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
——基于非技术阻力视角
2021-05-21杨玉春
杨玉春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体制经历了数次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的改进,是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井喷式发展,尤其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也成为21世纪社会形态的重要标识。社会信息化和互联网思维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对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纵观国内对管理信息化创新的研究,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以“管理信息化创新”为主题搜索显示的253篇文章中,“教育管理信息化”主题类仅有27篇。教育领域管理信息化创新理论研究的匮乏和实践探索研究的迟滞,严重制约着公共教育部门在未来国家重大战略中的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发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讲话(1)新华网.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0523/t20150523_518620619.shtml, 2015-05-23.,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信息化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求“系统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89/201204/134096.html.2012-03-13.。
参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公共教育部门指的是在国家所有制形式下,按自主权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组织形式:核心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独立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公共教育部门以外,服务提供者可以是非营利机构,也可以是营利性私人机构。(3)卓越.公共教育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0.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其他能够配合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相关机构或社会组织,以及各类公立的高等学校、中小学,这些机构提供着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公共服务。我国的公共教育部门作为最大的教育服务提供机构,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有机结合,是管理创新的源动力,也是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的助推器,有利于公共教育政府部门之间、公共教育组织之间以及公共教育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及交流,提高公共教育部门行政效率和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4)任友群.教育信息化进入创新发展新时代[N].中国教育报, 2018-01-14.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公共教育部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供给模式、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系统发挥信息化在公共教育部门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现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需要正视信息化技术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没有带来期望中的教育治理改善、教育公共服务效率提升,面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传统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体制入手,考察影响信息化变革的非技术阻力因素,考察公共教育部门在管理信息化创新过程中的难点和瓶颈,确立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理论根基,并进一步探讨管理创新的可行性策略。
一、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理论根基
信息化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1963年日本学者梅悼忠大发表的《论信息产业》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我国学者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并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信息能的传递为纽带、以社会财富创造者具备智能信息处理能力为标志的新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诸方面向更高阶段智能化变迁的一种历史过程。”(5)王旭东.20世纪下半叶“信息化”概念及用词历史源流考释[J].史学理论研究,2008,(3):90-99.信息化对于现代经济社会产生了迅速、全面的正面影响,对各产业、行业的管理模式改进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化内涵认识基础上,本文把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信息化理解为:是信息化带动公共教育部门的现代化,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决策理念相融合,转变公共教育部门的组织结构方式、业务流程、教育服务水平的评价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效能,赋能公共教育部门的动态过程。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也在改造和重塑着传统公共教育部门的事务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改进服务评价方式,促进治理的理念、技术在公共教育部门的渗透和应用。基于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非技术阻力的研究目标,本文就科层制自身组织结构的信息不对称、现代治理的转型、决策模式改进三个方面进行逻辑解释和理论建构。
(一)信息不对称倒逼公共教育部门的组织结构变革
信息网络技术作为电子媒介引领了各类公共服务模式转型。比如:基层政府已经普及的各类政务大厅,能够给公民提供便捷、直接、公平的“自助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县级教育部门的教育结算中心能够对所辖学校提供均等化财务支持和服务。这种转型显著提升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也是对公共部门传统科层制组织结构的改变。公共部门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责任、公平、民意、效率、财政制度信息的公开(6)于德洋.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0.。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公共部门信息的公开程度是社会信息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此已有了日益清醒的认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也将推进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信息公开化作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7)郑海燕.公共教育部门信息的公开化——欧洲动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0,(1):35-36;唐斌.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柠檬”问题与低效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40-44.。科层制作为一种封闭的组织结构模型,难以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共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首先要遵从公共领域信息化的价值追求,克服同一系统不同层级、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清楚组织结构管理创新的本质,是用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改变科层制管理的控制机制、授权路径、价值导向。
