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少将我们的历史归还回来吧!”

2021-05-20杜晓江

南方周末 2021-05-20
关键词:黑市走私伊拉克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杜晓江

2015年2月,“伊斯兰国”极端分子摧毁了位于伊拉克尼姆鲁德的亚述王国宫殿和陵墓。图为文物工作者调查和修复文物古迹。

新华社 ❘图

★“一些文物重见天日之时,往往也是它的生命终结之日。或许,它们永远地埋在地下更安全。可是,如果挖掘文物的盗贼捷足先登呢?”

多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和拍卖行一直强调,“在市场中的合法流通”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法,并以“公共收藏”为由拒绝将文物归还原属国。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许多人禁足居家,却让文物破坏与走私活动更加猖獗。

当前,文物走私交易已成为仅次于毒品、军火的“全球第三大非法交易”。一家专门追踪和监测文物黑市的研究机构“ATHAR小组”发布报告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非法文物贩卖活动激增,大部分交易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进行,多数文物来自中东地区。

恶性循环

“一些外国人觊觎我们的文化遗产,还有更多外国人更愿意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斜靠在满是弹痕的门框上,72岁的哈希姆·阿巴斯德(Hashim Abbasside)说。

哈希姆是巴格达老城区有名的银匠和银器商人,只要看一眼样品或图片,就能打制出高仿品。银器生意越来越难做,他的长子改行销售地毯、服装和电器,他与幼子则开始贩卖古董。

哈希姆老人所在的艾尔·萨法费尔大巴扎建于阿巴斯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哈希姆一家居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初,原本将一楼当做店铺,二楼居住,战争破坏以及年久失修已经让这座房子有随时倒塌的危险。

“或许,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宅倒塌。”哈希姆说。巴格达老城古迹保护已陷入新的悖论: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不允许居住者私自翻新古建筑。但是,当地政府又拿不出资金来保护这些古建筑。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油价暴跌,而伊拉克接近90%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禁足令、封城令也对刚刚从战乱中复苏的旅游业雪上加霜。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还占据了大部分财政和人力资源,导致文物劫掠、走私现象更加猖獗。

伊拉克地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它历经英美联军入侵、反恐战争、“伊斯兰国”(ISIS)等的摧残,珍贵文物与历史遗址连年遭到破坏和掠夺,从战火中得以幸存的多处遗迹仍处于危险之中。

2020年5月4日,笔者在巴格达西南方向埃因塔姆拉市(Ain Tamr)看到,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阿奇塞(AlAqiser)大教堂只剩下残垣断壁,一些残破的砖块被掩埋在黄沙之中。

在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统治后期,阿奇塞大教堂周边地区已沦为军事靶场。伊拉克考古专家扎赫德·穆罕默德(Zahd Muhammad)将阿奇塞大教堂的败落归咎于“气候变化”。

中东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据伊拉克国家荒漠化防治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大约90%的国土面积正受到荒漠化威胁,45%的农田面临干旱和荒漠化风险,疾驰的沙漠化也开启了历史遗迹的倒计时。

但是,不少伊拉克人寄希望于历史遗迹能够带动旅游业,进而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我们省既贫穷也少有投资机会,如果投资这些历史遗迹,将会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卡迪西亚省省长祖哈伊尔·沙阿兰(Zu-hair al-Shaalan)为辖区内拥有两千多处历史遗迹感到骄傲,他希望它们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但从基础设施来看,卡迪西亚省发展旅游业任重道远,不少道路依旧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路旁的电线杆则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城区随时可能会断水停电。该省还是伊拉克安全局势最严峻的地区之一,“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的残余势力频繁发动袭击活动。

“美军不愿正视的黑暗史”

长年的战火已对伊拉克、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1991年美国等34国联军发动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博物馆的4万多件文物遭到抢劫。那一年,时年42岁的哈希姆·阿巴斯德被伊拉克陆军强制征召入伍。

“除了抢劫,美军的狂轰滥炸是对文化古迹最大的破坏。”哈希姆记得,他跟随部队躲藏在乌尔市东南部的一座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中,联军的炮火轻而易举地将古石碑、雕像等炸得粉碎。

短暂的和平之后,伊拉克战争在2003年爆发。当时,由于担心战火会对文物造成严重的损坏,来自美国、英国等国的考古学家、博物馆长等文化人士与五角大楼官员见面,要求军方保护伊拉克境内的文化遗址,三十多名伊拉克考古学家还吃住在国家博物馆,亲自守护十多万件藏品。

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美军将一些历史遗迹列入“非轰炸目标名单”,还派出特种部队专门保护文物。

