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养老骗局?根本在于增加正规养老服务能力
2021-05-20辛省志
辛省志
2021年5月17日,全国老龄办、公安部、民政部、银保监会四部门联合发布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醒老年人注意风险。根据提示,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包括4种表现形式: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非法集资、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非法集资、以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以宣称“以房养老”为名非法集资。
随着中国老龄人口增加,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层出不穷。比如风险提示中的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非法集资,就是养老机构与老人签订养老服务合同,老人预付一笔不低的费用“预订”养老床位。但是养老机构预订出的床位,往往远远高于其实际能提供的床位。
据新京报报道,湖北某市一家养老机构向老人推销2万-8万元不等的“养老服务卡”,预订养老服务,号称购卡后可以优先入住,床位费打折,每年还能享受7%-10%的补贴,领取旅游优惠券等福利,3年后还能退还预订床位费。最终有730多位老人与其签订了养老合同,缴纳4600多万元预订费,但实际上该机构只有280张床位,730多人中实际入住的老人只有30多位,700位未入住老人面临无法拿回预订床位费的风险。
向老人销售“保健品”的骗局就更多了。2019年春晚小品《“儿子”来了》,就形象地展示了骗子们是如何忽悠老年人的,葛优饰演的骗子,为了骗钱,不惜认蔡明演的老人为“干妈”,巧舌如簧,把一个假冒伪劣的床垫说得天花乱坠,成了包治百病的高档保健床垫。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可能比艺术还精彩。现实中,很多骗子以“免费旅游”“免费健康讲座”“赠送小礼品”等名义吸引老人,或者通过对老人嘘寒问暖等骗取老人的信任,之后利用老人知识水平有限、防范意识差的弱点,向老人推销各种天价的“抗癌药”“保健品”“保健仪器”等等,不少老人对此深信不疑。据上海媒体报道,有不少老人听信保健品公司的宣传,花费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买了一屋子的保健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发布风险提示,提醒老年人注意风险,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预付型养老服务都不合法。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发布的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对养老机构为弥补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通过销售预付费性质“会员卡”等形式进行营销的,按照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明确限制性条件,采取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方式确保资金管理使用安全。
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以防止非法集资等风险。但最近预付型养老机构频繁爆雷,说明有关部门的监管并没有完全到位。对于老年人主观上为了养老而陷入非法集资陷阱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破案,尽力为老年人追回损失。
要减少老年人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除了对他们进行风险教育,最根本的是增加正规的养老服务能力,提供更多正规养老服务。民政部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曾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至40张”。然而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类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只有823.8万张。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超2.64亿60岁以上人口相比,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只略超31张,没有达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在很多城市,平价养老院一床难求。据羊城晚报日前报道,广州市老人院(公立)两个院区有两千余个床位,但目前已有七千多位老人在网上轮候等待入院。
而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一步深化,需要的养老床位数会越来越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势在必行。2015发改委、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与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坚持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最大限度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目前,社会力量投资养老行业,门槛已经很低了。或可通过力度更大的税费减免等方式,支持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