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姜炮制历史沿革及国医大师徐经世煨生姜应用医案举隅*

2021-05-20李娟张莉李永攀王薇李立华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辅料炮制生姜

李娟,张莉,李永攀,王薇,李立华

1 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3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2015 版《中国药典》记其味辛,微温,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胃寒呕逆等,还可解鱼蟹中毒[1]。生姜的炮制,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生姜切制的记载。随着时代变迁,其炮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医药古籍中关于生姜的炮制方法进行归纳与整理,以探明生姜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为现代生姜入药的炮制加工以及为中药生姜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炮制历史沿革

1 生用沿革

生姜入药,有生用和熟用的不同,其所制备的姜汁、姜皮皆可入药。生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经云:“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优良”[2]。生品入药,常作切制,《金匮要略》是较早的记载生姜切制的古籍。后来又增加了捶碎、拍碎、㓠碎、捣绞取汁、切细丝、折碎、锉碎、捣为泥、剉碎、捣烂等碎制方法。生姜制备的姜汁,既可入药,也可作为炮制辅料用,姜皮,亦可药用。宋代开始,有了生姜用辅料拌制的记载。宋《传信适用方》中用盐腌一宿,于日中拌晒;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生姜,切碎、搜面,日干”[3]的记载;宋《十便良方》中用米泔浸生姜;宋《魏氏家藏方》中有橘红与生姜同捣、晒干的记录。到了明代,又出现了用猪胆汁调制生姜的方法。至现代,临床所用生姜多为生品,除去杂质、洗净,临用时切片。

2 熟用沿革

生姜熟制的炮制方法有煨制、焙制、炒制等,分为加辅料和不加辅料。历代生姜炮制部分记载见表1

2.1 不加辅料炮制

2.1.1 焙法 汉《华佗神方》记载:“生姜焙,炮”[4]。

2.1.2 炒法 唐《备急千金要方》记:“生姜,切,炒取焦干”[5],宋《博济方》曰:“生姜,洗净,细切,日晒干,另炒令紫黑色”[6]。

2.1.3 烧法 宋《太平圣惠方》有“生姜,切,烧灰”[7]的记载;清《冯氏锦囊秘录》“被五辛厌之,则以生姜烧烟解之”[8]。

2.1.4 炙法 宋《圣济总录》补益门椒红丸方中“生姜,切作片子,炙黄”[9]。

2.1.5 煨法 明《古今医统大全》中姜橘汤治病后或虚弱之人一切呕吐,不纳药食,生姜炮制方法为:“生姜,略打破,湿纸包煨”[10]。

2.2 加辅料炮制

2.2.1 盐制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生姜切作片子,盐腌一宿,炒黑”[3]。

2.2.2 面制 宋《魏氏家藏方》:“白面同拌和,裹一宿炒黄”[11]。

2.2.3 盐、面共制 元《御药院方》:“切片,青盐掺过、白面拌浥,焙干”[12]。

2.2.4 麻油制 清《得配本草》治产时用力太过育膜受伤,“用生姜,捣碎,拌麻油,炒至油尽……用绢包熏之”[13]。

2.2.5 蜜制 清《本经逢原》记载生姜“同蜂蜜熬熟,治风热咳逆痰结”[14]。

2.2.6 砂糖制 清《圣济总录纂要》中治疗久痢不止,“生姜切、砂糖拌匀,纸煨”[15].

2.2.7 地黄汁制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姜、生地黄分别洗净研取汁,留滓“以地黄汁炒生姜滓”[3]。

国医大师徐经世煨生姜应用医案举隅

生姜味辛,微温,生品解表散寒功效较强,煨制后缓而性降,增强温中止呕、和胃降逆的作用。我院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名著及诸子百家之言,从医五十多年,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他对中药炮制品的使用十分娴熟,认为中药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别能反映出中医的辨证施治,煨生姜是徐老临床辨证施治常用品种,也是我院脾胃科的常用中药饮片。

1 案例一

查某,男,43 岁,2019 年3 月29 日。患者年届四十又三,素多劳思,胃疾有年,曾行胃息肉切除术,近两年来反复出现胃脘受风寒则易腹痛而泻,矢气频作,四末欠温,夜眠入睡困难,舌质淡胖,苔白厚腻,脉来弦缓。病机:肝胃不和,气机逆乱;治法:降逆和胃,温化寒湿;处方:炒白术15g,陈皮10g,炒白芍20g,姜竹茹10g,枳壳15g,防风10g,广木香6g,炒川连3g,酸枣仁25g,姜半夏12g,煨姜5g。10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每服200mL。