不过,保护历史遗迹从未成为美军的优先事项。其间,不仅保护文物的特种部队经常被转派执行其他任务,美军还在古巴比伦遗址上建立军营,甚至还监守自盗洗劫了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至少有1.5万件文物从博物馆被偷。

其中,一支拥有5000年历史的乌鲁克祭祀瓶(Warka vase)被找回时只剩下14块残片,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乌尔琴(Lyre of Ur)也遭到严重的损坏。在通过美国海关时,一些美军官兵抢掠的文物被查扣,至今仍未完全归还给伊拉克。

2009年2月,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时,仍有半数文物不知去向。

伊拉克战争对文物造成的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劳伦斯·罗斯菲尔德(Law-rence Rothfield)在著作《遭强暴的美索不达米亚》(The Rape of Mesopotamia)中透露:2003至2005年,伊拉克遭到劫掠的文物高达40万至60万件,大多已经流入国际文物交易的黑市。

“它们(美军)一直不愿意正视自己抢掠文物的黑暗历史,更愿意强调‘伊斯兰国对历史的破坏。当然,后者的确对我们的历史古迹带来前所未有的浩劫。”伊拉克考古工作者哈特拉·马赫迪(Hatra Mahdi)说。

“伊斯兰国”边毁边走私文物敛财

“伊斯兰国”是一个自称国家并活跃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境内的极端恐怖组织。2003年以来,它在中东四处破坏文化历史古迹,相继洗劫了摩苏尔博物馆、亚述古城遗址、哈特拉古城等数百个文化遗址。

在“伊斯兰国”暴徒的眼中,只要他们认为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文化遗产都要被清除。其间,他们还通过网络播放破坏的现场画面,以此证明“血统纯正”,吸引更多极端分子入伙。

2015年2月26日,“伊斯兰国”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段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洗劫文物的视频,戴着面罩的极端分子用推土机拆毁古建筑,包括一座公元前9世纪的带翼公牛石像,以及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时期的壁画。

在叙利亚中部城市巴尔米拉(Palmyra),“伊斯兰国”极端分子不仅毁掉了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多神崇拜的物证”巴尔夏明神庙,还残忍地将82岁的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Chaled al-Assaad)斩首并分尸。

一边毁坏文物,“伊斯兰国”还通过走私文物敛财。据英国媒体《中东之眼》(Middle East Eye)透露,“伊斯兰国”从叙利亚的那布克地区抢劫的文物中获利3600万美元,在占领巴尔米拉期间洗劫文物净赚2亿美元。

“对他们来说,文物越小越好。”哈希姆·阿巴斯德说,不少“伊斯兰国”极端分子是文盲更不懂历史,诸如雕像之类的大型文物很难转移,小型文物则易于藏匿和运输。

因此,“伊斯兰国”极端分子主要对易于搬动的陶器、瓷器下手,古钱币、笔筒图章、古代楔形字版等备受青睐。

走私文物、盗采石油、贩卖人口,被认为是“伊斯兰国”敛财维持经济运转的三大手段之一。据卡塔尔媒体《Al-Araby al-Jadeed》披露,除了购买武器装备等费用,“伊斯兰国”还要支付工资和抚恤金等费用,一名普通武装分子的月薪在500到600美元之间,抚恤金在10万美元左右。

随着“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失去油田的控制地,它越来越依赖文物走私生意。联合国反恐事务官员弗拉基米尔·沃隆科夫透露,目前仍有超过1万名“伊斯兰国”极端分子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他们趁新冠肺炎疫情发动的袭击次数大幅增加。

“‘伊斯兰国是一个拥有清晰商业模型的新兴恐怖主义组织。”宗教历史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认为,它劫掠文物作为战利品,并将其放在黑市和社交媒体上销售,将获利充作发动恐怖活动的经费。

文物黑市转战互联网

一条围绕中东文物的跨国走私文物产业链日渐成熟。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专家马克·阿尔塔维尔(Mark Altaweel)认为,它源自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经约旦、黎巴嫩、土耳其等销往欧美国家、日本和澳大利亚,多数被私人收藏。

“多数收藏者并不懂文物的价值,他们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文物升值时再出手,也有少数收藏者是为了把玩和炫耀。当然,文物的价格存在很大泡沫,特别是更容易运输的小体积文物。”伊拉克考古工作者哈特拉·马赫迪(Hatra Mahdi)说。

离开伊拉克国境后,走私文物迅速升值。一只来自亚述帝国时期的陶罐在伊拉克黑市售价通常不过100多美元,到英国后可以升至5000美元左右。如果陶罐上刻有楔形文字等古文字,售价还会更高。