对于庞大的公共教育部门,其对自身组织结构的改革就是管理创新的内在追求,科层制组织结构特点注定其在职能、资源、信息、利益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科层制内部自上而下获得的信息是极不对称的,在传统公共教育部门的科层制体系中,“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掌握足够的信息而做出熟悉情况的决定”(8)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M]. 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6.,才能拥有核心决策地位和资源调度分配权力。反过来,自下而上的信息输送、反馈也存在个性化的偏好和选择性。所以,这种组织结构自身的特点注定了信息分布的不均衡、不对称,导致公共教育部门对自身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与问题的敏感度低。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无边界共享、及时反馈提供了可能,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教育公共部门的各层级人员,都可迅捷、无成本、无制约地接受到所需信息。任何一位信息受众都可以对教育管理行为、教育政策模式等提出赞许或质疑。显然,公共教育部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特征需要面对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也是要形成、维护“什么样的治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二)“治理”理念引领公共教育部门走向善治
伊莱恩和约瑟夫·奈在分析21世纪政府变革的趋势时指出,未来政府变革必须放在三个相互关联的时代潮流,即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而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看,任何变革都会遭致阻力,在公共管理方式进行信息化变革中也不例外(9)易承志.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信息化治理的路径选择——以上海为例[J].情报杂志,2009,(12):162-166.。传统公共管理是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市场机能、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广泛传播,公共管理领域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倡导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与政府一起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10)姜美玲.教育公共治理:内涵、特征与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9,(5):39-43.,许多国家开始关注和借鉴治理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改革,运用到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与学校关系的实践中。
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从治理走向善治,是公共教育部门的必然发展方向。俞可平先生在国内较早引入和发展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治理与善治”理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1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42.公共教育部门代表着国家向公众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其根本价值追求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信息化的技术性、网络性、共享性特征为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注入新的价值要素,对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教育公共价值的复兴重建、教育决策的公众参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蕴含着当代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基本走向。国家主导的公共教育服务目标将日益与公民社会的教育福祉走向融合,公共教育部门的威权将在与民众的透明合作中转变为专业服务能力的权威,善治成为公共教育部门管理创新的内在追求。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驱动基于公共利益的决策流程再造
作为新的政府管理改革理论范式,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将新公共管理主义界定为:主要是由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构成,采用企业管理技术、以服务及顾客为导向、在公共行政体系内引入市场机制的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代表着公共部门未来改革的方向,将取代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从行政的国家过渡到管理的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12)凌岚.公共教育部门管理范式的演进与创新[J].财经研究,2002,(10):3-8.。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由国家授予公共教育部门权力,以公共教育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公共教育事务。提供法定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教育部门,要以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为主要职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基础定位,以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价值目标。
信息社会通过先进的信息沟通网络,公众的利益诉求得到迅速的表达,推动着公共管理的转型。以欧美国家为例,1991年英国政府以公民宪章的形式确立政府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美国随后于 1994 年颁布“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政府公共管理标准。这些政府转型启发我们,公共教育部门的功能定位借助管理信息化创新,其决策理念、决策模式和决策流程都会发生巨变。对于公共教育部门内部来讲,层级差别的势能差距会逐渐衰减,不同层次人员的决策能力不再受制于科层制中的位置,将会广泛地产生参与组织决策的欲望。对于教育公共服务接受方的公众,在信息对称的状态下很快就具备识别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也会迅即转变为对于教育公共服务公平和效率的评价,甚至是批判。这些因素共同驱动着教育公共服务的决策流程再造。
二、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实践困境
(一)组织结构限制管理信息化效率
在世界各国都憧憬信息化可能带来社会繁荣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共教育部门管理还在延续着20世纪的科层制管理规则和传统的公文处理节奏,传统的公共教育管理越成功,管理信息化创新改革就越艰难。传统的、封闭的权力运行机制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我国公共教育部门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各级公共教育部门相对稳定的待遇和相对主流的劳动力市场地位,我国公共教育部门的所有改革几乎都存在着系统内部的公平与整体效率的痛苦博弈。公共教育部门自身利益和管理部门内部的保守心态导致了公共教育部门间内部博弈,管理信息化目前还没有改变公共教育部门庞大的组织管理体系弊端,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决策、信息阻断现象依然存在,重视秩序但轻视效率,致使公共教育部门管理效率低下。
(二)管理机制各流程要素脱节
我国各级政府连续几十年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成绩斐然,已经让信息化硬件设施非常接近理想水平。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不均衡、不充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无质”的现象在公共教育部门是显性存在的,往往是搭建好“信息通道”,缺乏适合的“信息管理平台或系统”,借助外部力量建设完平台后又不知就里地购买资源、购买软件。