表1 历代部分医药古籍中记载的生姜炮制方法

按:患者曾患胃息肉,可知其气机郁滞已久,郁结成有形之邪,息肉虽已行手术切除,但气机郁滞之情形仍在;且胃脘感受风寒则作痛泻之症,舌淡胖苔厚腻,皆是寒湿凝滞胃肠之征。治宜疏肝气之郁滞,健脾运之不及,徐师选具调和肝脾之功的“痛泻要方”为基本方,可谓方证的对,方中加木香,枳壳以增理气导滞之能,加化痰湿之半夏,竹茹,且均以姜炙,更助温化之力,尤其煨姜一味,用以暖胃温中,其性温而不燥,既不若生姜辛温宣散,又不如干姜温热伤阴,于此用之,更合徐师用药“温而不燥”之理念。

2 案例二

周某,女,68 岁,2019 年5 月10 日。患者于今年3 月份诊断为“十二指肠癌”未行手术治疗,予化疗1个疗程。刻诊:进食稀饭,面条等半流质,稍进硬食则觉胃脘痞满,神疲乏力,眠可,大便日一行,成形,诊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微腻。病机:本虚标实,中州失健;治法:按“痞满”以图之;处方:太子参25g,姜半夏10g,炒川连3g,橘络20g,绿梅花20g,姜竹茹10g,枳壳15g,煨姜3g,仙鹤草20g,石见穿15g,谷芽25g。15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每服200mL。

按:老年患者肠癌术后又做化疗,致肠胃受损,脾运失健,气津两伤,中气虚馁,疲象纷呈,治宜扶正安中为先,健运脾胃,以复生化之源,但用药又不可温补过速,更伤脾胃,当选清轻灵动之品,益脾阴养胃津。方仿半夏泻心汤和黄连温胆汤之意,但选药更加平和,生姜煨用,更是取“去性存用”之意,其性仍温而不辛燥,疏动而不峻烈,使药入胃中更为熨帖而不伤,缓缓图之,以复生机。

3 案例三

王某,女,50 岁,2019 年10 月18 日。患者反酸嗳气2 年余,受凉后易反酸嗳气,呃逆频频,偶有呕吐黏涎,呕后则舒,纳寐可,大便基本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末端食管-贲门病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病机:木乘土位,气机逆乱,痰浊内蕴;治法:降逆和胃,化浊畅中;处方:姜竹茹10g,枳壳15g,桔络20g,姜半夏12g,绿梅花20g,石见穿15g,代赭石12g,炒川连3g,红豆蔻10g,蒲公英20g,煨姜5g。10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每服200mL。

按:患者症情寒热偏颇不显,主因气逆痰阻,顺降之法理当首选。方中诸药共奏降逆之功,但又要防降之过位,中气为陷,以生姜为反佐之用,但生姜辛温力胜,对胃体刺激性强,所以生姜煨制,正得此意,使得全方药性寒热不偏,中正平和,气机升降得复,肝胃各复其职。

小 结

对比古今生姜炮制方法,古籍记载的生姜炮制方法,现大多已不用,2015 年版《中国药典》收录了生姜、姜皮、干姜和炮姜的相关内容。现代应用以生品为主,临方切片,炮制品当中煨姜一直沿用至今。古籍记载中,生姜、干姜均可制作煨姜。如明《本草品汇精要》中煨姜载于“干姜”项下,但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中煨姜用“生姜”煨制。目前,《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 版和部分地方药品炮制规范收录有煨姜,均以生姜煨制,采用传统煨制方法,湿纸裹煨,临方炮制;也有先将生姜与麦麸拌炒,后用麦麸煨制生姜的方法。虽然本草文献中记载的生姜炮制方法现在已多数不用,但通过整理归纳历代以来生姜的炮制方法,可以为现代生姜炮制的创新和研究提供参考。

生姜经过炮制,其药性和药效各不相同,生品,辛、微温,善散寒解表;煨熟后缓而性降,善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蜜炙则润,和其辛散之性;姜汁长于祛痰,也可用作炮制辅料,制约药物的偏性,增加温胃止呕的作用;姜皮善利水消肿。在临方运用时,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灵活使用煨姜配伍组方,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广大青年医师借鉴学习。现代研究发现,生姜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三大类[16-18],生姜及其提取物具有止吐、抗肿瘤、抗氧化、抗过敏和降低胆固醇的药理作用[19],另有文献报道其还具有抗炎、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等作用[20]。罗氏等[21]通过实验发现生姜煨制后挥发油、姜酚类成分含量较生姜有所减少,这与临床使用中煨姜发散之性减弱相吻合,但关于其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辅料炮制生姜
夏吃生姜益健康
热销面料及辅料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地龙生姜平喘
生姜拌醋治腿关节疼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流行辅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