从中东到欧洲的文物走私链至少已有30年的历史。2020年3月,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Germany's Fed-eral Cultural Foundation)公布的一项报告称,在2015年至2018年间,该国境内查获了六千多件文物,主要来源地包括伊拉克、叙利亚等国,仅有2.1%的文物具有合法来源证明。

换言之,接近98%的在德贩卖的地中海东岸地区文物为黑市走私,可见文物交易市场的庞大。更何况,在欧洲,英国而非德国才是中东文物的最主要流向地。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封锁和社交隔离令,以及多国警方和海关部门的打击,让文物交易黑市更加依赖互联网平台。

在伊拉克,为了与买主沟通交易细节,哈希姆老人也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在Facebook、What-sapp、eBay等社交媒体上都不难找到买主,但手机网络总是很糟糕。”

早在2013年秋天,叙利亚大马士革博物馆古文物实验室就在一项报告中发出警告:文物交易的黑市开始转向社交媒体。

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2019年,以“文化财产交易”为主题的群组大约有90个,吸引了30万用户参与。2020年,这类群组上升到130个,涉及近50万用户。

笔者用阿拉伯语“文物销售”在Facebook上进行搜索发现,至少有20万条搜索结果,包括文物图片以及如何盗墓、躲避监控的视频内容。

以“公共收藏”为名拒绝归还

按照1954年《海牙公约》、1970年《禁止文物进出口公约》等国际法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将文化遗产回归原有国。

“实际上,非法文物贸易问题在今天更加严重,近期还出现了加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紧急情况实体部门主任埃隆多·阿索莫(Lazare Eloundou Assomo)认为,1970年,《禁止文物进出口公约》通过时,覆盖全球的互联网还没有出现,如今,许多非法文物交易都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这也增加了各国政府打击文物走私的难度。

遭到走私的文物大多流入私人珍藏者之手。按照行业的藏匿规律,通常要经过20年以上,一些文物才会重见天日。例如,在柬埔寨内战结束四十多年后,一些吴哥窟的被盗文物才公开出现在拍卖会上。

当前,对于从“伊斯兰国”流出的文物,一些买主还可能面临支持恐怖主义的刑事指控。因此,一些走私文物被藏匿得更加隐秘。

“它们在美国、英国、瑞士、黎巴嫩、阿联酋、西班牙……到处都是……它们属于我们,我们正在非常努力地试着将它们拿回来。”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文物追索部门主管瓦法·哈桑(Wafaa Hassan)呼吁,“我们的国家已经付出巨大代价,以鲜血支付的代价。今天,至少将我们的历史归还回来吧!”

近年来,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相继从美国、英国追讨回了少数文物,包括雕刻亚述王萨尔贡二世(Sar-gon II)的头像、一块巴比伦时期的楔形文字石碑。

2019年2月,这块石碑出现在英国希斯罗机场,当时报关单上注明的是“土耳其制造用于家居装饰的刻石”。但是,石碑上的古文字暴露了它的真实身份。

伊拉克的文物追索之路并不平坦,首先谁也不知道该国到底丢失了多少文物。但按照1970年《禁止文物进出口公约》以及1995年签署的《罗马和约》,所有文物购买者必须首先确认文物的来源是合法的。

“西方国家的拍卖行要求我们证明文物属于伊拉克,并出具证明。即使每个人都明白它们属于伊拉克,但非法盗掘的文物怎么才能提供书面证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文物追索部门前主管穆萨纳·阿贝德(Muth-anna Abed Dawed)抱怨。

多数在黑市交易的文物来自非法挖掘盗取,属于首次重见天日,追溯源头和寻找证据难度极大。

一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和拍卖行也不情愿将收入囊中的文物归还。多年前,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博物馆馆长联名发表《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与价值声明》称,“在市场中的合法流通”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法,“文物乃全人类历史的共同遗产”,并以“公共收藏”为由拒绝将文物归还原属国。

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主流观点认为,文物所有权属于创造出该作品的原文明,文物一旦脱离其原生地,便难以完整地诠释其来历和保存其传承。

“一些文物重见天日之时,往往也是它的生命终结之日。”伊拉克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哈特拉·马赫迪(Hatra Mahdi)说,他时常陷入怀疑自己的工作是保护还是破坏,“一些文物被我们挖掘后很可能被盗进入黑市。或许,它们永远地埋在地下更安全。可是,如果挖掘文物的盗贼捷足先登呢?”

猜你喜欢

黑市走私伊拉克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电商平台如何沦为变造车牌“黑市”
古巴经济衰退
激战正酣
智辨走私贩
寻找石像
伊拉克恐怖袭击百人死伤
萨科齐突访伊拉克
走私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