同组治疗前、对照组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比较 (±s)

表4 3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1组比较2)P<0.05;与对照2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 1 组 53 27.93±5.27 28.94±2.52 24.71±6.83 25.18±6.73 1.14±0.34 1.16±0.27对照 2 组 53 27.46±5.32 30.16±2.271)2) 24.49±6.49 25.09±6.58 1.16±0.38 1.17±0.31观察组 53 28.31±5.09 32.79±2.411)2)3) 24.56±6.32 24.85±6.61 1.15±0.41 1.32±0.291)2)3)

4 讨论

中医学将慢性盆腔炎归为“带下病”“癥瘕”,认为其主要与外邪入侵、湿热内积、气虚血瘀等有关[6-7]。西医使用抗菌治疗,长期使用会使患者体内产生耐药性,且因盆腔结构的特殊性,药物利用率低,血液循环不通畅,不易控制炎症反应,影响治疗效果[8]。除此之外,西医还使用体外电场热疗,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但对部分患者仍收效甚微[4]。部分有效只是改善患者症状,对患者盆底肌肉肌电活动、微炎症及免疫功能无任何改善作用,前期笔者已经验证了“骶四针”对慢性盆腔疼痛疗效[9],本研究再次运用中医学的方法,针药并用,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解决患者痛苦,同时,进一步验证此种特色治疗对患者盆底肌肉肌电活动、微炎症及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

有研究显示,中药灌肠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10-11]。本研究所采取的自拟慢盆汤,临床发现可促进患者的炎症吸收,减少组织粘连,其中地丁草、蒲公英和败酱草有清热解毒作用,川楝子和香附制可疏肝泄气、调经止痛,大血藤、鸭跖草和延胡索有通经活络、理气行血的作用。中药口服因首过消除作用而使疗程增长而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采用灌肠的方法,直肠黏膜可直接吸收药物,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在盆腔内达到较高的浓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抗炎效果。在本研究中,对照2组(中药灌肠)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纯西药)。针灸可刺激阴部神经,抑制中枢神经痛觉敏感或痛觉异常,同时诱发盆底肌肌肉进行节律性收缩,有增强盆底肌肌力的作用[12]。骶四穴与传统的穴位不同,深刺骶部穴位,并提插捻转,可刺激阴部神经,缓解疼痛,减轻腹部下坠等症状[13-14]。腹四穴共涉及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手太阳等 9条经脉,可调节肠腑,理气行滞,减轻腹痛,减轻水分吸收,理气补气,补肾气,巩固元气,提升阳气,有利于排除体内废物和防止脏器下垂。在此治疗中采用电针持续刺激,可调节多个脏腑经络的功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和盆底肌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这证明腹四针及骶四针联合中药灌肠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治疗 1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肌电位和盆底疲劳值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这说明腹四针及骶四针联合中药灌肠可有效改善盆底肌肌力,降低盆底疲劳值,对盆底肌的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CD8﹢水平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这说明腹四针及骶四针联合中药灌肠可抑制IL-2、IL-6、CRP及TNF-α的释放,调节免疫功能恢复平衡。

综上,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腹四针及骶四针联合中药灌肠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盆底肌肉肌电活动,对患者体内微炎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有着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盆腔炎灌肠盆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灌肠疗法在犬病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