公共教育管理需要管理逻辑、业务逻辑、技术逻辑实现三位一体和内在一致,然而,这些在工业管理信息化领域运转良好、作用巨大的规则和体系在公共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却常常脱节。在公共教育部门信息化的管理逻辑方面,高层人员应该在信息化系统设计过程中渗透自己的管理思想,技术仅仅是为管理目的服务的手段,这一点往往被公共教育部门忽略;在管理信息化的设计科学方面,公共教育部门需要内部具备较高管理权限的专业人员参与,其次才是程序设计人员、程序编写人员、数据库设计人员和公共教育部门内部的基层操作人员共同参与;在管理信息化的使用过程方面,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需要内部各个层次人员认真分析、反馈,系统维护人员及时科学优化,才能达到管理信息化的真正目的。
(三)决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沉没资本的矛盾
公共教育管理部门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在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人们在感受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惊喜之余似乎忽视了软件系统的资产专用性,软硬件的升级、更新、淘汰,平台的交叉、重复、再造,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沉没资本,这就对公共教育部门的信息化顶层设计提出了很大质疑。
公共教育部门对各类信息化系统缺乏规划、协调和管理,各类平台间几乎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对话和交流,尤其是各级公共教育部门之间。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障碍不仅仅在于科层制下行政部门的权力运行机制,也在于核心决策部门人员的管理理念。我国公共教育部门是增量型预算制度,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省可能会造成岗位缩减、机构整合、预算缩减,导致公共教育部门决策者几乎没有提升效率的意愿。
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代表了一场根本性的、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制度转型,同时与之对应的是非技术因素也在影响着这一系列的转型,这些因素对于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创新直接形成非技术阻力。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各级公共教育部门都已经拥有了高水准的信息化硬件设施条件,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提供了完备的技术支持,所缺乏的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如果把纯粹的信息技术称之为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技术因素,相对于技术支持因素,影响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目标实现的其他因素则可称为非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公共教育部门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顶层决策规则等。
三、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困境的非技术阻力
信息化发展已经为教育管理创新提供了完备的软硬件基础,相对于技术支持因素,笔者将公共教育部门组织结构、决策模式、信息传播方式、路径依赖等界定为非技术因素,在推进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这些非技术因素恰恰成为公共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创新的主要阻力。
(一)组织结构自身特点阻碍管理信息化推进
公共教育部门内部多采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又分出若干层次和部门,各个部门、岗位都有相应固定的工作范围,中间管理层的大量存在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造成公共教育管理信息的失真,形成信息条块分割的局面。在强调管理程序和部门利益的管理过程中,没有人对信息滞后性负责。公共教育部门自身的组织结构正是信息化技术推进的主要阻力,如表1所示,科层制的组织结构自身就将信息按照层级逐层公开,造成了信息传递流程的人为阻断,官僚体系的资源支配权限存在显著的层级差距,再加稳定的人员进阶规则,导致不同层级人员对于管理信息化的态度大相径庭,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的自由裁量权限会深受影响,基层人员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认同也会在日益程序化的过程中逐渐降低。这也恰恰是科层制组织结构对管理信息化的内生型阻碍。可以预见,现代公共教育部门受信息化影响将会在组织结构上出现很多显性的变化,但是真正要管理信息化创新还需要下大力气确定问题节点,扫除障碍。
(二)传统管理机制制约了信息化模式下的管理流程再造
我国公共教育部门管理机制沿袭了官僚政治的核心特征,信息化技术难以撼动公共教育管理部门的组织刚性,信息技术革命是否真正改变了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决策模式,答案是隐晦模糊的。Ales Groznik(2005)等指出电子政务成功实施不仅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而且需要业务创新、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电子商务战略(13)Ales Groznik and Dejan Vicic,“Towards E-government: Business Renovation of Public Sector in Slovenia,”Simulation in Wider Europe, 19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ECMS 2005), 2005: 328-334.。表2给出了公共教育部门传统管理与管理信息化过程要素,如果能够有机贯通管理信息化模式下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制度、信息共享、业务流程、管理层次以及绩效评估,则将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的管理缺陷。我国当前的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显然尚未触及到管理流程再造。
(三)决策者的“路径依赖”是管理制度与信息技术应用背离的深层原因
社会科学范畴的制度研究极少和信息技术发生过关联,而作为先进技术的研发者、推广者,更多地从纯粹技术角度、商业市场角度进行研究,追寻信息技术带来的无限商机,这一研究领域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改变着公共教育部门各个层面的管理思维。然而,新信息化技术似乎很难与公共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产生链接,因为看似神奇的信息技术对公共教育部门管理制度改进的影响作用和方向难以定性。原因在于,传统的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模式下,公共教育部门对传统行政决策有着鲜明的“路径依赖”,大多数决策都沿着自上而下的政策通道运行,中下层级只负责照本宣科解读政策和不折不扣执行政策,这种只对上一级负责的公共政策模式难以达到政策初衷和预期效果,与民众期盼的服务型管理背道而驰。
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省在经济生活中能够带来利润增长、股价上涨和市场扩大,然而对公共教育部门而言,可能会造成短期内的岗位缩减、机构整合、资源占有率降低、预算缩减,这与公共教育部门的增量型预算制度正好相反,反而加深公共教育部门管理者在决策上追求预算扩张的“路径依赖”。大多公共教育部门完全受政府财政支持,缺乏基本的绩效激励措施。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公共服务垄断式运营和增量型财政预算体制的制度惯性,导致公共教育部门几乎没有提升效率的意愿,导致最终的管理决策模式反而成为阻止公共教育部门迈向管理信息化创新的消极因素。
四、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应然逻辑
多数公共教育部门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按照固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资源配置模式和目标实现路径等框架体系进行管理信息化流程设计,由于组织结构和部门利益的博弈关系,存在业务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意味着公共教育部门难以真正发挥管理信息化创新作用。破解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困境,需要明确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逻辑。
(一)管理信息化创新是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流程再造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通过分析公共教育部门组织结构和决策模式可知,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若没有相应的顶层设计,单纯从信息化技术层面勾勒管理创新的业务流程再造,在公共教育部门管理制度框架下是一种不完整的逻辑,对于优化决策尤其是顶层的决策缺乏关键性作用和价值。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最大阻力不在于是否发展“G2G”网上办公模式,也不在于简单的OA系统难以起到信息化系统具备的协调、控制、传播功能,而是需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与决策的顶层设计,引导管理流程再造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整体实现公共教育部门管理逻辑、技术逻辑、业务逻辑三者的内在一致。
(二)管理信息化创新是公共教育部门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然选择
公共教育部门在制度演进中可能会出现自下而上的权力和横向的权力,即下级对上级指令有对应的措施,包括积极接受命令快速执行、消极怠工、只履行最低表现、变通理解执行命令等。横向权力运行模式在科层制结构设计中比较常见,公共教育部门内部往往存在同级部门权力不均现象,权力与信息流的中心位置一般掌握着重要资源(如经费拨付、指标分配、人事安排、职称评定),无论是纵向的上下级还是横向的部门之间,都存在信息衰减、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创新来解决。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信息化创新,将推动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中的应用、普及,改进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与工作方式,相对透明地配置公共教育部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教育部门的决策质量、管理效率,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
(三)管理信息化创新是实现公共教育部门组织目标可预期的有效路径
公共教育部门在服务供给中往往暴露出与“善治”标准间的较大差距,究其原因,是资源配置方式、权力运行路径皆根源于公共教育部门内部的顶层设计,内源性制度障碍限制了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信息化创新。公共教育部门组织目标的实现实质上是公共教育部门权力运作过程和组织决策动态过程的结合,组织目标可否预期实现是对公共教育部门的核心评价指标,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权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共教育部门内部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但非显性的权力运行模式,组织决策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角逐的过程,往往在资历履历、决策风格等个性化要素的磨合博弈中形成次优决策。管理信息化创新的目的在于,确立权力的来源、权力的运行轨迹、内部冲突与协调机制的标准程序,实现各方对于公共教育部门组织目标的稳定预期。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在于支持明确的组织目标、权力运作及决策过程,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跨越技术与制度之间的鸿沟,将决策者的管理逻辑与技术逻辑合二为一。
五、克服非技术阻力的可行性策略
国家教育战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公共教育部门管理制度演进深受信息化影响,虽然存在滞后性,现实中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短期利益受损,但从公共利益的长远发展角度看,信息技术毫无疑问会导致大量的管理体制、决策机制的变迁。基于上述分析,对于影响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的非技术因素,提出如下策略:
(一)引导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
公共教育部门的组织结构要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对公共教育部门普遍存在的科层组织结构进行整合重组,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再造,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管理手段,以数据共享为主要方式,降低层级之间的信息差异程度,增强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管理流程的合作程度,实现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和多角度分析,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公共教育部门的组织结构要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管理机构由臃肿向精干化转变,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不断创新管理信息化方法,使公共教育部门顶层行政人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直接与基层操作人员对话,引导组织的权力结构由集权式向分权式发展,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数据直接共享,避免“信息孤岛”与重复劳动。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信息化创新
改变理念,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盈利性组织可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已是当代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趋势。国外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不断学习研究信息化在教育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借鉴成熟的信息化技术,结合公共教育部门管理特点进行管理方法创新,是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途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论证与实施,参与管理信息化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可以提供更优化的方法解决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的现实问题。
(三)有序推进管理信息化绩效评估
公共教育部门的管理绩效评估本质是一种国家对公共教育部门的控制策略,对公共教育部门在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从外部和内部对公共教育部门实施绩效评估,向主管部门、被服务群体及时、准确地传递公共教育部门服务信息,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决定评估方法和目的,但是只要有了确定的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将程序、标准和评估规则内嵌其中,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校验、核对就迅速实现自动化,绩效评价报告随时产出,实现对公共教育部门组织目标的客观反馈和稳定预期。
信息化技术的迅捷性、科学性、透明性能够带来信息对称,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公共教育部门顶层行政人员的“路径依赖”决策模式,尤其是脱离实践的主观经验决策、一把手决策模式,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是提升公共教育部门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公共教育部门管理信息化创新是组织实行一种新的实践、过程或者结构,其目的是使得管理活动发生变革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嵌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服务,可以迅速完成教育公共部门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的闭环工作,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易转化为自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